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6-6)

意識反作用於意識

意識再生意識,從心理學上來說,是有其根據的。從歷代的哲學家對意識分析研究我們發現,意識的存在有四種形態:吸收、儲存、加工、創造。

吸收意識: 吸收即人對外界現象的攝取。它將外部世界的現象通過自身的感覺神經系統吸收到大腦中,這是人獲得知識的第一步。吸收意識也就是原初意識,也可叫感覺意識。

儲存意識: 人的大腦,肯定有一個儲存機構,如果沒有一個儲存機構,我們感覺所得的與料就會如過眼雲煙,瞬即消失。我們所得到的意識不可能再現,經驗之談就無從說起。這個儲存工作,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記憶。記憶在人來說有強弱之分,即人們說你的記憶力很強或說你的記憶力很差的意思。意識的儲存,與感覺經驗有關,所謂的見多識廣;與記憶力強弱有關,即人的聰明程度有關。儲存意識對加工意識和創造意識有很大的影響。

加工意識:即對儲存意識進行連結、綜合、改造。這個加工意識,有點類似康德的「知性」,但又不完全是,它有改造的成份。比如我知覺這是一張桌子,我只要將吸收得來「四條腿或三條腿,技掌著一個平面板」的直觀意識就夠了,並不需要我吸收到的「這張桌子是紅色的還是綠色的」與料來表現。

所謂的「加工」,不僅有對感覺與料進行連結、綜合的功能,而且有對與料取捨、增減的能力。這個加工意識,有其意識的意向性。加工意識,有「想像力」參與其中。例如,我們中國人叫海豹的動物,德國人叫海狗(Seehund),這個命名不同,滲有想像力的成份,中國人認為這種動物象豹,而德國人認為象狗,想像力的類比差別。

人是有想像力的,他可以將一張樹葉想像成一個球場那麼大,也可以將世界宿小到他的心中。他也可能將這張樹葉想像成是一幅畫,或是一個有情有意的相思品。也就是說,意識對存在有任意發揮的主動性、誇張性或變態性。我們發現,人腦這個思維工具,並不像一台機器,給多少材料就產生多少產品。加工意識在感覺(吸收到的與料)給予後,會加工出比與料更多的產品。那些科幻作家,寫出一本本無現實的小說,靠的是想像力。

又如我們認識阿拉伯字0-9後,我們可以將它們組合變幻為很多不同的復合數。當然,這個想像力一定有客觀存在與料參與,沒有客觀存在的表象,空無一物,意識也就無從生成。但他有了一定的與料後,意識就可以再生意識。

人們常說,某某人的想像力非常豐富,某某人則缺乏想像力。這說明意識的再生,是因人而別的;它也與人吸收到的與料有關係。正是這樣,我們無法測定多少前意識,可以再生多少新意識?但可以肯定的是,儲存意識越多,再生產的意識就越多,越豐富,這是毫無疑問的。

一個成年人的意識比一個孩童多,就是他的經歷多,儲存的意識多,他的再生意識也多。這個意識的特性,有很多哲學家曾經指出過。據法國哲學家薩特的說法,意識是「自為的存在」。由於這個「自為」,意識是可以產生意識的,康德也就想像力問題,指出過意識的再生性,他的知性意識,是靠想像力來連結、綜合、統一感性與料的。

創造意識:他將加工得來的意識進行推理、判斷,然後創造出理念。由於這個理念是由儲存意識和加工意識而再造意識(即我們用我們頭腦中原有的意識再進一步創造的意識),它不是由某一具體物,具體的現象所構成的。它與加工意識不同,加工意識有事物的原型。我們不能指出,這一理念是由某某具體事物,某一具體現象所組成的理念。它是由諸意識概念的再創造。

這裡我要特別指出:我之所以用「創造意識」這個新名詞而不用「理性」,是我認為「理性」並不是很理性。理性概念顯然是用邏輯形式推理、判斷出來的。它有它的道理在,但它是意識再創造性的東西,依康德的說法,理念、理想是遠離客觀實在的,它不是能實證的具體概念,不能實證,我們能說這東西很理性嗎?(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