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評退黨徵文】從一份機密檔案解讀中共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8月17日訊】因喜好收藏舊物,幾年前回滬探親,在逛南京西路一舊貨攤時,無意發現一冊紙頁黃舊的厚厚裝訂本,其封面赫然鉛印著「中共上海市城市建設局委員會」紅色字樣,隨手翻閱,才知此本為包括上海市委,上海城建局黨委,上海市政工程局黨委以及下屬黨總支,黨支部等的機密文件檔案集,時間跨度為1954年到1959年,涉及肅反,「大躍進」,「總路線」,「反右傾」等共產黨發動的重大事件。我沒想到,中共自詡的「市場經濟」已混亂到連本黨機密文件也成了市場商品的地步(前蘇聯和東歐是在共產黨垮臺後共黨檔案才散落民間的),而和攤位上琳琅滿目的一般古董雜品相比,這本檔案冊確是獨特商品,大可用於研究中共建國初期所作所為,機不可失,我和攤主稍稍討價還價,便欣然買下。回美後,我曾仔細研讀這本由打字,手抄等多種字體組成,大約500頁的檔案冊,其形式五花八門,為上級文件,工作報告,任免通知,發展黨員計畫等,按共產黨文件保密性質分類計有「秘密」,「機密」,「絕密」等。俗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儘管此冊是中共管轄的一個城市某局黨組織內部的檔案集,但也足以暴露中共真實的「五臟六肺」,並間接地透露出五十多年前在共黨統治下的民心民意。
  
*共產黨「肅反」屠刀殃及工人

歷史背景:195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發出《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的指示》;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1954年12月20日,毛澤東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1955年5月13日至6月10日,《人民日報》連續發表三批《關於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材料》,並加「編者按語」。同年7月1日,中共中央發佈《關於開展鬥爭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8月25日又發佈《關於徹底肅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指示》,至此全國展開肅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簡稱「肅反」)的群眾運動。中共導演的這場血腥運動究竟殺害,迫害了多少中國人?其官方資料一直諱莫如深,毛澤東1954年10月13日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說過:「反革命5年抓150萬人,全國在22萬人中查出11萬反革命分子,還有5萬多重大嫌疑分子」。1956年12月8日毛又在全國工商聯會議上說:「去年潘漢年胡風事件以來,審查400多萬人,搞出了26萬嫌疑分子,查處確實隱藏的3800人,其餘的宣布無罪搞錯了。今年又剩下400萬要繼續清理」。由此可見共產黨整肅」反革命」的範圍之廣,手段之兇!
  
檔案史實:據中共上海市城建局水泥成品廠支部1956年9月4日寫成的一份標明「絕密」的《水泥成品廠情況概要》透露,該廠原為工部局遺留專門製造水泥管供應上海市政工程的,1949年10月解放前,廠內共有70多人員;解放後因生產擴大之需陸續吸收了100多餘人。在「肅反」中就逮捕了由王漢林從「失業救濟會」帶來的36人中的10多個;又逮捕了由朱曙等介紹進廠的顏有香,凌雲志,周孝澄,唐然定,沈寅森,馮士余,樊發揚,嚴步發等;因生產任務繁重,該廠從勞動局調來的一批人員中,又有王詩永,池鳳增,李嘉祥,左宏有,張文龍等人被捕,總共肅清了30多個反革命分子。這就是說,在170多人的水泥成品廠,「反革命分子」比例竟高達18%!這些犧牲品是根據何種標準被定性逮捕的呢?該文件說「他們的一般政治情況較為複雜,有地主,有部隊,還鄉團,憲兵等反動職務」。文件又舉例證明廠裡的反革命活動:「在建築公司初期,在1952年正是三反運動開始,廠內有凌雲志,馬學貴,周友根,周孝澄,吳秋榮等,假借工會文教費50元的貪污事,向黨員孫賴克進攻,曾組織人員去勞動公園開會,密謀推翻領導,向上級機關告發,這些人大多是政治較為複雜的反動軍官,造成不可收拾的地步。」孫賴克是當時掌管工會文教費的共產黨員。

