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5-1)

時間與空間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

有關物質的運動和意識的運動,必然要涉及時間、空間的問題,很多哲學家對時空的看法,已作過很多論述。是否有時間、空間?時間、空間是否是客觀實在,抑或是意識的形式?這是關係到認識論周延的問題。不同的時空觀念,將導致認識的方法同異以及世界觀的不同。

康德認為,時間是人類在接受對象的內感(感性)形式;空間是外感直觀形式。以康德的意思,時間、空間不是客觀實在,只是人的感覺直觀形式而已。康德的結論是:「一、空間並不表現物自身之性質,且不表現物自身之相互關係。二、空間實僅外感所有一切現象之方式。」(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台灣仰哲出版社,民國76年9月版,55頁)

「時間非自身存在之事物,亦非屬於事物為一客觀的規定,故當抽去其直觀之一切主觀條件,則並無時間留存。」(引自同上書59頁)齊良驥先生論康德也指出康德這個對時空的看法。「空間、時間不是客觀的屬於事物本身的性質,不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形式,而是人類在接受對象(感性的作用僅僅是接受對象)時感性自身所必然運用的形式,它們是人的感性固有的條件。所謂萬物莫不在空間時間之中,實際上是一切感覺到的對象莫不在空間時間之中,因為空間、時間正是萬物可能成為人類感覺到的對象的必要條件。」(齊良驥:《《康德》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山東人民出版社,第6卷,1984年12月第1版,26頁)。

唯物辯證法對空間、時間的看法則與康德相反。他們認為空間、時間有其客觀實在性,是物質運動的形式。列寧說,「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什麼也沒有,而運動著的物質只有在空間和時間之內才能運動。」(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全集》第14卷第179頁)恩格斯說得更絕,他說「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時間以外的存在和空間以外的存在,同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91頁)

我們通過康德的時空觀與唯物辯證法的時空觀比較,就看出一些問題:列寧說世界只有運動著的物質,什麼也沒有,但他又說物質只有在時空內才能運動。我們反問一句:有時間和空間嗎?答案既然有,沒有時間、空間,物質如何運動呢?如果說有,那麼列寧說除運動的物質外,什麼也沒有就錯了。起碼這個世界除物質外,還有時間、空間的存在呀。雖然空間空空如也,但如果它沒有「空」,那物又往那裡放呢?在辯證的意義上說,「空」也是有。

又如時間無始無終,我們找不到它的源頭,找不到它的終端。但物質一有運動,時間就有始有終了。沒有時間,就沒有物質的運動。唯物辯證法既然承認時空的客觀實在性,就不應該只唯物,還要唯空間,唯時間。我們且不說沒有意識,物質根本表現不出其價值和意義。就說若沒有空間、時間,有物質的存在也是難以令人想像的。(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黃芩採訪報導/攝影黃芩)前中共國安黃鶴升先生的新書《通往天人合一之路》,曾獲得2007年台灣中華國民僑聯總會2007年度學術論著項的社會人文科學獎,大陸和海外也有不少專家和學者對他的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近該書由《黃花崗》雜誌社出版,雜誌主編辛灝年先生為此專門寫了序言。
  • 黃先生在他的書裡是這樣「尊康崇老」的﹕我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後有一個震撼,就是覺得康德思想的深邃,他已窺見到人認識背後那個form(形式)。這,不就是當今電腦之所以可能的理論基礎嗎?早在200多年前,康德就發現了人心是如何獲得知識的程式。所以我認為康德是電腦發明的鼻祖。而我們的老祖宗老子更厲害,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人心是如何中木馬病毒的,並且發明一套洗去木馬病毒辦法,使人得到徹底的解放。如此看來,老子對康德這個認識形式是有所瞭解的,不然他就無法發明這套治人中木馬病毒的方法。故莊子稱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哉!」
  • 太陽慢慢地向西沉下去,滿天的彩霞,漸漸失去牠特有的顏色,變得灰暗陰沉。那柔和的落日餘輝,象一塊朦朧、看不透的面紗纏繞著大地。陣陣的涼風,吹得樹葉沙沙作響,撩撥著人懶庸的倦意。
  • 上篇文章中我提到了西方大哲學家黑格爾的那句名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合理的即是存在的。」然而正如佛陀所云:「法無定法」,不同的層次存在著不同的理,黑格爾的這句話雖然很有道理,然而一旦超越這個境界,就會發現它的理就不是那麼絕對的了。
  • 《聖經‧創世記》上說,上帝最初造出的人──阿當與夏娃,是沒有智慧的,他們在伊甸園無憂無慮,過著天仙般的生活。後來,他們不聽上帝的忠告,受了蛇的引誘,偷吃了伊甸園的智慧之果。從此,人有了智慧,有了知的慾望,人的困擾、煩惱就接踵而來了。
  • 興建文化圈是為了能更完整的保留各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風格,讓國民體味到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明韻味,體驗到中國遠古以來天人合一的神傳文化韻意,對國人可謂是一次開天闢地的文化復古,並將對中華民族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 人從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他就與這個客觀物質世界接觸了。因為這個物質世界是我們人類賴於生存的基礎,我們人類的意識,也離不開這個物質世界。因此,哲學家就用理性考問起這兩者的存有問題:是先有物質還是先有意識?這兩者是意識決定物質呢?還是物質決定意識呢?這就是哲學界唯物和唯心的爭論。兩者的觀點南轅北轍,但說到底還是如何處理人的價值問題:人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人生存的基本法則--所謂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關係到人對生存的價值判斷。
  • 若我們在認識論上引進辯證法,物質與意識兩者關係是互相依賴、互相聯繫、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關係。兩者既對立又統一,並非誰決定誰。有時可能是物質的成份多一些,有時是意識的成份多一些,但是兩者一定不能缺少那一方。所謂的「格物致知」,即意識要有物質為對象才能認識事物,意識沒有對象,它就無從反映。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 我們再從物質和意識是否都具有運動來看兩者的關係,到底是誰決定誰?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運動的,世界上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什麼都沒有。他們不承認意識也是運動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