傅國湧:「聯省自治」曾是知識分子共識

傅國湧

人氣 16
標籤:

【大紀元8月10日訊】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浪潮中,許多不同派別的雜誌,包括《民國》、《甲寅》、《中華》等不約而同地倡導起聯邦思想來,戴季陶、章士釗、張東蓀、丁佛言等紛紛發表文章,表達類似的觀點。這些聲音隨著袁在1916年6月的猝死而暫時停息,這一波對聯邦制的呼喚還只是小範圍的。

到了1920年後,「聯省自治」論突然高漲,《時事新報》、《改造雜誌》、《太平洋雜誌》、《東方雜誌》等報刊上發表的文章,從各個角度探討了「聯省自治」的緊迫性和可行性,許多名流包括蔡元培、章太炎、胡適等都站到了這一行列中。李劍農等人辦的《太平洋雜誌》尤其是排頭兵,李本人一連寫了三篇《論民國統一問題》的文章,倡導「聯省自治」。北大教授丁燮林、王世傑、李四光等人還聯名發表《分治與統一商榷書》,提出一整套有關「聯省自治」的具體方案。當時新崛起的軍閥吳佩孚是武力統一的信徒,胡適在《努力週報》發表反駁吳氏的文章:「吳氏的軍事天才,是很可佩服的;但他的政治主張,我們可不能不認為幼稚。『聯省自治』這個名詞雖然不免有語病,但他的內容實在不過是一種聯邦或聯省的國家;無論聯邦與聯省,並不妨礙國家的統一。」

在晚清督撫時代,地方主義已是既成事實,辛亥革命,各省獨立,強化了這一趨勢。民國初年,中央集權還是地方分權一直存有爭議,在這一背景下產生「聯省自治」論不是偶然的。「湘人治湘」、「甘人治甘」、「浙人治浙」等口號接踵喊出。各省社會團體爭自治的通電、各省代表請願要求實施自治的新聞,充斥著當時的報紙版面。代表江蘇、安徽、江西、山東、山西、河南、甘肅、廣東、四川、福建、湖北、廣西和北京十三個省市區的各省區自治聯合會,也在北京出現了。另一個包括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兩廣等14省代表組成的自治運動同志會也誕生了。上海還有旅滬各省區自治聯合會,天津也有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熱河5省一區自治運動聯合辦事處。鼓吹地方自治的刊物《新湖北》、《新安徽》、《新浙江》、《新四川》、《新江西》、《新山東》等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湖南從1920年起,報界、商會、工會、農會、教育會、湖南改造促進會、律師公會、青年會、女青年會、湘社、旭旦學會、教職員聯合會、自治期成會、俄羅斯研究會、基督教聯合會、學生聯合會等,至少有30多個團體積極參與,推動自制省憲,青年毛澤東當年也曾喊出「湖南共和國」的口號。杭州在1921年召開浙江憲法期成會,響應湖南。在省教育會、省農會、省工會、杭州總商會、寧波總商會、各律師公會、報界公會,以及各縣教育會、農會、商會、工會、縣議會的支持下,有聲望的律師阮性存發起成立了民間的浙江省憲期成會、省憲促進會及浙江省憲協進會等團體。

這些可以看作是「聯省自治」運動的社會基礎,各地軍閥只是利用了「聯省自治」這面旗幟,旗幟本身並不是軍閥率先打出來的。對此,記者出身的史家陶菊隱說,「各省自治運動具有兩種不同的動力和性質:一種是以割據一方為目的的地方軍閥的『自治』運動,一種是以反對軍閥和標榜民主為目的的地方團體的『自治』運動。」

「聯省自治」的口號之所以得到民間相當程度的支持,有許多原因,一是人心思安,多年戰亂之後,人們普遍渴望和平的心理;二是「五四」運動以後國民的自信心增強,許多人主張通過各省自治進而聯省自治,來消除內戰;三是國人對南北統一不再抱有希望,不相信北方有力量以武力統一南方,也不相信南方有力量以武力統一北方。對「聯省自治」熱情最高的是知識分子,以及地方上有聲望的士紳,軍閥最初處於被動。@(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歷史只剩下了等待嗎?
傅國湧:「萬木草堂」對外開放了
傅國湧:「新社會」之夢
傅國湧:親歷餓死也無人公開說話的時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