從這裡不難分析:孫賴克是掌管工會文教費的共產黨員,但因他貪污了50元,被出身國民黨軍官的凌雲志等一批人組織起來公開揭露,並向上級報告。這本來是正義行為,所以在廠裡大得人心,差點令經濟犯罪的孫某下台(所謂「造成不可收拾的地步」也)。可是,共產黨中央一貫強權統治,順昌逆亡,此支部也上行下效,非但不懲罰孫某,反而將凌雲志等人逮捕,何等蠻橫無理!此文件還披露:「由於政治情況複雜,特別是1952年,1953年左右,廠內事故頻有發生,有以下幾件:(1)1953年有拌和機牙齒輪打坯,當時為馬學貴(三反集團主要人員之一)所掌握。(2)3號制管機地軸打彎,當時為周德福當小組長。(3)2號制管機由劉杏梁投放鐵條,幾乎造成車裂事故,雖經小組研究確定,但未處理。(4)點焊機銅頭子發生遺失事故。(5)廠內吳秋榮貼反動標語。(6)在大批調動人員時,發生了黃興路伙食團著火現象,當即救熄。」這裡可見共產黨一向奉行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的陷害手法。馬學貴和周德福因為分別負責兩種機器,所以只要機器一出問題,他們就被判定為事故製造者;劉杏梁既然投放鐵條造成事故,為何又未被處理呢?肯定是根本缺乏證據;吳秋榮貼的「反動標語」是何內容?為何不敢披露呢?反對黨員孫某貪污文教費的標語很可能就是共產黨眼裡的「反動標語」吧。上述30多人既被逮捕,其命運一定悲慘,可惜無法知道他們的真實下落,在共產黨的「肅反」屠刀下,他們中的許多人恐怕早已成了冤鬼,願他們在地下安息!
  
共黨水泥製品廠支部斷言該廠「反革命分子」大都是」地主,還鄉團,國民黨憲兵「等,但從身份上說,既然這些人現在都在該廠工作,其實他們就都應算作工人,那麼,參與鬥爭肅清他們的又是何人?據此檔案披露的三份《參加肅反工作人員登記表》,至少有三人(均男性,均出身貧農,均為黨員)都是當年的鬥爭骨幹:商初寶,原籍江蘇省江都縣鎮武區,1933年生,1947年至1950年在原籍種田;1950年至1951年作流動皮匠;1952年2月進入該廠;1954年6月28日入黨,為生產組長兼四級技工。王有林,原籍浙江省紹興縣東浦區,1928年生,1936年至1947年在原籍放牛種田,1947年至1950年在上海電力煤球廠做工,1952年調入該廠,是制管工(三級技工),1955年3月入黨;呂志剛,1934年生,原籍江蘇贛榆城關區,1945年至1948年在原籍做小生意,後來在招商局第二碼頭工作過,1949年又改做小生意半年,以後又回到招商局第二碼頭工作。1952年調入該廠當三級普通工,後衛檢驗員。1954年6月入黨。從上述簡歷可見:這三人都是在1954年左右,正值「肅反」運動高峰期「火線入黨」的,雖然他們文化低下,素質粗劣,但卻正好可被充分利用,於是充當了將該廠凌雲志等30多個同事整肅成「反革命分子」的干將,成為共產黨以同廠工人懲治同廠工人的幫兇。
  
*共產黨發動的「抗美援朝」不得民心

歷史背景: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向中國人民志願軍發佈赴朝鮮參戰的命令。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和朝鮮人民軍共同作戰,向美國等10幾個國家聯合軍隊大舉反攻。全國掀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1953年7月27日,金日成和彭德懷向朝中部隊發佈停戰命令。朝鮮人民軍代表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與美方代表正式簽訂《停戰協定及其臨時補充協議》。在整個抗美援朝時期,中共輿論工具大肆宣傳的一直是所謂「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打敗美國野心狼」,「各地群眾捐錢捐物,購買飛機大炮贈送志願軍」,「工人農民忘我勞動,以實際行動支援前線」之類新聞報導。

