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摘取诺贝尔奖的华裔物理学家

人气 15

【大纪元10月28日讯】作育香港中文大学二十六年,高锟得诺奖对香港人是一个“狂喜”,这位“香港制造”的光纤之父的事迹占满香港头版头条。而在高锟出生的大陆,虽然也高调报导,但更多人发出感叹:为何诺贝尔奖总是垂青海外的华裔科学家……


高锟与两名美国科学家威拉德‧波义耳、乔治‧史密斯,于六日荣获二零零九年诺贝尔物理学奖。(Getty images)

十月六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华裔科学家高锟成为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一夜间,高锟的名字火爆华人圈子,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之后,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

诺贝尔大会宣布这一奖项时,称高锟获得了“在光学通讯领域中有关光在光纤传输中的突破性成就”。高锟在获奖感言中写道:“诺贝尔奖是国际奖项,旨在表扬造福人类的成就和贡献。目前华裔得诺贝尔奖者尚为少数,今增添一员,全球华人的光荣喜悦,自是不言可喻。”

打破华裔难得诺贝尔奖宿命的高锟,出生上海,一九四九年前夕移民香港,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 因为曾经服务香港大学二十六年,又被认为是“香港制造”的光纤之父,他的获奖对中港人都有很多启示。

私人实验室的炸弹

一九三三年,高锟出生于上海富裕家庭,父亲是律师,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高的房子。入学前,父亲聘请老师回家,教他和弟弟诵读四书五经。十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即今日的国际学校),学习英文和法文,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他说:“影响很大!”

高锟自小便是发明家,喜欢探知。“失败了不一定从头再来!若从现在回看以前,就知道世界不断变迁,不能预测,人对世事未必能够全盘了解掌握。”

三楼是他的私人实验室,经常躲在那里做“科学发明”。灭火筒、烟花、相纸,他和弟弟都合作造过。后来,终于造起炸弹来!高锟把红磷粉与氯酸钾混和,加水变糊,成功令它不会立刻着火,然后用湿泥包裹,搓成“汤丸”,风干后扔落街,果然爆炸,吓跑经过的猫狗。高锟承认:“有一次把弟弟的裤管子烧熔了,当时真的很危险!”

改变世界的光纤发明

一九四八年举家来港定居后,高锟入读名校圣若瑟书院,其后考入香港大学,当时香港大学没有他喜欢的电机系。高锟毅然决定赴英深造,其后获取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学士及哲学博士。一九五七年加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英国的标准电信研究实验室当研究员。

从一九六三年开始,高锟就着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雷射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锟教授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

不过,当时没什么人相信他能做得到,没有人相信玻璃可以成为传导媒介。高锟当时说:“科学家都应该固执。”他远赴日本、德国,甚至美国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执著的推销他的信念。终于在一九八一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从此,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资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

诺贝尔奖评委会这样描述说:“光流动在细小如线的玻璃丝中,它携带着各种资讯资料传递向每一个方向,文本、音乐、图片和视频因此能在瞬间传遍全球。”

回顾发明光纤的过程,高锟的人生体验是:“应该学习如何集中,懂一样东西,专心认识,深入思维,不但能够专注于一种学问,亦会拉高对其他知识的认识能力,事事都能看得深入一点。”世界愈趋多元化,愈是瞬息万变,专注集中,愈是重要。

淡泊名利 未申请专利

高锟一生淡泊名利。四十三年前的光纤发明并没有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令人惊讶的是,至今他没有为这项发明申请专利。

高锟曾对记者表示,什么香港首富、全球首富,于他而言全无意义。“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

在他获奖后,高锟表示,大部分奖金将捐给香港的一个教育基金。

当记者蜂拥到高锟夫妇的住所采访获奖感言时,惊觉发现这位居住在旧金山一个简陋的住室,渴望过平淡生活的老人,已经在五年前患上老年痴呆症。

镜头前他甚至忘记自己是“光纤之父”,但他却没有忘记和太太之间的温情。问他是不是很爱太太?他回答:“是啊,她很好呢,她很好呢!”

