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博士群在官場」 網上「炸鍋」

標籤:

【大紀元10月30日訊】近日,一則「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在官場」的消息在互聯網上炸開了鍋。網友說:「權學交易」出來的博士,為一些不學無術、濫竽充數的官員提供陞遷台階,傷害了那些刻苦學習、勤奮鑽研的學生。也有說,中國博士傾情於權力、官場,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有評論家認為,最大博士群在官場的價值錯位,既是學術界諂媚於行政權力,也表示了學術職稱的地位遠不如行政職位的結果。

權學交易 官員借博士名陞遷

據中國青年報29日報道,此消息最早來源於香港《大公報》20日的一篇文章:「憑藉手中所掌握的各種資源,很多官員在博士考試中『脫穎而出』,甚至有的官員連正式的大學畢業學歷都沒有,卻能一帆風順摘得『博士帽』。中國最大的博士群體居然在官場,著實讓人感到尷尬。」

南方報網熊偉強撰文指出,長期以來官場上積累的學與仕的文化,讓官員陷入了「囚徒困境」的怪圈,他們為了升職,需要在學歷上進行博弈,最終大家都去讀在職研究生,從而達到競爭均衡的狀態,最終這種均衡並沒有真正使官員的執政能力獲得提升。

「博士按說是學術成就的表現,但如果這是衡量陞官的標準之一,那就基本上一定會變成交易的對象。」網友「五嶽散人」說。

「官員也是水分最大的博士群體,他們哪有時間搞研究?權力成了他們獲得學位的便捷途徑,而高校就是權力尋租的目標。」一名強國論壇網友說。

價值中國網網友王奕認為,不可否認官員中有貨真價實的博士,但更應該看到一些無德無能的中高級官員。他們利用權力和金錢買來的博士文憑,充斥於組織部的檔案裡,等待為更高級職位提拔充當文憑硬件,真是禍國殃民!

還有網友認為,博士生導師的招生名額有限,寒窗苦讀的學子怎麼能「競爭」過官員?如果大量官員佔用優質的教育資源,哪還有博士教育的公平可言?

長城論壇網友「暢所欲言」說:「權學交易」出來的博士,為一些不學無術、濫竽充數的官員提供了陞遷台階,傷害了那些刻苦學習、勤奮鑽研的學生,使我國博士學位含金量不斷下降。」

博士半數以上進政府 傾情權力和官場

博士群體集中在官場,還與當下不少博士傾心於做官有關。國務院學位辦曾透露,與以前博士畢業後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現在博士就業出現新動向,半數以上進入政府,當上了公務員。

網友「陳年谷酒」認為,官、商、技在專業上,應該分屬不同的智慧領域,但由於官場上的競爭壓力較小,才使得那麼多人投奔官場做公務員。

「中國的博士傾情於權力、官場,是中國教育的悲哀。對於許多重要的黨委、政府職務而言,它們最需要的是政治家,不是博士。」有網友留言說。

「碩士生、博士生等高科技人才,本是國家花費大量資源培養出來的專業技術研究型人才,而現在最大的博士生隊伍卻在從事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社會現象。」網友「墨龍居士」說。

怎麼扭轉這種不正常的現象?網友「言秋」的觀點獲得不少網友追捧:首先是要建立科學的官員選拔機制,在晉陞體系上不再強調學位的重要性。另外,為了捍衛博士學位的尊嚴和品質,高校也要對學位嚴格控制,杜絕博士學位泡沫化。

最大博士群在官場的價值錯位

中國評論家倪驁認為,最大博士群在官場是一種價值錯位,這其中既包含了學術界諂媚於行政權力的無奈,同時又包含了學術職稱遠不如行政職位的尷尬。

他說,當然,若是分析最大博士群在官場的真正原因,恐怕還是行政權力決定高校走向的無奈,行政至上而非學術至上,官場治校而非教授治校。

看看那麼些官員的文憑都不過是權力通吃的結果,看看每每出現的幾十名教授競聘學校的一個處長之職,再看看大量的學校科研經費都為行政官員們所支配,大體上可以品出學術在高校中的真實地位。這使得我們的大學雖然空有一番打造世界一流的雄心壯志,但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學術依附於行政,已經成為高校向世界一流大步邁進的最大制度掣肘。

所以,對於中國教育體系而言,當務之急還是讓學術回歸學術,讓行政回歸行政,而不是如同現在這般學術必須歸屬於行政之下才能繼續生存。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清華3名博士做實驗引發爆炸 門窗震飛
【熱點互動】週二:期盼中國籍的諾貝爾獎得主
復旦大學再爆學術抄襲醜聞
韓國教授:中國電影是共產黨的宣傳工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