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摘取諾貝爾獎的華裔物理學家

人氣 15

【大紀元10月28日訊】作育香港中文大學二十六年,高錕得諾獎對香港人是一個「狂喜」,這位「香港製造」的光纖之父的事跡占滿香港頭版頭條。而在高錕出生的大陸,雖然也高調報導,但更多人發出感嘆:為何諾貝爾獎總是垂青海外的華裔科學家……


高錕與兩名美國科學家威拉德‧波義耳、喬治‧史密斯,於六日榮獲二零零九年諾貝爾物理學獎。(Getty images)

十月六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華裔科學家高錕成為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一夜間,高錕的名字火爆華人圈子,成為繼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之後,第八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科學家。

諾貝爾大會宣布這一獎項時,稱高錕獲得了「在光學通訊領域中有關光在光纖傳輸中的突破性成就」。高錕在獲獎感言中寫道:「諾貝爾獎是國際獎項,旨在表揚造福人類的成就和貢獻。目前華裔得諾貝爾獎者尚為少數,今增添一員,全球華人的光榮喜悅,自是不言可喻。」

打破華裔難得諾貝爾獎宿命的高錕,出生上海,一九四九年前夕移民香港,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香港永久居民身分, 因為曾經服務香港大學二十六年,又被認為是「香港製造」的光纖之父,他的獲獎對中港人都有很多啟示。

私人實驗室的炸彈

一九三三年,高錕出生於上海富裕家庭,父親是律師,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棟三層高的房子。入學前,父親聘請老師回家,教他和弟弟誦讀四書五經。十歲,高錕就讀世界學校(即今日的國際學校),學習英文和法文,高錕開始接觸中國之外的人事文化, 他說:「影響很大!」

高錕自小便是發明家,喜歡探知。「失敗了不一定從頭再來!若從現在回看以前,就知道世界不斷變遷,不能預測,人對世事未必能夠全盤了解掌握。」

三樓是他的私人實驗室,經常躲在那裏做「科學發明」。滅火筒、煙花、相紙,他和弟弟都合作造過。後來,終於造起炸彈來!高錕把紅磷粉與氯酸鉀混和,加水變糊,成功令它不會立刻著火,然後用濕泥包裹,搓成「湯丸」,風乾後扔落街,果然爆炸,嚇跑經過的貓狗。高錕承認:「有一次把弟弟的褲管子燒熔了,當時真的很危險!」

改變世界的光纖發明

一九四八年舉家來港定居後,高錕入讀名校聖若瑟書院,其後考入香港大學,當時香港大學沒有他喜歡的電機系。高錕毅然決定赴英深造,其後獲取英國倫敦大學理學學士及哲學博士。一九五七年加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在英國的標準電信研究實驗室當研究員。

從一九六三年開始,高錕就著手對玻璃纖維進行理論和實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並設想利用一種玻璃纖維傳送雷射脈衝以代替用金屬電纜輸出電脈衝的通訊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錕教授發表了利用極高純度的玻璃作為媒介,傳送光波,作為通訊之用的基礎理論。

不過,當時沒什麼人相信他能做得到,沒有人相信玻璃可以成為傳導媒介。高錕當時說:「科學家都應該固執。」他遠赴日本、德國,甚至美國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執著的推銷他的信念。終於在一九八一年,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第一個光纖系統面世。從此,比人的頭髮還要纖細的光纖取代了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成為傳送容量接近無限的資訊傳輸管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通訊模式。

諾貝爾獎評委會這樣描述說:「光流動在細小如線的玻璃絲中,它攜帶著各種資訊資料傳遞向每一個方向,文本、音樂、圖片和視頻因此能在瞬間傳遍全球。」

回顧發明光纖的過程,高錕的人生體驗是:「應該學習如何集中,懂一樣東西,專心認識,深入思維,不但能夠專注於一種學問,亦會拉高對其他知識的認識能力,事事都能看得深入一點。」世界愈趨多元化,愈是瞬息萬變,專注集中,愈是重要。

淡泊名利 未申請專利

高錕一生淡泊名利。四十三年前的光纖發明並沒有給他帶來巨大的財富。令人驚訝的是,至今他沒有為這項發明申請專利。

高錕曾對記者表示,什麼香港首富、全球首富,於他而言全無意義。「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

在他獲獎後,高錕表示,大部份獎金將捐給香港的一個教育基金。

當記者蜂擁到高錕夫婦的住所採訪獲獎感言時,驚覺發現這位居住在舊金山一個簡陋的住室,渴望過平淡生活的老人,已經在五年前患上老年癡呆症。

鏡頭前他甚至忘記自己是「光纖之父」,但他卻沒有忘記和太太之間的溫情。問他是不是很愛太太?他回答:「是啊,她很好呢,她很好呢!」

黃美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說,四十多年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高錕經常是換尿布等髒活全包,「非常幫忙」。

