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典故:野菜風味——蓴鱸之思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人氣 16
標籤:

自古以來,江南就是四季分明、物產富饒、文風鼎盛之地。春天,煙波浩渺的大小湖泊上,隨處可見那狀如荷葉幼芽、嫩滑爽口、據說是杭州特產的一種野菜——「蓴菜」。除此之外,尚有另一種與之齊名的「薺菜」,清明前後,外出踏青的人,在市郊區、野地上、田埂邊都可以隨手摘得,取來做羹、做餡真是清香鮮甜。

在台灣由於精良的農業技術普及,所以能把各式品種的野菜以人工栽培出來,大量生產,再配合短程休閒旅遊之風的倡導,各地「民宿」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同時搭配品嚐都市難得吃到的各類野菜,於是台產的「過貓」、「山蘇」、「牧草心」等等野菜,也隨著饕客的口碑廣為流傳。

「蓴鱸之思」這個典故,是為了美食,竟然辭官回鄉的一個真實故事:

張翰,字季鷹,吳江人(江蘇省縣名,在吳縣之南,位於太湖東岸)。據《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耳,焉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張翰是個才子,詩書俱佳,寫江南遍地菜花,有「黃花如散金」之句。他在洛陽當官,一天,因見秋風吹起,滿地落葉飛舞,於是一時之間,覺得時光這麼快就逝去,感慨萬千說:「人生貴在做事合乎心意,可怎麼能羈身在外做官,離家數千里之遙,卻只是為了要個名位、官爵呢?」於是叫僕從駕起了車回家鄉去了!


鱸魚可去骨燒烤或切塊烹炸。(Getty Images)

後來有很多騷人墨客,在詩詞作品中,只要是涉及思鄉情緒的描繪,都把它和蓴菜、鱸魚聯繫在一起創作。如此看來,張翰之所以留名於世,還是因為「蓴鱸之思」的緣故呢!當然他自己也有詩為證哪:「秋分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

『上山採蘼蕪』:是漢代無名氏的古詩。「蘼蕪」也做「薇蕪」或「蘪蕪」,是一種廉價的野菜。這首詩,全篇十六行,共八十個字,人物只有三個。短短的對話中,寫出了當時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型態。

上山採蘼蕪 下山逢故夫(前夫) 長跪問故夫 新人復何如(你新娶的妻子又是怎麼樣的女人呢?) 新人雖言好 未若故人姝(漂亮) 顏色類相似(容貌雖然差不多) 手爪(手藝)不相如 新人從門(正門) 故人從閤(邊門) 新人工織縑(絲綢) 故人工織素(素緞) 織縑日一匹 織素五丈餘 將縑來比素 新人不如故(用絲綢來比素緞,新人是比不上故人的)

這首敘述詩,到此就打住,前妻聽了之後有啥反應,咱們就不得而知了。也許她採摘這些野菜,是要用來維生的;在漢代有所謂「七去」或稱為「七出」的制度,男人可以拿其中的任何一項來作為「休妻」的正當理由。這七項是:不事舅姑、無子、淫佚、善妒、染有惡疾、長舌、盜竊等。

在古代,同樣是為了「野菜」的緣故,一個男的為之罷官棄爵;一個女的為之柔腸寸斷。人生際遇是如此的不同,值得我們後人深思啊!@*(http://www.dajiyuan.com)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飲食典故:東坡肉的由來
飲食典故:大名鼎鼎的饕客——乾隆(下)
原始的「素菜粥」食譜:東坡羹
飲食典故:豆腐和皇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