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6-5)

意識反作用於意識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

羅素說,「悖論是由某種惡性循環產生出來的。只要假定『一堆事物中容許包含只能用整個一堆事物來下定義的成員』就會產生惡性循環。」(《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八卷,山東人民出版社,457 頁)看來,馬列主義在其辯證法前冠上「唯物」,就使其產生這種惡性循環。唯物主義一直無法解釋天才,也不敢作形而上學的辯論。只能在物質形態上打圈圈,作一般低意識水平的形而下辯論,其原因大概來自於此。

唯物辯證法在論述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也承認把事物看成是相對靜止的,不變的。否則人的意識就無法把握事物,抓不住事物的本質。但奇怪的是,既然事物相對靜止和不變的,那麼思維意識相對於物質來說就是運動和發展的。

但唯物辯證法又不承認意識是運動和發展的。若果他們承認意識是運動和發展的,就得承認意識的活躍性和主動性,也就是說,意識可以再生意識。這樣就不是物質主導著意識了,有可能是意識主導著物質了,上面所說的意識把物質看成是相對靜止和不變的情況來看,此一時的意識就佔主導的作用。

若承認意識是運動和發展的,意識在物質現象相對靜止時,意識不斷地產生意識來考察它、探究它、審視它(即概念、推理、判斷),此時的意識是活躍的、主動的。他不時地產生連結、綜合、統一、進行概念、推理、判斷等,什麼叫「把握」和「抓住」認識的對象呢?就是對象束手就搏,動彈不得。

相對於靜止的物質現象,意識就是運動和發展的。最起碼來說,他是與物質平起平坐的。你物質有運動和發展,我意識也有運動和發展,兩者根本沒有誰決定誰的問題。毛澤東在他的《認識論》上也說:「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直至無窮。」在這裡我們反問一句:若果意識不是運動著的,怎麼再認識呢?沒有理由說,你物質不斷運動,我意識靜待在那裡,就可以把握和抓住事物的本質了。

大家要知道,唯物辯證法是不承認意識是運動和發展的,只有物質才有運動和發展。這樣,你意識如何反作用呢?從這裡我們看出所謂的「意識反作用」,其實就是意識對意識的作用。雖然他的這個反思是指向所認識的物質,但這個反思是兩個意識之間的活動,是我思的思。凡經驗的再思,都可以稱為「意識對意識的作用」。

伴隨以上所謂物質的運動和變化問題,唯物辯證法說「存在決定意識」,他們的存在,指的就是物質,物質是唯一的存在。而這句話的含義就否定意識的存在,即意識不是存在。以此來推論,意識只能是虛無了。虛無的東西(若以唯物辯證法物質是唯一的存在來說,意識還不夠稱為「東西」)如何反作用於存在的物質?我們縱觀黑格爾的辯證法,其辯來辯去,達到所謂的最後統一,其實就是形而上的意中之意。也即意識作用意識的辯證。沒有意中之意來包含全體,辯證不可能得到圓滿。馬克思根本就不懂得辯證法的精髓,將他的唯物主義冠上辯證法的頭含,這就是中國人說的「張冠李戴」,其謬誤可見一斑了。(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黑格爾不顧自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問世以來的這些哲學常識,天馬行空,從無到有,搞了個「絕對」說,根本說不通。
  • 「感情不能夠要求太完美,對另一半要『隨性』!」吳尊日前接受8月號「bellaman」專訪,透露自己的愛情哲學,他說情侶交往常因時間一久失去感覺,所以不應該對另一半要求太多,因為完美不可能存在。
  • 中國有著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歸真,佛家的天堂地獄、善惡報應、生死輪迴,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忠孝節義、師道尊嚴,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傳。傳統文化的偉大力量,幾千年來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榮。
  • 「好」、「壞」、「善」、「惡」、「正」、「邪」等概念是語言、文學、哲學、歷史、倫理學、社會學的基本範疇,也是佛法(或道法)的基本範疇,其實這是神為了使我們今天的人類能夠認識大法來奠定文化基礎的。
  • 在我們批判唯物主義認識諸形式中,我們就發現,在認識過程中,意識是可以產生意識的。也就是說,意識可以再生意識。康德將這個意識的再生歸之為「再生的想像力」。他說「此再生的想像力之綜合乃全然從屬經驗的法則,即所謂聯想律者。」(《純粹理性批判》臺灣仰哲出版社,民國76年9月版,116-117頁)這種意識的再生,康德將之歸為心理學領域,而不屬於他的先驗哲學領域。也就是說,意識的再生,是以前意識為基礎的。即所謂的「意識反作用」。
  • 德國哲學家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在其《唯物論史》說唯物論是「哲學上一個最初的、最低下的、但相對說來也是最堅固的階段。」他並認為「唯物論可以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優良公理,但「已不再是哲學了」……「因為唯物論與人類自由精神的最高機能沒有關係,且不說它在理論上的缺陷,也應說它缺乏振奮力,它欣然以所與的世界為滿足,而忽視人類的理想,它對於藝術、宗教和詩歌沒有幫助,它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傾向於利己主義。」(翁熙:《朗格》篇,《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八卷83——84頁,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 年4月第1版。
  • 我們下面舉一個思維活動的例子:自然界產生各種怪現象(姑且稱為物質的顯現)——人從這些現象中產生鬼怪、或說惡魔的思想(意識的)——人為了戰勝鬼怪惡魔,又從這些意識中產生神的思想(又是意識的)。從這一系列的思維中,我們看到,除第一階段是物質的外,第二和第三階段都是意識的。也就是說,這個「神」的意識,是從「鬼怪惡魔」這個意識的反思上產生的。這就是意識產生意識。
  • 有個富翁向一個哲學家炫耀他的名貴寶石,他拿著寶石在哲學家面前晃啊晃,問道:「怎樣,不錯吧?」
  • 中國人自古以來相信和遵守天人合一,人與天地融合,相依生存。天道不變,循環有矩;地循天時,四季分明;人尊天地,感恩惜福。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重德向善必是國泰民安、長治久安。小到一個人注重道德定是健康幸福,遠離難纏病魔。
  • 你要認識,總要有對象,這對象就是物質(物質的表象),這世界再沒有其他可供意識所認識的對象(這是以唯物主義來講,當然還有意識認識--反思等認識對象);而物質只有人的意識所反映它,物質才顯現出這個豐富多彩的表象世界。這兩者都是唯一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意識(理性)只有人所特有,我們再也找不到第三者加入這個辯證的行列。這兩者的唯一,就構成一個矛盾兩個方面,誰也離不開誰,誰也決定不了誰。只是在認識過程中互相轉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