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褪色的傳統日本農耕

標籤:

【大紀元9月19日訊】(新紀元周刊記者工優美、浦慧恩日本東京報道)低出生率及人口老化的兩大難題長期的影響著日本社會,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日本社會基層構造,其中包括靠農產品或當地特產為生的日本偏遠地區。針對這兩項不能即時解決的兩大難題,最後只有向海外伸手求援,最簡捷的方法當然是僱傭外國人。

日本人最引以為豪的日本製造,近來因為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等問題,不只是工業、連農業也面臨著褪色的問題。引進外來勞工「研修生」以解決勞動人口不足的問題,成為日本當前面臨的課題之一。

都市化趨向與農業研修生

以生產高原萵苣聞名日本的長野縣川上村,人口只有四千八百人。年輕的一代多前往現代都市工作,剩下來的多是年邁的村民及年幼的孩子。近年該村依靠中國大陸東北部的青年協助生產,美其名曰農業研修生。這些二十多歲的大陸年輕人,陸續前來接受信州蔬菜栽培的研修,再分批按照契約合同期限回國。

這班年輕的研修生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五歲,這些年輕人都分別有一個讓他們的僱主容易記住的日本名字。

兩名住在一家農家的二十三歲小楊和二十一歲的小王,他們的日本名字一個叫佐籐,一個叫作片岡,他們住在改裝後的KTV包房裏。在四張半榻榻米(一個榻榻米約一個小型單人床)大的房間裏擺著兩張床和桌子,還配有廚房兼飯廳。「雖然不太寬敞,不過電氣產品齊全感到很舒適。」

兩人在大陸老家時種植玉米,一年的收入約一萬元人民幣(約十五萬日元)。後來看到當地的出國勞務廣告,工作七個月就可賺一年的四倍錢,就決定前往長野。在進修過簡單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培訓後,就開始下地工作。春天種萵苣,夏天收穫,秋天再種白菜等。

研修生被支付的津貼是每月八萬五千日元,時薪約五百三十日元。在長野縣的最低工資六百六十九日元以下,但只有七個月就回國的研修生不適用於最低工資法,當然農家僱主還需要承擔出國費用和電費、燃氣費及供應大米。

在日本工作的研修生,儘管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但他們的僱主通常對他們都很照顧。在日本人眼裏,這些年輕人為了家人離鄉背井出外打工,對他們報以同情的態度。(攝影:樂盈盈)

農村勞動力不足 自給率下降

據瞭解,二十年前農忙季節的川上村到處可看到年輕的日本人。日薪六千五百日元再加上加班費一天就可賺一萬日元,三餐住宿還免費。在招工雜誌上刊登廣告,大學生和高中生那時都會蜂擁而至。

但十年前開始,川上村陷入了勞動力不足的狀況。今年六十三歲的農民伊籐嘉武嘆息說,「現在即使打招工廣告,也沒人應招,即使有日本人來,幹不了三天就走了。」彎著腰插秧,天沒亮就開始忙著採摘,搬運沉重的蔬菜箱,這麼繁重的活兒越來越沒人願意幹。

來打工的日本人少了,外勞開始登門。首先來幫忙的是伊朗人和印度尼西亞人,但他們的工作簽證不完備。去年和前年印度尼西亞人和斯里蘭卡人共約三十人被東京入境管理局和長野縣警察拘留了。

接受中國研修生是從四年前開始的。最初是四十八人,人數一直不斷地增加。但前年,農家被入境管理局指出研修生的深夜勞動觸犯法令。一位支付了十五萬日元加班費的農家很發愁,遺憾地說,「在收穫季節天沒亮讓他們工作,但也支付了加班費。農忙季節可以加班三百個小時,在最初的說明會上也解釋過了,況且研修生掙到加班費也很高興。」

日本農業協會等相繼被取消接納研修生的資格,於是約兩百戶農家聯合設立了村農林業振興事業合作社。工會的佐原吉平理事長說,「中國研修生算是已經不可缺的勞動力。就算是想多花錢僱日本人,日本人已經不願意來了。」

