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

中國相聲史《漫話柳活》( 三 )

侯寶林﹙上﹚

*侯寶林的「柳活」︰

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表演的「柳活」,題材多樣,趣味雋永,字清韻濃,歌唱動聽,摹擬逼真,論議精闢,動作灑脫,回味無窮,並以格調高雅取勝。

過去有種說法,認為相聲的「柳活」,主要是靠歪唱京劇、雜曲逗樂,不能學得像、說得對,而必須誇張到齁不是味,輔以怪相,換取廉價的笑聲,所謂「理不歪、笑不來」。

難道相聲學唱當真就是「洋鬧兒」嗎?侯寶林以自身的實踐和風範有力的駁倒了這種謬論。他認為,一些相聲演員缺乏京劇的基本功,才用歪唱、出怪相、灑狗血等醜化的辦法來譁眾取寵。其實,只有認認真真的學唱,使觀眾聽到唯妙唯肖、流派紛呈的唱腔,親切的欣賞京劇的美感,才是相聲摹擬京劇的真諦。

侯寶林表演「柳活」,緊緊抓住某些著名演員聲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學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學兩、三句就能要下“好!”來。

例如他學唱《斬經堂》中吳漢那句「賢公主休得要……」用沙啞的嗓音突出“麒派”的蒼勁,連演出吳漢一角的周信芳本人都說︰「學我要像侯寶林那樣學。」他摹擬京韻大鼓名家白雲鵬邁著碎步登台的龍鍾老態,學唱《探晴雯》的「冷風淒雨不可聽,乍分離處最傷情。」纏綿悱惻,悲從中來。有的觀眾反應︰「一般鼓曲演員唱的那兩口,還不如侯寶林哪!」

侯寶林的「柳活」衝破了舊觀念,勇於創新,銳意改革,繼往開來,獨樹一幟。

*拿手好戲︰

侯寶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關公戰秦瓊》正式演出,受到廣大聽眾熱情讚揚,可以說是侯寶林表演「柳活」的巔峰,並曾灌製唱片發行國內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寶林就以《關公戰秦瓊》獲得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最值得一提的是侯寶林的“戲品”優異,在任何細節上都能堅持“俗不傷雅”,這可能是他在天才般的藝術才華之外,讓他的作品歷久彌新的原因。

*《改行》舉例︰

以《改行》這段「柳活」相聲舉例,原名《八大改行》的劇本問世於清朝,作者是鍾子良。本描述咸豐皇帝死後,全國停止娛樂一百天,許多戲劇演員為生計所迫,只好改行做小買賣,受盡折磨。這樣的內容後經豐富發展,最後成為摹擬十三位戲曲、曲藝藝人改行以後鬧的笑話。

侯寶林在整理時,考慮到摹擬乾旦梅蘭芳賣晚香玉的表演過於誇張,有損梅的形象,於是毅然加以捨棄。他後來摹擬的共三人,即唱「大鼓書」的劉寶全賣梗米粥,老旦龔雲甫賣黃瓜,花臉侯喜瑞賣西瓜。邊學唱邊議論,學唱時韻味十足,議論時諧趣橫生,格調俗不傷雅。

例如,摹擬賣西瓜,傳統唱詞是︰「我的西瓜賽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兒一塊呀,不要慌,誰若不吃給你大開膛﹙做舉刀狀﹚。」突出了這位藝人窮急而失去理智的兇相,很難令人同情。侯整理時就把後兩句改為︰「一子兒一塊呀,不要慌,您若不信請嚐嚐﹙手裡纂著刀,忘了放下﹚。」表明賣瓜時無意露出花臉的習慣動作,使人感到人物比較可愛,招人同情。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