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舉辦光纖展覽同賀高錕獲獎

人氣 2

【大紀元12月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真香港報道)光纖是由沙石裏的石英製成,看似很平常,但卻為現代通訊帶來劃時代的變革。為祝賀港產「光纖之父」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香港科學館在高錕太太發表獲獎演說的同時,舉行「向光纖之父──高錕教授致敬」展覽,向市民介紹更多光纖的知識。

「向光纖之父-高錕教授致敬」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科學館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主辦,介紹高錕教授在科學研究及教育方面的重要貢獻,並展出七組光纖通訊的互動展品,讓參觀者對高錕教授的成就及光纖科技有進一步認識。

原來一條光纖比頭髮絲更幼細,外面要包上其它物料保護,不過它的容量比銅纜大很多,可同時傳送三萬多個電話通訊。而光纖內裏也非一般人想像的是空心的,而是一條非常幼細、實心的玻璃在其中,依靠玻璃進行傳導。

除了光纖外,入場人士亦可看到高錕多幅珍貴相片,以及高錕在1966年的論文複製本,甚至高錕退休後於晚年製作的陶瓷器具,從中反映出高錕興趣的廣泛。

展品反映高錕先知灼見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楊綱凱當年曾與高錕在中文大學共事多年,他表示今次展品中比較特別的是高錕在1966年的論文複製本,雖然有一些古怪的科學符號,一般市民未必看的明白,但卻反映出高錕的先知灼見。「他在1966年已將光通訊整個系統的構思,全部構思好,鋪排好,寫出來,而且是完全正確的,我覺得很值得介紹,特別是年青人,對科學有興趣的朋友去看。」

楊綱凱也是有份協助高錕太太黃美芸撰寫演辭的四位中大教授之一。他說:「四個人只是做了一點點貢獻,就是從已經出版的高先生的傳記中,幫忙從原始的材料裏邊組織和編輯,特別比較技術方面一點的,我們稍為做一些幫助而已。」

至於黃美芸今次演講將以「Sand from centuries 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為題,楊綱凱透露,這麼有詩意的題目完全是高太自己想出來的,意思是從沙裏面提出玻璃,玻璃做成光纖,「從沙這麼簡單的東西能夠弄出這麼大的科學技術的革命。」


媒體有關高錕的專訪歷史檔案(大會提供)


光纖(攝影:鄺天明/大紀元)


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香港中文大學晨星書院的院長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 教授(攝影:鄺天明/大紀元)

前諾貝爾得主讚美高錕獲獎

現場有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香港中文大學晨星書院的院長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教授。對於高錕獲獎,這位同樣站過領獎台的前輩稱﹕「這是令人非常興奮的消息,我記得幾年前英國的媒體刊登了一篇重要的評論,說高錕憑光導纖維應該獲得諾貝爾獎。因為我認識高錕,我覺得那篇文章說得很對,那是幾年前的事情了。」

被問到獲獎對於高錕是否太遲了?莫里斯教授表示,如果一兩年前,老人癡呆症不是那麼嚴重的時候獲獎,高錕會更高興一些。但他隨即又幽了一默﹕「我想可能諾貝爾獎通常都是太遲……」

展覽將為期3個月。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當天在大學會堂設現場直播,一同聆聽高錕太太代高錕精心準備的演講,共同分享得獎的喜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鄭善:他們為什麼不是中國人?
為真正的知識分子:高錕夫婦喝采
高錕夫婦望過平靜生活
林貢欽:高錕獲諾獎給港人的啟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