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為甚麼稱警惕自己的格言為「座右銘」?

常見很多人都把自己喜愛的座右銘,如處事、待人或對人生感悟等等格言,貼在房間牆上、壓放在書桌上,或寫在筆記本的扉頁上,讓自己隨處可見,時時刻刻警醒自己。那麼,為甚麼記在座旁用以警惕自己的格言稱為「座右銘」呢?

銘,文體的一種。古人大多把銘刻在器物上,如鐘銘、鼎銘。秦漢以後,也有刻在石碑上,如東漢班固的封燕然山銘。刻銘的目地,是用來警惕自己或對別人的讚頌。

「座右銘」一詞源於崔瑗的《座右銘》。呂延濟注︰「瑗兄璋為人所殺,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自戒 ,嘗置座右 ,故曰座右銘也。」這個典故是說,崔瑗為東漢涿郡安平人,是著名學者崔駰之子。崔瑗勵志好學,十八歲時遊學京師,跟隨中侍賈逵學習,通曉天官、曆書、京房易傳,擅長文辭、書法。後來,崔瑗的哥哥崔璋被人殺死,他在意氣用事之下,親手殺了仇家,為躲避官府追捕,崔瑗從此逃亡他鄉,過著流浪的生活。

數年後,幸遇朝廷大赦,崔瑗終能回到家鄉。他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悔恨不已,為修養自己的德行,於是寫下一篇警戒自律的銘文,放在座位右邊,用來時時惕厲自己的言行。而這篇銘文,就稱座右銘。

「座右銘」原指古人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言行的詞語,後來泛指人們記在座旁用來激勵、警惕自己的格言。座右銘的內容大都是用來勉勵、鞭策自己,或用來約束自己言行的準則。通常有三種形式,一是自題,一是筆錄經典言論或是名人格言,另一是請別人題。

崔瑗的「座右銘」最早見,後來唐朝的陳子昂、白居易也有繼作,如白居易《續座右銘》序:「崔子玉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常書屋壁,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為座右銘云。」@*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