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6-1)

意識反作用於意識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我們批判唯物主義認識諸形式中,我們就發現,在認識過程中,意識是可以產生意識的。也就是說,意識可以再生意識。康德將這個意識的再生歸之為「再生的想像力」。他說「此再生的想像力之綜合乃全然從屬經驗的法則,即所謂聯想律者。」(《純粹理性批判》臺灣仰哲出版社,民國76年9月版,116-117頁)這種意識的再生,康德將之歸為心理學領域,而不屬於他的先驗哲學領域。也就是說,意識的再生,是以前意識為基礎的。即所謂的「意識反作用」。

中國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的「意識反作用」看得很有意義,認為是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精髓。他強調人類意識的能動性,人不僅能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改造世界。其實馬克思這個意識反作用是有限的,他只是對物質的反作用。但人的意識不僅對物質有反作用,意識對意識亦有反作用——反思,或叫「思想的思想」;另一個意識對意識的作用是他人的意識對你意識的作用。

人的意識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在世界的動物中,唯有人能有此意識(理性)。而意識這東西,它不單在感覺上有一個意識,而且能在一個意識後再產生意識——即意識再作用於意識。康德在論述其「知性」時,提到知性有連結、綜合、統一感性質料的能力,這個能力康德稱為想像力;而再生想像力就是意識反作用於意識的能力。還有由知性概念上昇為理性的推理、判斷能力,我亦稱之為意識再生意識能力。知性概念(意識的)再產生理性概念(也是意識的)。

意識是能動的,在人類的思維活動中,意識可以對物質的再思考--反作用於物質。但它也可以意識再生意識,意識作用意識。即意識對意識的反作用。

我們來看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最具意識反作用於意識的特徵。孔子的「仁」學核心,就是「反諸求己」,自我反思,所謂的「修心養性」,以求到達最高的「仁人」境界。這個「自我反思」,就是從他原有的思想再進行思想。可以說孔夫子在「十有五而志於學」時期是物質作用於意識,「學」就是認識事物,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叫做「格物致知」。而孔夫子到了「三十而立」後,就是意識反作用於意識時期。他更多的是反省自己。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為,人不僅有反省自己行為的能力,還有反省自己思想的能力。

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簡史》借用阿里士多德的話說哲學就是「思想思想」(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第5頁)。思想的思想就是意識反作用於意識,是意識與意識的活動,並非意識對物質的活動。

我們來看看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物質作用於意識,意識反作用物質。用毛澤東的話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毛澤東選集‧實踐論》),它是緊緊地與物質聯繫在一起的,意識離不開物質而活動。這種理論是形而下的,頂多是思維的第一個抽象活動,並沒有第二個抽象,是一種物理科學實驗論。它的意識反作用也在於物質,即認識物質世界,改造物質世界。並沒有對人的反省,特別是人的自我反省。(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上篇文章中我提到了西方大哲學家黑格爾的那句名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合理的即是存在的。」然而正如佛陀所云:「法無定法」,不同的層次存在著不同的理,黑格爾的這句話雖然很有道理,然而一旦超越這個境界,就會發現它的理就不是那麼絕對的了。
  • 人從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他就與這個客觀物質世界接觸了。因為這個物質世界是我們人類賴於生存的基礎,我們人類的意識,也離不開這個物質世界。因此,哲學家就用理性考問起這兩者的存有問題:是先有物質還是先有意識?這兩者是意識決定物質呢?還是物質決定意識呢?這就是哲學界唯物和唯心的爭論。兩者的觀點南轅北轍,但說到底還是如何處理人的價值問題:人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人生存的基本法則--所謂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關係到人對生存的價值判斷。
  • 若我們在認識論上引進辯證法,物質與意識兩者關係是互相依賴、互相聯繫、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關係。兩者既對立又統一,並非誰決定誰。有時可能是物質的成份多一些,有時是意識的成份多一些,但是兩者一定不能缺少那一方。所謂的「格物致知」,即意識要有物質為對象才能認識事物,意識沒有對象,它就無從反映。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 這時的他彈起琴來,只覺得天人合一,悠游自在,而在島上醞釀多時的樂曲《水仙操》,也譜成了,當他正忘我的彈奏著《水仙操》時,只聽見背後傳來一陣爽朗的笑聲……
  • 我們再從物質和意識是否都具有運動來看兩者的關係,到底是誰決定誰?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什麼都沒有。他們不承認意識也是運動的。
  • 我們還無法確定,怎麼可以武斷地說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呢?這一說法太過於牽強、武斷了。

    在空間、時間、物質以及我們人的意識之間關係作用下,就知識論範疇來看,物質的運動是相對的,靜止是絕對的;意識是運動的,並且意識的運動是先於物質的運動的:

  • 有關物質的運動和意識的運動,必然要涉及時間、空間的問題,很多哲學家對時空的看法,已作過很多論述。是否有時間、空間?時間、空間是否是客觀實在,抑或是意識的形式?這是關係到認識論周延的問題。不同的時空觀念,將導致認識的方法同異以及世界觀的不同。
  • 為什麼唯物辯證法說時空是客觀實在,既把它們說是物質運動的形式,而不賦於它們內容?
  • 黑格爾不顧自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問世以來的這些哲學常識,天馬行空,從無到有,搞了個「絕對」說,根本說不通。
  • 「感情不能夠要求太完美,對另一半要『隨性』!」吳尊日前接受8月號「bellaman」專訪,透露自己的愛情哲學,他說情侶交往常因時間一久失去感覺,所以不應該對另一半要求太多,因為完美不可能存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