檔案史料:與中共一貫強姦民意的虛假宣傳大相逕庭,就在上海水泥製品廠這樣一個不到200人員的小單位裡,職工們對共黨發動的「抗美援朝」根本不予支持,反而冷眼觀之,並明確表示反對。請看《關於第三節赴朝慰問團傳達思想情況蒐集報告》(中共水泥製品廠支部,其書記「陳國瑞」簽署印章,1954年2月12日):「⋯⋯⋯..(1)很多同志對朝鮮談判協議的徹底實現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對美帝國主義等的殘酷罪行與醜惡面目認識不足,對提高警惕性,防止敵人在朝鮮人民的領土上復辟很少關心。(2)部分同志認為我國對朝鮮人民的支援(特別是金錢)比蘇聯大,有惜助思想,認為蘇聯老大哥要多助。因為她們已是社會主義國家了,我你還要建設,最好少助。」

由於此報告系黨支部書記親自蓋章,向上級黨組織所作本單位職工思想蒐集匯報,所以其內容之真實不應被懷疑。第一條裡的「很多同志」透露了極其重要的數量概念,即一百多人的小工廠裡,至少有七八十人對中共發動的「抗美援朝」全國性運動根本不感興趣「(「無所謂」),同時順理成章地不認為美帝國主義是」殘酷「和」醜惡「的。由此民意可以推斷:全國4億多人口中的」很多同志「(至少有3億多人)是不支持或根本反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試想:剛剛結束國共之間的三年血腥內戰,所謂」新中國「正是百孔千瘡,老百姓根本沒有享受到共產黨新政權帶來的任何利益,嗜血成性的毛澤東又要驅使由老百姓養活的解放軍們去當炮灰,這怎麼可能深得人心呢?第二條表明:許多職工對蘇聯政府縱容中國出兵出錢與美國抗衡的做法十分不滿。根據已經解密的前蘇聯檔案,所謂「抗美援朝」的真相實乃老奸巨滑的斯大林一手策劃的大陰謀。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冷戰」格局已形成,斯大林指示金日成揮戈南下引爆朝鮮半島戰火,繼而促成中美交戰,並且遲遲不讓停火,為的是大力消弱美國實力,為蘇聯及東歐的發展創造良機。當時中共政治局委員幾乎全部反對中國出兵朝鮮,可是,唯斯大林馬首是瞻的毛澤東獨斷專行,強令幾十萬志願軍去朝鮮送死,又使國內百廢待興的經濟建設受到嚴重阻礙。對此,億萬中國民眾當然怨聲載道。

*共產黨漠視民生人權
  
翻看這本充滿錯別字,但鋼筆或鉛筆字跡還算清楚的檔案彙集,我發現中共水泥成品廠支部所蒐集的職工思想及行為動態可謂無孔不入,除了政治方面(比如對「抗美援朝」的反應),還有許許多多日常生活裡的「雞毛蒜皮」小事,寫報告者雖然文理不通,但告密積極,其褒貶態度充分暴露了共產黨組織對普通民生的冷酷無情。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要生活,首先得有柴米油鹽。無論黨員或群眾概莫能外,這是常識。但在「新中國」初期,老百姓生活仍然十分清苦,連價格合理的必需食油都很難買到,所以看到便宜食油當然要先買為快了。就連這種事都會被有些人當成壞事揭發報告給共產黨組織。1954年3月3日水泥廠支部寫給中共楊浦區委組織部的《關於食油計畫供應我支部發現情況報告於下》記載:「工會幹部秦國政妻子在2月24日先後搶購了約10斤左右食油。該妻子自己搶購還不算,並到劉廣仁家動員劉的妻子去搶購,秦妻子對劉之妻稱:「食油將來沒有了,你趕快去買一點,我已買了10斤左右。」劉妻後來沒有買,說如果買了,劉廣仁回來要吵架的。」(劉廣仁反映)群眾丁步發把社員證放在其妹妹家,他妹妹在26日拿社員證到合作社去搶購食油,結果社員證與油瓶被合作社沒收去了。你看,付錢購物這種天經地義之事,在共產黨統治下的專制社會居然成了違法亂紀的所謂「搶購」;更有甚者,合作社(一定是共產黨組織在掌管)竟敢無理沒收顧客的證件和私物(油瓶),這種無法無天行為是中共專制下五十年代初百姓就已經缺乏人權的鐵證!
  