科學家的智慧

在高錕的一生中,以真知灼見屢屢給人啟迪。

高錕教授說:「兩個人談話,我所要說的東西跟你吸收的東西肯定有差別。因為我的年紀比你多了至少一半,你學了比我至少少一半年紀的知識。你是用你的生活經驗作成本基礎來了解我講的東西,而我說話的時候,有自己的背景和意念,這是你不知道的。我自己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我所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不一定是這幾個字眼就能夠清楚表達的。」

高錕教授說:「我們聽到什麼,都會按自己當時要的反應來處理,但是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絕對性的了解。這正是現在資訊時代裏最大的問題。」

高錕發明光纖,當時的初衷是認為人類應該有更好的訊息交流道路,減少傳送資訊的壓力,但是從來沒有想過後來的網際網絡雖然為人們提供很多方便和好處,但也帶來很大的危險。

高錕指出:「保留和環保的問題實際上有衝突。一類生物的逐漸消失到底是自然的,或者是可以被保留下來的?世界是很複雜的,而讀科學的人可能比不讀科學的人更要領會這種問題,因此大家更要三思而行。」

高錕獲獎 中港反映不一

除醉心科研,高錕一直熱心推動教育事務,一九七零年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籌辦電子工程系,一九八七年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直至一九九六年榮休,總共服務香港中文大學二十六年。他的得獎對香港人是一個「狂喜」。

這位「香港製造」的光纖之父的事蹟登上了香港頭版頭條。而他所工作過的中文大學連續多日舉行各式慶祝活動。因為他的獲獎,也多了學生報考中文大學。

剛入讀中大物理系的「神童」簡文鋒透過父親表示,能入讀高錕教授曾擔任校長的大學,感到很榮幸。而他的志願是做天文學家,需要涉獵物理學,希望能以高錕教授為目標,努力學習,將來能像高錕教授般,為世人謀福祉。

也有人將他和現任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作對比。後者因為被加封中共全國政協委員和香港政府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被中大學生多番抗議。而高錕和政治絕緣的選擇,令他有了不一般的氣節。

而在高錕出生的大陸,雖然中共官方新聞媒體紛紛高調報導這個「榮跡」,但更多人發出這樣的感嘆:為何諾貝爾獎總是垂青海外的華裔科學家?

有文章寫到:「到目前為止,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華裔共有八人,其中楊振寧、李政道、崔琦和此次得獎的高錕四人生於中國大陸。他們的出生年份在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三九年之間,如果他們在大陸成長、工作,從土改、鎮反到反右到三年大饑荒一直到文革,不要說安心做研究,連能否在那種環境中生存下來都要打一個問號。」

「高錕的得獎有科學之外的另一種意義。那就是:高錕得獎又一次說明了一九四九年大陸易幟時,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有多麼重要。」

也有網民寫道:「高錕的例子只是說明了並不是歐美風水好,專門生產諾貝爾,而是我們的教育方式,特別是學術方面實在是跟不上。我們的高校裏面浮躁的風氣,充滿錢色交易的勾當,教授淪為『會叫的禽獸』,整天勾心鬥角,炒房炒股,誰可以安心做學問,搞研究?此種風氣不改,諾貝爾還是無緣,也就只能永遠窮開心了。」

也有網民寫道:「嘿嘿,誰說沒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達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和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就是嘛,為啥不宣傳?」◇


高錕已經在五年前患上老年癡呆症,忘記了自己是「光纖之父」,但在太太陪伴下,感覺生活幸福。(網絡圖片)

高錕經歷

一九五七-七零年,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英國子公司
一九六零-七零年,國際電話電報公司(英)附屬標準通訊實驗室
一九七零-七四年,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學系教授及講座教授
一九七四-八七年,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
※首席科學家(一九七四年)
※工程總裁、行政科學家(一九八二年)
※研究事務總裁(一九八六年)
一九八七-九六年,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一九九六-二零零三年,香港高科橋光纖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一九九六至今,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榮譽講座教授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45期【焦點新聞】欄目,標題有改動。(2009/10/22出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146/7096.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http://www.dajiyuan.com)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紀元】謝田:政府敗家賠了錢應該怪罪誰
【新紀元】暗夜獵奇 充滿無限想像
【新紀元】享受蘇拉威西海浮潛泛舟之樂
【新紀元】森林步道的野趣觀察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