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5-2)

時間與空間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

為什麼唯物辯證法說時空是客觀實在,既把它們說是物質運動的形式,而不賦於它們內容?

有關時空給我們人類的內容多得不得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對時間有精闢的論述,在此不再多述。如果承認時空有實在性,其有內容也是正當的,但唯物主義只賦於它們形式而無內容,說明白點就是給物質唯一的名份:世界是物質的,存在就是物質,再沒有其他存在。我們以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發問:時間、空間是客觀實在,「實在」是不是存在著的呢?至此,唯物主義已陷入一個悖論。我以為康德處理空間、時間的觀念是妥當的。

唯物辯證法口口聲聲反對康德的二元論哲學,實際上他們看不到康德的深邃:要在四大悖論的情況下,使人類的認識論達到周延,非二元論不可。空間、時間是無限的,我們如何認識事物,做到「心物相印」?因果律是認識事物的經驗之談,只有在康德的時空觀念下,因果律才是周延的。

我們認識事物,一定要將事物的發生(時間的起點)、經過(時間的續起)、結果(時間的終結)搞清楚,這個原因、後果都在我們的意識下進行的。時間本身是沒有間斷性的,空間也是這樣,它是連綿不斷的,間斷性是我們的意識所為。就是說,事物的發生前因後果都是意識的作為,是意識將此畫分的。彼時此刻,空間的位置都是我們人意識的畫分。

唯物辯證法也承認,我們在認識事物時,把事物視為相對靜止才能認識它,就是說,它在一定的時空內是不變的,否則我們就不能認識事物。這個將表象放在時空的括號裡來考究的是意識,是意識將時間間斷,將空間定位。在認識論上來說,時空是意識的形式。我們說時間過得真快,時間過得真慢,或是這個空間真大,這個空間真小,都是意識的作用。

至於時空是否如唯物主義所說的有其客觀實在性?我們要看是否能說得通。由於時間、空間的無限,若在我們的感性直觀中除去所有表象,內感無一表象所存留,則時間、空間即消失。

再說我們根本無法推出宇宙生成極其終極的原因和結果。物質是如何來的?它又終於何方?起始及終極無法在時空中找到絕對,這就是康德所說的「物自體不可知」,他將我們人認識的東西稱為表象。

叔本華攻擊黑格爾說黑氏是個低能的冒牌哲學家,有一條罪狀就是第一因——黑格爾的「絕對」說(見叔本華《論充足根據律的四重根》《生成的充足根據律》一節,314--330頁,青海人民出版社《叔本華文集》,《悲觀論集卷》,1996年9月第一版),因時間、空間的無限性,認識的因果鍊是無窮止的,一個原因一個原因推下去,根本推不出一個「絕對」來。即找不到宇宙生成的第一因。(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上篇文章中我提到了西方大哲學家黑格爾的那句名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合理的即是存在的。」然而正如佛陀所云:「法無定法」,不同的層次存在著不同的理,黑格爾的這句話雖然很有道理,然而一旦超越這個境界,就會發現它的理就不是那麼絕對的了。
  • 《聖經‧創世記》上說,上帝最初造出的人──阿當與夏娃,是沒有智慧的,他們在伊甸園無憂無慮,過著天仙般的生活。後來,他們不聽上帝的忠告,受了蛇的引誘,偷吃了伊甸園的智慧之果。從此,人有了智慧,有了知的慾望,人的困擾、煩惱就接踵而來了。
  • 興建文化圈是為了能更完整的保留各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風格,讓國民體味到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明韻味,體驗到中國遠古以來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韻意,對國人可謂是一次開天闢地的文化復古,並將對中華民族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 人從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他就與這個客觀物質世界接觸了。因為這個物質世界是我們人類賴於生存的基礎,我們人類的意識,也離不開這個物質世界。因此,哲學家就用理性考問起這兩者的存有問題:是先有物質還是先有意識?這兩者是意識決定物質呢?還是物質決定意識呢?這就是哲學界唯物和唯心的爭論。兩者的觀點南轅北轍,但說到底還是如何處理人的價值問題:人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人生存的基本法則--所謂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關係到人對生存的價值判斷。
  • 若我們在認識論上引進辯證法,物質與意識兩者關係是互相依賴、互相聯繫、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關係。兩者既對立又統一,並非誰決定誰。有時可能是物質的成份多一些,有時是意識的成份多一些,但是兩者一定不能缺少那一方。所謂的「格物致知」,即意識要有物質為對象才能認識事物,意識沒有對象,它就無從反映。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 我們再從物質和意識是否都具有運動來看兩者的關係,到底是誰決定誰?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什麼都沒有。他們不承認意識也是運動的。
  • 我們還無法確定,怎麼可以武斷地說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呢?這一說法太過於牽強、武斷了。

    在空間、時間、物質以及我們人的意識之間關係作用下,就知識論範疇來看,物質的運動是相對的,靜止是絕對的;意識是運動的,並且意識的運動是先於物質的運動的:

  • 有關物質的運動和意識的運動,必然要涉及時間、空間的問題,很多哲學家對時空的看法,已作過很多論述。是否有時間、空間?時間、空間是否是客觀實在,抑或是意識的形式?這是關係到認識論周延的問題。不同的時空觀念,將導致認識的方法同異以及世界觀的不同。
  • 活人兼職陰差隊長,揭祕真實的勾魂過程;為什麼有人靈魂已走,肉身卻還活著?人的壽命其實與健康無關?
  • 宋朝文學家洪邁有一巨著《夷堅志》,寫作了四十年(1162年—1202年,始刊於紹興末年,停筆於嘉泰二年壬戊),記述了宋代城市生活、人文掌故、奇聞趣事等等。他的朋友余文特曾經告訴他一件四歲兒知曉自己輪迴轉生的奇事,他也記載在此書中,彰顯輪迴果報的存在,給世人指引善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