共產黨的一般黨員既然入了這個黨,就得接受監督管束。可惜水泥成品廠黨支部所監督密報上級黨組織的一般黨員的行為,並非真正違法違紀之事,而是本不應管的日常生活裡的「雞毛蒜皮」。1954年11月27日水泥成品廠支部寫給黨總支的《關於紀律檢查工作小結報告》指稱以下黨員的事情屬「違反黨紀」行為:「吳葉明在宿舍晚間睡覺的時候,人家和他打棒(滬語,即開玩笑之意——西鶴注),他就反臉捏人家。」楊崇國在裡弄內自己打(應為「搭」之誤——西鶴注)一竹籬笆,也沒有向裡弄申請報告,結果被裡弄乾部知道,不允許他搭,當時他的態度很不好,還和人家吵了起來。」
  
被人家開玩笑覺得受了委屈,反手就捏人家一下,這算什麼違反黨紀?自己搭建竹籬笆,顯然是想改善生活,又未侵犯鄰居住地,裡弄乾部為何這般無理干涉?而水泥廠支部居然判定屬下黨員搭竹籬笆有錯,還聲稱此人行為是「對黨的紀律不夠遵守」。這種顛倒是非的黨紀對普通黨員的正常生活要求無理管束,而對當時黨酋毛澤東在中南海裡顛鸞倒鳳的荒淫無恥自然不敢干涉,足見中共所謂黨紀是何等虛偽荒謬!
  
*共產黨苛待知識份子
  
歷史背景:1956年1月14至20日,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份子問題會議。周恩來在會上作了《關於知識份子問題的報告》,十分強調知識份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並對知識份子的進步作了充分肯定。對待知識份子,由於周恩來比毛澤東相對溫和開明,所以,他的報告對長期以來一直戰戰兢兢生活在「新中國」陰影裡的全國知識份子有所鼓舞。
  
檔案事例:周恩來的報告當然層層下達,水泥成品廠黨支部也聽了其上級黨委的傳達,於是寫了《支部對知識份子的打算》一文(1956年3月24日)。其措詞用句照例缺乏文理,不合邏輯,更可笑的是,原文幾乎沒有標點符號,好像古文格式,還得我來斷句分開;其內容則是鸚鵡學舌般的照搬上級指示,聯繫本廠實際之類,讀來枯燥無味。然而,其中透露的本廠知識份子工作及生活狀況的以下敘述,比較具體,應該屬實:「孫鼎芳兼職過多,不能發揮自己技術知識(知識豈能發揮?此系語病。—–西鶴注)家居住房子又小,燒飯地方皆沒有,房租很大(房子有大小之分,房租只有貴賤之別,此亦為語病——-西鶴注),路途較遠。請示黨委適當解決。」「減輕柯連君的事務工作,原有勞動保護工作另給別人搞,使他和技術方面多接近。對家住的房又小,路遠現住蓬萊區。工作方面支部多幫助他,和技術書籍提高他的能力。」

