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華爾街風暴一週年 依舊追求短利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綜合報導)九月十五日是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滿一周年的日子,《華盛頓郵報》商業專欄作家史蒂芬.佩爾斯坦(Steven Pearlstein)在九月十一日發表「華爾街追求短利的慾望將不利經濟(Wall Street’s Mania for Short-Term Results Hurts Economy)」專文,警告雖然目前金融體系已稍穩定下來、最嚴重的危機已經過去,但是在未採取適當行動的情況下,無法保證另一個災難不會發生。

佩爾斯坦在文章中表示,人們在回到華爾街重施故技忘情追逐高利潤之際,忽略艾斯本研究機構(Aspen Institute)最近發表的有關華爾街與美國企業文化短視主義(short-termism)的報告。這份報告是由二十七位知名投資人、經理人與學者共同簽名聯署發表,包括柏克夏海瑟威公司董事長巴菲特(Buffett)、先鋒集團創辦人波格(John Bogle)以及IBM前執行長葛斯納(Louis Gerstner)。他們在聯署信中指出:「我們認為,短期目標已侵蝕企業界作為美國自由企業體系的基礎,亦即美國經濟基礎的信心。」

文中指出,這些知名人士抱怨投資人、基金經理人以及企業執行長對於短期資金獲利情況的過度專注,將有系統的剝奪有助於持續強勁經濟成長所需資金的穩定性。他們提出的改革建議包括:1.提高證券交易的消費稅以及短期交易收益的所得稅;2.修正信託責任的定義,使基金經理人更能基於長期目標的動機處理信託業務;3.僅有長期投資的股東可以選舉董事或投票參與企業的治理問題;4.更充分的揭露私人投資基金的財產和補償。

佩爾斯坦在文中指出,短視主義起源於一九八零年代。從理論上講,其主張重點為增加股東的收益,追求可預見的兩位數成長的季度業績,以滿足投資者日益增大的獲利需求,而提供此等獲利預期的執行長則可獲得豐厚的業績獎金。如此相互追逐高額利益的結果,最後終使華爾街成為充斥令人眼花瞭亂的新金融產品的世界。 

初期雙方都有獲利,然而一旦泡沬形成,在泡沫破滅時投資者的收益瞬間變成如幻泡影,而執行長及基金經理人的收益則仍紋風不動。佩爾斯坦認為,即使訂定信誓旦旦的計畫,保證使執行長及基金經理人與投資者生死存亡,也有所限制,並非毫無保留的承諾。作者最後引用艾斯本研究機構研究報告的結論指出,唯有所有參與者都改變,放棄短視主義才能使華爾街的整體經濟持續發展。

財富雜誌資深主筆史隆(Allan Sloan)在九月八日投書華盛頓郵報「雷曼倒閉一周年華爾街依然故我(A Year After Lehman, Wall Street’s Acting Like Wall Street Again)」專文同樣指出,雷曼兄弟倒閉屆滿周年,華爾街仍然積弊未改,反而在政府挹注大量資金下又恢復惡習,政府及納稅人是真正的輸家。

史隆在文中回顧雷曼兄弟事件所帶來的寶貴教訓,最大的發現是華爾街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依舊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要務、其次才是大客戶的利益、其他人的利益則排在最後。他也發現某些在這次金融風暴得以倖存的企業,又舊態復萌,意氣風發的從垂死企業中積極挖角,為自己追逐豐厚的紅利獎金。在這場經濟蕭條中的真正受害者是那些因股票或房地產崩盤而虧錢的一般民眾或者遭企業解僱的失業人口。

史隆在文中提及從這次教訓中學到,全球資本市場已擴張到金融監理機關與央行都無法挽救雷曼,以及政府更應保護倖存的跨國金融巨擘。以美國為例,政府採取多項方案,毫不節制地挹注金融巨擘,讓他們得以免除債務的重壓、以超低廉的成本取得資金,政府並協助他們重新進入華爾街有利可圖的市場,因為政治人物和有關單位,都不希望再看見第二個雷曼兄弟。然而, 史隆在文中說,美國政府以龐大的成本支撐金融體系的持續運轉,代價卻是由目前和未來的納稅人去承擔。

史隆預期,華爾街將還是華爾街,不會改變,對於政府和多數的民眾而言則必須照單全數,因為別無選擇。針對奧巴馬政府的金融改革計畫,史隆認為只會讓大型金融企業握有更大大筆的資金,使其幾乎不可能破產。史隆直言,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放手讓這些金融巨擘垮台,並確定沒有任何公司大到不能倒,免得一倒閉就對整體金融體系構成海嘯般的衝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闖蕩華爾街金融叢林(2)
華盛頓郵報:人權與中國大圖景不可分
信貸市場復甦 華爾街大砍美國公債部位
前大摩華裔高管 九項內線交易罪名成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