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陳石柱以丹青薪傳 百幅遺作溫煦感人(上)

【大紀元6月27日訊】「膠彩畫」是一種特殊的畫種,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繪畫型式之一,這種以「動物膠」為媒材,混和天然礦物粉末,與水調和後畫在岩石、絹、麻、紙、板上上,最早出現在史前的山洞壁畫上,在中國公元七世紀的唐朝,文治、武功與藝術均達頂峰的時代,日本學者來中國學習中華文化,膠彩畫就是那時候由中國傳入日本,繼而發揚光大而成為日本的「東洋畫」、「大和繪」,其實唐、宋時期的金壁山水、工筆花鳥都是膠彩精品名作,也就是自古以來的「丹青彩繪」。

台灣日治時代(1895~1945年),東洋膠彩畫再從日本傳入台灣,當時膠彩畫風盛行,逐漸成為台灣畫家的普及畫種,著名的前輩畫家:陳進、郭雪湖、林之助…等都是當時的膠彩畫高手,今年3~4月間,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陳石柱80冥誕的紀念個展,石柱是林之助半世紀前習膠彩的學生,一生服務教育界長達四十二年,曾榮獲「師鐸獎」,作育英才、桃李遍地,深受學生與同仁們的愛戴。

八零年代陳石柱俟家中小孩成長又重拾畫筆,公餘之暇便全力投入創作至死不渝,同時為台灣膠彩的發展和傳承不遺餘力,石柱為人與世無爭、寧靜內斂,投射在作品上顯現出:崇尚寫實、避諱臨襲,整體予人典雅寧靜、溫煦而幸福之感,這種氣質值得現代人細細品味!

陳石柱先生(1930~2007),台灣雲林人。少年時期家貧又逢戰亂,其求學過程蜿蜒曲折,1946年入雲林莿桐農校讀書時,幸運的得到文學、藝術造詣頗佳的黃鷗波之關照與啟蒙,開啟了接觸文學與藝術的大門,當時戰後生活條件差,只能選擇唸師範學校,1949年他考入省立台中師範學校,巧遇有「台灣膠彩畫之父」美譽的林之助教授,在林之助的啟發、鼓勵和長時間栽培下,陳石柱投入膠彩畫的創作至死不渝,直至前年2007去世,享年77歲,經家屬整理留下兩百餘幅作品。



1952年林之助教授師生 合影



圖說—1952年五月,陳石柱於台中師範學校畢業前夕,與林之助教授、習膠彩畫的同窗合影,中坐者林教授、中立者陳石柱,照片上方標著「美的崇拜者」,可見當時的創作在追求視覺的唯美,源自於日常生活所見的美好事物,嚮往一種〝溫馨、雅逸、古典而脫俗〞的意境。

石柱的藝術才華在膠彩畫界成名甚早,畫作頗受各界的肯定與好評,而一生跟隨、守護他的恩師林之助也曾讚譽過說:石柱賢棣創作至今整整五十年,如今,不論構圖、造型、用色都已經接近爐火純青的境地!

他的畫以花鳥和自然風景為主要題材,其構圖精細、典雅,色彩明麗、和煦,作品處處散發出和諧、寧靜的氛圍,令觀者油然生出愉悅、幸福的美感,這種典雅繪畫風格的形成,實是源自畫家善良敦厚的性情,靜穆內斂、與世無爭,健康、正向的人生觀,在創作技法上,畫家同時兼具古典繪畫的嚴謹及澹默寬鬆的筆澤,恰與現代人所企盼的清雅和安寧相呼應!



一九九九年作品「金雀富貴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1999

花卉清新優雅的姿態、鮮麗幽美的色彩深獲人們的喜愛,寄情花鳥、倘佯山水,在大自然中身心得到莫大的慰藉,是以自古文人雅士皆喜以花卉鳥蝶入畫,藉此宣暢生活中的感懷,在台灣能見到的花卉,如木棉花、油桐花、扶桑花、文珠蘭、洋蘭、菊花、玫瑰、牡丹、荷花、曇花…等等,畫家仔細觀察、反覆寫生,經反覆打稿、多次上彩,約莫二個月之後,鮮花一一成了他畫作中生生不息的魂。

紅花既配綠葉,花鳥蟲蝶原本一家,在美麗的花花世界裏,畫家總不忘畫上幾隻麻雀、鴛鴦、蝴蝶、鴿子…等,而且多數是成雙成對,有的比翼雙飛、有的互望對看,處處洋溢著和諧、美滿的人生觀,也憑添作品詩情畫意的內涵。@*



紅葉 1991



蓮池晨景 1996 史博館提供



初夏花語 1995



吉祥如意圖 1996



競豔 1997



曇花飄香 1999



洋蘭盛開 約2000 史博館提供



百葉扶桑(II) 約2004



晚年作品「油桐花盛開」,二零零五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2005



槭樹斑鳩 約2000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