「王臨雲家住較遠,房子小,人口多,業務時間對技術學習有了困難。事務工作多。支部研究建議行政增加生產技術組力量,減少他的事務工作。」從孫柯王三人情況可見知識份子的待遇在五十年代初的「新中國」非常低劣。首先,他們連最基本的生活設施都沒有。三人的住房都很小,至於小到什麼程度,此文件未透露,但通過孫鼎芳「燒飯地方皆沒有」之描述,可見他們的居住空間何等簡陋逼仄!一個人若無基本的居住空間,甚至沒有廚房可燒飯,怎麼可能有足夠的精力去工作?其次,即使中國知識份子歷來「價廉物美」,經久耐用,即使生活差劣,也會搞好工作,但若被大量瑣碎事務牽制,也肯定不可能專注於技術工作,比如孫柯王三位即如此。他們既然在工廠裡被稱為「知識份子」,想來一定具有至少工程師的職稱,但柯連君被黨支部差去搞「勞動保護」工作,王臨雲也幹的是非技術性的其他事務工作。孫柯王三人,生活窮困,居住簡陋,所幹的根本不是技術業務,卻為雜務瑣事而每日辛勤忙碌。這便是共產黨在建國初期即輕視知識份子的明證。共產黨的政策一向是貫徹全國的,推而論之,全國不知有多少象上海水泥製品廠的工程技術人員那樣的知識份子,忍受著極差的生活待遇,被迫從事與科技無關的雜務工作,他們的才華就這樣漸漸耗損泯滅。這應是知識份子最大的悲劇!
  
*共產黨造成的 搶購糧食風波
  
中共黨組織是垂直領導系統:中央指令各省市黨委,由其再領導下屬局區縣黨委,以此層層下推。因為水泥製品廠屬中共上海市城市建設局委員會領導,而該黨委又直屬中共上海市委領導,所以後者批轉的任何文件,前者都必須傳達給其下級。這就使我在這本檔案集裡意外發現了兩份機密報告:中共上海市第二商業局委員會的《關於制止糧食製品外流和限制流入人口爭購食品的請示報告》(1959年4月20日)和中共上海市委批轉上述報告的文件(1959年4月21日,滬委《59》丑字第52號)。由此批露了當時全國最大城市上海發生的市民搶購糧食製品的嚴重事件。
  
中共對外宣傳一貫文過飾非,報喜隱憂,但對黨內組織,因為事關統治大局,有時不得不講點實話。據第二商業局報告透露:最近,本市糧食製品的外流和流入人口爭購食品的情況日趨嚴重。從郵局寄往外地的糧食製品數量比平時增長一倍以上,攜帶大量食品出境的往來旅客也很多。飲食業的米飯,大餅,陽春麵等也被排隊搶購。本市食品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大大增加:餅乾增加90%,麵包增加100%,糕點增加150%,飲食業用糧增加26%。市場供應仍然相當緊張。因本市糧食是依靠中央從各省調來,實行計畫供應,所以如不制止上述情況,勢必影響本市用糧計畫。為何會出現上述情況?第二商業局不會也不敢公布原因。其實,中國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容易滿足的國民,只要還能吃飽飯,一般不會去鬧事比如搶購食品之類。由於上海市是全國經濟文化重鎮,又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故一向受到共黨中央的特別照顧,其市民也能在衣食住行諸方面都享受到比其他中小城市居民好上幾倍的待遇。所以,上海市糧食製品嚴重外流,肯定是因為外地市民或農民糧食匱乏,不能吃飽所造成的。那麼,外地市民為何食不果腹呢?原因很簡單:當時全中國正處在盲目,狂熱,亢奮的建設社會主義高潮時期,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國老百姓卻連飯都吃不飽!歷史記載:1958年3月,在中共中央成都會議上,毛澤東多次譏刺「反冒進」觀點,公開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8月9日,毛又在視察河北,河南和山東等省農村後,首次提出還是辦「人民公社好」。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號召全黨全民為在1958年生產1070萬噸鋼而奮鬥,又通過《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由此全國形成全民煉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潮〉。9月30日新華社發佈消息說: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人民公社化,共有人民公社23397個(注意:從8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秉承毛澤東旨意號召全國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到9月30日全國真的實現「人民公社化」,僅僅化了一個月——–西鶴注)。一面是共產黨大肆宣傳全國農村實現了共產主義天堂般富裕美麗的人民公社化,一面卻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特大城市上海出現了市民恐慌性搶購量食品的混亂局面,這難道不是對毛澤東「人民公社化」政策的極大諷刺?事實上,對共黨「大煉鋼鐵」運動,「浮誇風」和「共產風」造成全國農村土地荒蕪,饑民遍野的嚴重後果,彭德懷等正直的共黨高干痛心疾首,已公開上書毛澤東,要求糾正失誤,但卻被權欲熏心,剛愎自用的毛打成反黨集團,並在全國開展荒唐的「反右傾」運動。共產黨的禍國殃民於此暴露無遺。
  
