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情繫美濃養豬 難捨儉樸客家緣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31日電)戀戀美濃系列2─養豬篇

走進高雄客家美濃,現代化洋樓建築中交錯著頹廢紅瓦矮房,這是早期栽培客家子弟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豬舍;儘管養豬光環消逝,但特有景觀依然充分顯現,交織著濃郁美濃客家情緣。

「富者莫忘書,窮者莫斷豬」,這句傳誦鄉久遠的客家諺語,最能刻畫出客屬人士與養豬的關係。

根據高雄縣政府農業處畜產科調查統計資料,美濃鎮在民國70、80年代養豬頭數30多萬頭,居全縣之冠,居全縣養豬總頭數的1/3,直到86、89年兩次輔導「離牧」計畫,養豬頭數驟減,到去年底只剩下63戶5264頭。

美濃鎮位在高屏溪水質、水量、水源保護區內,因高屏溪水受畜牧廢水污染嚴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環保署輔導養豬業者「離牧」。

「父母以養豬扶養4男2女長大,成家立業」,美濃鎮中壇里48歲的林姓男子娓娓道出「豬」在美濃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幾乎是美濃人的生命共同體,更是客家美濃的經濟命脈。

他表示,父母原是種植菸葉,但75年母親健康不佳,就改養豬,規模由原由的2、3隻種母豬擴大到100多頭的養豬場,89年離牧時結束養豬。

因此,除極少數有錢人家,每戶美濃客家人都至少飼養2、3頭母豬,每6個月生產一胎,生長一段時間就出售,籌措子女繳交學雜費,讓子女高高興興上學。

「美濃黑母豬肚皮幾乎垂地,每胎15、16頭仔豬遠超過其他種母豬的生產率」,美濃毛豬的多產,讓美濃客家人感到自豪,也感謝母豬的多產,養活了美濃人,也讓美濃子弟安心完成學業,培育出許多博士、碩士,美濃鎮因而有「博士之鄉」美譽。

在美濃養豬的年代中,更無形強化了客家人濃郁的情感、勤儉與堅韌的個性。昔日一般美濃子弟放學或假日,都需到田間協助父母收割蕃薯葉,以機器割碎後飼養母豬,母豬懷孕後還要添加米糠,增加營養,期盼多生仔豬,大家好過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小豬」是不少客家子弟幼年餵豬的特殊記憶;圓圓滾滾的小豬在當年是童稚客家子弟相互爭寵對象,當小豬要出售時,總是帶著難過與不捨,成為一場親情與經濟的拔河;這些點滴也成為中生代美濃客家子弟回鄉與長輩們茶餘飯後的溫馨回憶。

當時經濟條件不佳,生活環境艱困,一般認為,以前家中剩餘的飯菜是飼養毛豬的主要飼料,但林姓民眾解釋,當時家中那有多餘的飯菜餵豬,可見生活環境的艱困。

「養豬讓客家人勇敢面對困境」,是美濃鎮民共同的體認,這也不啻說明了客家人較獨立(硬頸)的個性其來有自。

雖然政府輔導離牧,養豬戶可獲補償,但「實在對豬仔的感情難以割捨」,不少美濃鎮的老豬舍及大型豬舍迄今未拆除,大多數多是基於歷史情感,已成為美濃鎮民生活型態中的一部分,而予「保留」。

老豬舍煮蕃薯葉的大灶、大型鐵鍋,依然留在原位,彷彿養豬精神依舊存在。雖然養豬的時代已遠,但美濃鎮民每憶及養豬往事,總能滔滔不絕,彷彿往日全家團結面對艱困的情景呈現眼前,也交織出美濃緊密的客家情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