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OS能擊敗Linux的10大理由

標籤:

【大紀元9月20日訊】谷歌Chrome OS即將於明年面市,這款產品能否對抗Linux?美國IT網站eWeek昨天(19日)撰文稱,谷歌Chrome OS在上網本領域獨具優勢。面市後將在上網本領域擊敗Linux和諾基亞,並列舉了10大理由。
     
雖然Chrome OS仍未上市,但已經在業界引發了軒然大波。這款操作系統最初將面向上網本推出,這是因為谷歌認為該系統能夠為體積小巧的上網本提供優異的網絡瀏覽和電子郵件功能,並且可以很好地勝任其他基礎任務。
  
由於谷歌要進軍上網本領域,因此必須面對諾基亞和其他Linux廠商的競爭,並努力搶奪市場份額。目前,微軟控制著上網本96%的市場份額。這一任務非常艱鉅,但可能性極大,原因如下:
  
1、谷歌家喻戶曉
  
雖然Linux和諾基亞都擁有自己的優勢,但他們都不是家喻戶曉的品牌。談到PC時,用戶很少會提及Linux,而諾基亞也只在手機領域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所有電腦用戶都知道谷歌,而且幾乎每天都會使用谷歌的服務。而如果要在Ubuntu和Chrome OS之間選擇,多數用戶無疑都會選擇Chrome OS。
  
2、Linux令人望而卻步
  
精通技術的人或許非常喜歡Linux,但對於多數普通用戶而言,卻不具備這種技能,Linux令這些用戶望而卻步。多數用戶都使用 Windows,而並不了解Linux的用法。而如果引入谷歌與Chrome OS的名稱,則會從一定程度上打消這種顧慮,並吸引到部分用戶。
  
3、全新概念引發關注
  
儘管在某些人看來,Ubuntu等Linux產品會比Chrome OS更為優秀,但多數用戶卻並不在乎。Chrome OS的全新理念將會受到廣泛關注,等到真正使用後,不喜歡這種理念的用戶自然會放棄。但在此之前,一些希望在Windows以外選擇其他操作系統的用戶會一直關注Chrome OS。一旦當用戶發現了Chrome OS的獨特之處,那麼Ubuntu自然會被拋到腦後。
  
4、Linux對上網本支持度不好
  
在傳統筆記本和台式機上使用Linux還算不錯,但是上網本的體驗卻不盡如人意,且充滿瑕疵。很多外設都無法使用。如果此前使用的是Mac OS X而非Windows,則更容易適應Linux,但無論如何,Linux的界面都不夠友好。
  
5、谷歌資金充裕
  
Linux的支持者將微軟的規模和力量視為重點攻擊對象,但微軟正是藉此佔據操作系統市場的統治地位的。谷歌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優勢與Linux競爭。在軟件市場,如果擁有充裕的資金,便可以將產品推銷給需要的用戶,從而獲取優勢。其他的Linux產品都缺乏資金,而谷歌則現金充裕。
  
6、光環效應明顯
  
除了不喜歡「主流」操作系統外,似乎很少有其他原因可以吸引用戶使用Linux。諾基亞同樣如此。但谷歌卻擁有很多優勢,旗下的搜索引擎、 Gmail、Docs等產品都已經獲得了大量用戶,這都將吸引用戶使用Chrome OS。既然已經從谷歌的網絡產品中獲得了不錯的體驗,為什麼不試試谷歌的操作系統呢?
  
7、微軟因素
  
這似乎有悖常理,但實際上,微軟肯定會與Chrome OS一較高下,而這無疑會對Chrome OS起到推動作用。微軟也將推出相應的產品與Chrome OS直接競爭。一場網絡操作系統大戰即將拉開。此舉將引發媒體廣泛關注,並對用戶進行過濾。在這一過程中,Chrome OS將輕而易舉地戰勝Linux。
  
8、大勢所趨
  
儘管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網絡操作系統的確是大勢所趨。由於軟件逐步向雲計算轉移,操作系統採用同樣的模式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Chrome OS或許難以從功能上與Windows匹敵,但的確能夠帶來很多便利,而且隨時可以使用,因此,用戶將作出積極的響應。網絡是科技行業的發展方向,而谷歌則在這一領域具備強大優勢。
  
9、谷歌青睞開源
  
Linux之所以獲得大批忠實用戶是因為這是一款開源操作系統。開發人員可以隨心所欲進行設計,添加並移除功能,而且可以從中得到樂趣。但谷歌Chrome OS同樣可以這樣做,而且很快就能做得更好。
  
10、Chrome OS本身就是Linux

千萬別忘了,Chrome OS本身就是基於Chrome瀏覽器和Linux內核開發而來。換句話說,Chrome OS本身就是一款Linux操作系統。既然如此,Linux的忠實用戶為什麼不選擇谷歌的產品呢?當然,仍然會有很多用戶繼續使用Ubuntu,但多數用戶並沒有這麼堅定,而Chrome OS則可以成為很好的候選。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微軟主導超小型筆電市場   Linux或許後來居上
綠壩軟件侵犯BSD協議 籲訴訟法律
比爾蓋茨:谷歌操作系統又是一Linux
微軟CEO稱產品優於蘋果和Linux遭批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