從共黨上海市委及第二商業局黨委的文件裡,還可發現共黨一貫的隱瞞真相及苛待民眾兩大罪惡。文過飾非,隱瞞罪惡是1949年建國以來共黨的一向做法,此次1959年上海市民搶購糧食品的社會現象之所以不為外界知曉,是因為共黨市委在文件裡如此指示:「⋯..以上各點,只作口頭宣傳,不要形諸文字,報紙和廣播電台均不要進行宣傳」。糧食供應嚴重短缺,造成市民搶購,這當然應怪罪共黨政府,如何補救?又暴露了共黨歷來漠視民生,苛待民眾的本質。第二商業局文件是如此下令對付市民的:(1)從4月23日起,停止從郵局向外地寄送各種糧食製品和糖果(包括餅乾,糕點及其他米面製品)(外地民眾一旦不能及時得到上海親戚郵寄的糧食製品,豈不飢餓難熬?——西鶴注)(2)既然不允許郵寄,上海市民只好攜帶糧食品前往外地。但此文件又規定:只能攜帶2市斤左右。(3)凡在上海市內零售店購買1市斤以上糧食品和糖果的,必須是本市居民,但要出示工作證,戶口簿或購糧證等證件;非本市居民一般不供應。(4)飲食店供應的面和飯,只限堂吃,制止外帶。(如此規定,恐怕古今中外絕無僅有,可謂共黨統治「妙策」—-西鶴注)
  
市民搶購糧食品,說明供應不足,需求大增,按照一般經濟規律,應該是加大供應以平抑需求,但共產黨因為亂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已造成國家糧庫空虛,無法增加供應,所以只能使用損害民生的做法,竟以提高價格企圖平抑需求。第二商業局文件裡的第7條說:「生產一部分每市斤五元以上的高級糖果,和每市斤二元以上的高級餅乾,供應市場,負責供應,利潤高於一般商品,可以自由購買。」老百姓不到窮困飢餓的地步,是不會平白無故搶購食品的;明明知道民眾搶購糧食品的原因,卻公然增加高級糖果餅乾的生產,以賺取高利潤,這種「趁火打劫」的奸商行為也只有共產黨政府幹得出來!一定是「作賊心虛」,上海市委在批轉第二商業局報告的文件里特別提到這第7條措施:「⋯⋯第七條措施,有區委和商業部門掌握,不要對外宣傳。」
  
