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議會副主席在英《衛報》撰文評奧運

【大紀元8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申逸報導)在8月8日北京奧運開幕之日,歐洲議會副主席愛德華.麥克米蘭-斯考特在英國《衛報》撰文發表對北京奧運的看法。他在開篇序言稱:看奧運的時候,記住它實質是為嚴重侵犯人權的政權服務的。全文如下:

北京奧運現代形象背後的真實

看奧運的時候,記住它實質是為嚴重侵犯人權的政權服務的。

北京奧運開幕式無疑是主辦國展示在建築、組織、感觀方面的巨大成就的時機,這當然也正是中共政權七年前獲得奧運舉辦權時所期待的。它有意地被塑造成是中國現代化,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已提升到世界領導力量的標誌。從這些方面來看,很多人願意從表面價值來接受這個形象。是的,人權團體提出了一些尷尬的問題,但是當這麼多世界領導人準備為那個過程送上他們的祝福的時候,為什麼要破壞那個聚會呢?

儘管我一直努力在做政治杯葛北京奧運的活動,我祝福運動員們,希望比賽能夠順利進行,沒有類似這星期早些時候在新疆省發生的恐怖襲擊。我不想看到觀眾帶著對通過奧運獲利的政權的本性充滿懷疑的心情去看比賽。在充滿迷惑性的「鳥巢」體育館的上面是一個被恐怖政權佔據的國家,這個恐怖政權犯下了一些真實的反人類的滔天罪行。甚至這個體育館的設計者艾未未也出來反對奧運,聲稱中國的人權現狀「令人震驚」。無數的受害者,被中共政權關押、迫害、謀殺,這些人也應該是奧林匹克歷史的一部份。在奧運金牌被發放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他們。

大赦國際和人權觀察一致同意,中共政權沒有履行承辦奧運會改善人權的承諾,反而以奧運為借口加緊內部打壓。很多這種不休止的紀錄已經被廣泛周知。沒有言論自由,中共變本加厲控制信息,控制網絡。不同意見被嚴厲打擊,那些被認為對它有威脅的人沒有經過審判就抓起來,而且經常不會透露那些人關押的地點和情況。死刑被廣泛使用,連輕微的非暴力犯罪行為如偷稅也與之相連。據聯合國酷刑報告特派員曼弗雷德介紹,酷刑經常被使用,包括抽打、電刑、剝下指甲。對西藏人權和文化的野蠻鎮壓已經完備地記錄在案。更有甚之,一些類似的做法竟然對外輸出,最近BBC的全景節目揭露了中共武力支持蘇丹政府在達爾福爾進行的種族屠殺。

中共國家恐怖主義的受害者不計其數,包括人權捍衛者、律師、貿易工會會員、環境保護者、爭取地方自治者,和任何想要挑戰國家政策的人。我尤為關注的一個人叫高智晟,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獲得者,有時被稱作「中國的良心」。作為中國頂級的律師之一,他因為公開說出侵犯人權事實而成為中共打擊的對象,自從他去年寫了批評奧運的公開信,就一直被拘禁受折磨。英國和世界其它國家對中共政權提到這個案子非常必要,因為這件事很緊迫。

法輪功是高智晟主要護衛的宗教運動的團體之一。這個團體的成員受到了一些難以想像的、最殘酷的迫害。中共政府稱法輪功是「邪教」,很多外國觀察員很容易被這個名稱嚇倒,其實法輪功是無害的精神領域的佛家法門,受到迫害主要是因為其在中國廣泛流傳,被中共認為是它領導地位的威脅。十年前,法輪功就有上億擁護者。

法輪功支持者因為他們的信仰被關押,曼弗雷德相信他們構成了監獄中受迫害的大部份人群。但是他們是中共最嚴重反人類罪的最大受害者,中共從囚犯身上摘取器官,供給這個國家剛剛萌芽的器官移植生意的需要。隨著每年器官移植上萬例,一個心臟移植可獲利16萬美元,這是人民解放軍掙錢的買賣,用來在組織上和經濟上支持北京奧運。

不幸的是,供應的器官大於需求。去年加拿大前亞太司長David Kilgour和人權律師David Matas寫的報告得出結論:「以前和現在一直存在大規模從非意願法輪功成員身上摘取器官。」只有法輪功關押者要按慣例做尿檢和血檢,有足夠充分的理由相信他們很多人後來由於訂單的需要而被殺害。

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種恐怖行徑將會停止。今年早些時候,中共政權宣佈他們將採取一種致命的注射液的死刑方式來取代用子彈射擊頭部--嘴被裂開以減少傷害,但它仍是一個骯髒的殺人方法。理解這種變化並不難。只一個省,16輛公共汽車被特殊改造用來做現場內臟移植。

這就是北京奧運展現的現代化正面背後的真實。儘管政治杯葛開幕式已經無功,一如中國人權現狀的殘酷性需要廣泛傳播,抗議奧運背後的國家恐怖主義永遠也不會太晚。我希望布朗首相能夠重新考慮他月底參加閉幕式的決定,我也希望在家裏看比賽的觀眾能夠從欣賞精彩的賽事中抽出一些時間,去想想很多中國人在日常生活的現實中所面臨的巨大的人權苦難。

英文鏈接: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08/aug/08/china.humanrights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歐議會副主席促歐助推中國民主人權
歐議會副主席:世界應按良知杯葛奧運
曾面見歐議會副主席 牛進平夫婦被判刑
歐議會副主席關注受酷刑的法輪功學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