目前的日本食品自給率已降到39%,最近對中國食品的不信任逐漸蔓延。但另外一個事實卻顯示,日本食品生產地越來越依賴中國人。

日本長期都有農業體驗的短期活動,以半郊遊的形式吸引城市的年輕人前來農業體驗。

(網絡圖片)

捕鰹魚的印尼人

記者採訪了南鄉町的目井津漁港,宮崎縣南鄉町用魚鉤釣鰹魚的捕獲量在日本排第一。該地也同樣為了彌補年輕人不足,僱傭外國人,其中包括大量的印尼人。原因是想當漁夫的日本年輕人銳減。一九八零年有漁夫兩千八百七十四人,現在只剩下四分之一,平均年齡也上升到五十五歲。

據資料顯示早在一九九三年就開始引用研修生的方法,年輕人多出自印尼的水產高中畢業生,年齡都在二十多歲。現在南鄉町的外來勞動人口超過了一百六十人。

二十人一組的鰹魚捕獲工作船於清晨的兩點半歸港,他們通常在船上連續工作五天,二十名乘組人員中六人來自印尼。六人輪流下到深度兩米的魚艙,蹲下將每條三至十五公斤重的鰹魚扔到甲板上。六噸鰹魚全部卸完要花費兩個多小時。一個實習生說,「這類繁重的體力活兒,我們輪流幹,日本人不幹。船上的日本人都是前輩沒辦法喲。日本人收拾做魚餌的沙丁魚,沖洗鰹魚濺在甲板上的血跡、洗餐具等。」

每天早晨日出前十五分起床。碰到鰹魚群的話,全體人員都要到甲板上投放魚餌。研修的第一年負責搬運魚餌,釣魚則從第二年開始學習。

有兩名原本在印尼靠種植稻米維生的研修生表示,印尼月收入一萬兩千日元。來日本後,第一年平均月入四萬日元,第二年之後每月超過八萬日元。兩人每半年匯款回老家。他們表示回國後要繼續學習捕魚技巧,據說漁業較農業收入多。

雖說這班水產高中畢業的年輕人有航海經驗,但日本近海風浪大,不像印尼海洋平靜,最初的兩三次航海中,由於暈船時常跌倒。已實習第三年的Junaeri 說,「日本漁船的GPS(全球測位系統)和發動機的技術非常先進。想掙更多的錢,也想學習這些高新技術。」

由於捕鰹魚要在海上度過大半年的時間,在船上不工作時打遊戲,看電影和日本的電視劇消遣時間。

食品自給危機

現在,燃油的高漲帶給漁村重大的危機。漁船隨著鰹魚的北上向北移動,年消耗重油約一千公升,成本提高約六千萬日元。而鰹魚價格平穩,增加的成本都轉移到漁船的經營上來。

據某船主說,捕魚人員的工資是收入總額按人數分。研修生不在對象之列,這樣能確保日本人的收入。否則燃料費增加將使近海鰹魚業的經營難以維持。

六十五歲阪元勝久南鄉鎮長說,「年輕人都遠離漁村,這個制度解決了本地僱傭的切實問題。年輕人都去企業就職了就不會居住在這兒。僅僅靠豐富的自然環境是不能生存的啊。」

日本農林水產省提出七年後要實現食品自給率45%的構想,但在日本產量第一的萵苣和鰹魚,眼下不得不依賴外國人的現實,距離自給的構想還太遙遠。有關部門也慎重的表示,這種研修生制度雖好,但有危機,一旦由於外交關係惡化等原因,會無法保證外來勞動力的穩定,那農業生產將無法順利進行。

日本四十歲以下的新舊農業人數只有一萬一千人左右。而在農業領域的外國研修生早在二零零六年的資料顯示已經達到近七千五百人。日本人引以為豪的日本製造,除了工業外,連農業方面也面臨褪色問題,這是日本人現在不得不面對的實際問題了。

(本文轉自第81期《新紀元周刊》)
http://mag.epochtimes.com/083/5115.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蔬菜日本包裝 高「貴」侵台
中國毒米 竄日校園超商
日在美成功試射愛國者三型飛彈
信貸危機 全球六大央行聯手救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