*共產黨「戰勝地球」的夢囈
  
中共的「祖宗級」黨酋毛澤東青年時代就信奉如此「三斗三樂」: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此人在1958-1959年間發瘋般撐張狂舞的「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早已被歷史證明是摧毀國家,禍害人民的破幡,但在當時的中國,億萬民眾正被毛」趕英超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狂熱宣傳所煽動,集體成就著無數愚昧無知的壯舉。中共上海市城市建設局黨委宣傳部1959年12月10日印發的」機密通知「附件,便是一份計畫向該局所有工人上好」政治大課「所使用的報告提綱《共產主義風格萬歲!》,其主題是這樣一段話:「戰勝地球,建立強國!這是當前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任務,是黨對我們的號召,也是我們工人階級的理想。」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空間,保護地球應該也必須是人類的職責。但中共竟煽動人民與地球為敵,狂呼「戰勝地球」,這種夢囈般的政治宣傳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當然是破壞自然環境,違反人道主義,扭曲人性本質的一系列蠢事愚行。當時全國消滅「四害」,把益鳥麻雀也斬盡殺絕;農村「以糧為綱」,大肆亂砍濫伐森林草原,狂填江河湖海以造田種糧(中國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如今已是舉世皆知);農村共黨幹部為迎合毛澤東好大喜功心理,不惜造假搞出每畝產糧13萬斤的神話,等等。《共產主義風格萬歲!》一文裡有如此豪言壯語:「我們要叫市內永無積水,蘇州河黑水變清!」(此地的「市內」是指上海市,蘇州河是與黃浦江匯合的一條支流,一直水黑味臭,令人掩鼻。半個世紀過去了,上海市內還是到處可見積水污跡,蘇州河水還是灰黑髮臭,其中無魚無蝦,更無人敢游泳。——-西鶴注)人的本性是追求舒適生活,當然要通過合法手段,但共產黨宣傳的所謂具有「共產主義風格」的人卻是被黨洗心革面,違心背願的反常人,如文中所述:「⋯⋯.寶山縣的一個飼養員年青姑娘顧云云,黨分配她去做養豬工作,她不怕臭也不怕髒,經常睡在豬棚裡。」(養豬就要睡在豬棚裡,按此邏輯,動物園員工應和獅子老虎睡在一起,以示盡職。共產黨之政治宣傳何等荒謬!—–西鶴注)「⋯⋯⋯.鞍鋼第一平爐車間的陳傚法.李紹奎也是這種人,當熔渣靠近氧氣瓶時,眼看三十幾隻氧氣瓶一個個會像炸彈一樣爆炸,好多人嚇得跑出車間,但他們卻衝上去用黃沙去填,用自己的身子去抱出眼看要爆炸的氧氣瓶⋯⋯..」(人的生命應該比氧氣瓶重要,「嚇得跑出車間的人」是正常人,以身體企圖保護炸彈似的氧氣瓶才是傻瓜—-西鶴注)「⋯⋯..機修廠電工唐均成一向以’隨叫隨到,日夜服務’作為自己的服務目標。如有一天深夜天氣很冷,一部車床發生故障,車工要電工修理,唐均成同志馬上起床,只穿一條短褲就去車間修理。」(在寒冷的深夜只穿一條短褲,就起床跑去車間修理機器,儘管機器被修好,但這位肉身凡胎的電工一定會被凍病,除非他是金屬機器人。發揚為了機器,讓人得病的「共產主義風格」既虛偽,又殘酷。——-西鶴注)凡此種種,無不表明: 共產黨號召民眾發揚「沖天」的革命幹勁和「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逆反自然規律,違背人性本質的虛假宣傳,都是極端漠視生命,不惜泯滅人性的荒謬理論!

21世紀已過近十年,以1949年建立「新中國」而使中華民族陷入災難深淵的中共今年正在大肆準備歡慶建國60週年,中共本身也已存在88年之久,與上世紀末相繼垮臺的多國共產黨相比,應算壽命很長,但活得長並不等於活得好,中共自知它是在「帶病延年」:國內經濟在無視環境成本和人權代價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中,繼續盲目增長;民眾賴以生存的江河湖海不斷乾涸,國土大規模沙漠化日益顯眼;各地民眾奮起維權抗暴的洶湧浪潮此起彼伏,刀光劍影閃爍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貪官污吏前「腐」後繼,奮勇向「錢」;⋯⋯..這哪像是共黨自欺欺人的「盛世」?分明是老朽專制統治之「末世」。違背人性扼殺民主的政黨在歷史上儘管稱霸一時,但最終都灰飛煙滅。比中共壽命更長的前蘇聯共產黨(1898-1991)在歷史舞台上竟表演了93年,最後還是轟然垮臺!和這位「老大哥」的下場一樣,中共一定逃脫不了歷史的嚴懲!適逢「廣傳九評,聲援退黨潮」徵文,我以本文證明:中共既然在建國初期就對國內民眾犯下種種罪行,因而不得人心,那麼,按照因果報應的鐵律,共產黨在將來必定是被日益勇敢的中國人民以外界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無法預料的時刻一舉推翻!
  
廣傳九評、聲援退黨潮有獎徵文 https://www.epochtimes.com/b5/9/3/18/n2466983.htm(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看九評退黨團 共黨統治百姓生活苦
大陸民眾越來越明白真相 選擇三退
大陸退休幹部:人們都盼著共產黨垮台
洪博:台灣大選促大陸民眾覺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