黄美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四十多年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高锟经常是换尿布等脏活全包,“非常帮忙”。

科学家的智慧

在高锟的一生中,以真知灼见屡屡给人启迪。

高锟教授说:“两个人谈话,我所要说的东西跟你吸收的东西肯定有差别。因为我的年纪比你多了至少一半,你学了比我至少少一半年纪的知识。你是用你的生活经验作成本基础来了解我讲的东西,而我说话的时候,有自己的背景和意念,这是你不知道的。我自己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我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不一定是这几个字眼就能够清楚表达的。”

高锟教授说:“我们听到什么,都会按自己当时要的反应来处理,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绝对性的了解。这正是现在资讯时代里最大的问题。”

高锟发明光纤,当时的初衷是认为人类应该有更好的讯息交流道路,减少传送资讯的压力,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后来的网际网络虽然为人们提供很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带来很大的危险。

高锟指出:“保留和环保的问题实际上有冲突。一类生物的逐渐消失到底是自然的,或者是可以被保留下来的?世界是很复杂的,而读科学的人可能比不读科学的人更要领会这种问题,因此大家更要三思而行。”

高锟获奖 中港反映不一

除醉心科研,高锟一直热心推动教育事务,一九七零年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筹办电子工程系,一九八七年出任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直至一九九六年荣休,总共服务香港中文大学二十六年。他的得奖对香港人是一个“狂喜”。

这位“香港制造”的光纤之父的事迹登上了香港头版头条。而他所工作过的中文大学连续多日举行各式庆祝活动。因为他的获奖,也多了学生报考中文大学。

刚入读中大物理系的“神童”简文锋透过父亲表示,能入读高锟教授曾担任校长的大学,感到很荣幸。而他的志愿是做天文学家,需要涉猎物理学,希望能以高锟教授为目标,努力学习,将来能像高锟教授般,为世人谋福祉。

也有人将他和现任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作对比。后者因为被加封中共全国政协委员和香港政府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被中大学生多番抗议。而高锟和政治绝缘的选择,令他有了不一般的气节。

而在高锟出生的大陆,虽然中共官方新闻媒体纷纷高调报导这个“荣迹”,但更多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何诺贝尔奖总是垂青海外的华裔科学家?

有文章写到:“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共有八人,其中杨振宁、李政道、崔琦和此次得奖的高锟四人生于中国大陆。他们的出生年份在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三九年之间,如果他们在大陆成长、工作,从土改、镇反到反右到三年大饥荒一直到文革,不要说安心做研究,连能否在那种环境中生存下来都要打一个问号。”

“高锟的得奖有科学之外的另一种意义。那就是:高锟得奖又一次说明了一九四九年大陆易帜时,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有多么重要。”

也有网民写道:“高锟的例子只是说明了并不是欧美风水好,专门生产诺贝尔,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学术方面实在是跟不上。我们的高校里面浮躁的风气,充满钱色交易的勾当,教授沦为‘会叫的禽兽’,整天勾心斗角,炒房炒股,谁可以安心做学问,搞研究?此种风气不改,诺贝尔还是无缘,也就只能永远穷开心了。”

也有网民写道:“嘿嘿,谁说没有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达赖(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和高行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是嘛,为啥不宣传?”◇


高锟已经在五年前患上老年痴呆症,忘记了自己是“光纤之父”,但在太太陪伴下,感觉生活幸福。(网络图片)

高锟经历

一九五七-七零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英国子公司
一九六零-七零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英)附属标准通讯实验室
一九七零-七四年,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
一九七四-八七年,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美)
※首席科学家(一九七四年)
※工程总裁、行政科学家(一九八二年)
※研究事务总裁(一九八六年)
一九八七-九六年,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一九九六-二零零三年,香港高科桥光纤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一九九六至今,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本文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145期【焦点新闻】栏目,标题有改动。(2009/10/22出刊)

本文连结: http://mag.epochtimes.com/146/7096.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http://www.dajiyuan.com)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新纪元】谢田:政府败家赔了钱应该怪罪谁
【新纪元】暗夜猎奇 充满无限想像
【新纪元】享受苏拉威西海浮潜泛舟之乐
【新纪元】森林步道的野趣观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