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不綠,更待何時!(3)

葛林.克羅斯頓 博士

人氣 3
標籤:

契機12:永續長

綠色事業的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企業努力想要了解這對他們的意義。這場革命會為他們帶來什麼樣的風險?又創造什麼樣的機會?企業執行主管的事業生涯發展上總是以其他議題為重,面對綠色風潮的壓力往往不知所措。

許多企業紛紛成立新的職位,那就是永續長,來帶領他們克服伴隨綠色新世界這波浪潮而來的風險、挑戰,並迎接嶄新的契機。

這個職位有的稱為永續長、環境長(chief environmental officer),有的則稱為綠色長(chief green),不論名稱為何,適任的人才都能夠帶領公司在綠色浪潮中乘風破浪、迎向成功。新的企業也可能順勢而起,成為協助其他業者綠化的顧問。

綠色議題並非侷限於綠色環保企業生產太陽能、有機食品或有機衣物,如果公司要朝著綠化發展,改革焦點不能侷限於以環境為主的業務,像是杜邦以及威名百貨之類的企業巨擘紛紛改革經營方式,以減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並且降低汙染與排放的廢料。

杜邦從一九九○年起,便率先減少百分之七十二的碳足跡,並銷售太陽能發電與燃料電池等領域的綠色商品。至於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威名百貨,則投資數億美元的資金提升能源效率、致力於減少產品包裝並生產再生能源。威名百貨也要求各大供應商進行類似的改革。這些改革行動不見得容易,公司若無強勢的環境領導者,往往難以順利推動。

確保公司確實遵守法規是永續長的職責之一;像是目前降低汙染物的規定,譬如「清淨空氣法案」(Clean Air Act)、「淨水法案」(Clean Water Act),以及因應未來環境相關的法規。有些企業對於美國對氣候變遷的立法抱持觀望的態度,但在法案通過之後,及早採取行動的業者將會搶得先機、享有競爭優勢。

綠色長的職責不光是遵守法規而已。企業領導者領悟到,綠化是他們想追求的境界,而且也必須這樣做,才能開創更美好的事業和更亮麗的業績。降低公司的碳足跡是正確的工作,而且對於競爭力的維繫說不定更是至關緊要。

投資人紛紛要求企業列舉他們和氣候變遷相關的事業風險,以及對於克服這個問題有何貢獻。2002年美國有關企業揭露財務報表的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甚至規定企業必須公開這方面的風險。企業也必須說明他們的氣候足跡(climate footprint),以及有哪些解決方案。企業如果沒有確實掌握他們對環境的影響,客戶可能會逐一流失。

綠色長不光是負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也要協助公司達到傳統的獲利目標。許多企業將綠色要素納入考量,因此在變化快速的世界之中發現商機,更因此開創出亮麗的業務。

轉換跑道

有些公司沒有打算成立綠色職位,有些則是規模過小或無力負擔成立綠色事務全職職位,這些業者或許可以聘請外界經驗豐富的顧問與專家,帶領公司朝永續發展前進(參見契機61)。這些角色其實是彼此相關的,有些人可能畢生擔任綠色長,後來轉換跑道成為顧問。

相關趨勢

根據電腦產業拯救氣候行動計畫,Google的綠色能源專家比爾.威爾(Bill Weihl)等人士積極開發更具能源效率的電腦運算系統。個人電腦消耗的能源量十分驚人,其中相當大的比例都浪費掉了。

電腦愈普及,追求效率和綠化就愈重要。「市場上具備能源效率的個人電腦寥寥可數,現在還沒有很多,不過未來三、四年,這樣的電腦將會成為主流,」比爾.威爾表示。

你們公司是否會排放大量的廢棄物,並花錢請別人處理?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有助於公司節省經費。你們對於消除能源浪費的現象,或使用再生能源建立符合經濟效益的熱門解決方案,可做出什麼樣的貢獻?

你們公司生產些什麼或從事什麼業務?可以減少包裝嗎?可以綠化辦公室嗎?如果你們屬於塑膠產業,可以生產生質塑料,或想出有創意的方法鼓勵資源回收。

綠色行動是個龐大的商機,但卻可能被視為「漂綠」(greenwashing)的風險─披上綠色的外衣,卻缺乏實質的內容。愈來愈多企業強調綠色色彩,但綠色社群卻愈來愈懷疑這樣的說法,認為他們可能只想要搭順風車。為了避免落人口實,企業應該確實落實計畫,然後才對外宣布,而非反其道而行。

比爾.威爾是Google負責綠色能源的最高主管,協助公司在2007年透過各種措施消除碳足跡。他認為永續長這個職位會日漸普及,重要性也會與日俱增。

Google或許不是等閒之輩,但就跟許多其他的業者一樣,同樣也致力於提升能源效率,以及創造永續發展性更高的經濟成長。比爾.威爾認為,永續長最了解哪些措施最適合各個部門,「最能夠登高一呼推動這些措施」。

生態建議

警語:職位名稱應該凸顯專業。亞利桑納州斯科特斯戴爾市(Scottsdale)WorldaWork人力資源專業公司合夥人潔生.考微克(Jason Kovak)建議說,像是「綠色醫生」(Doctor of Green)這類職稱說起來或許有趣,卻可能難以讓人認真看待,應該盡量避免。

各位不妨試著告訴周遭朋友你的新職稱,觀察他們的表情變化之後再印名片。

綠色長也可協助公司影響政府立法,並且充分利用氣候相關立法產生的商機,譬如加州AB-32法規定,企業要在2020年之前減少百分之二十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對於比爾.威爾而言,他表示:「當我失業的那一天,就是成功之日。屆時代表了綠化不再需要額外付出的努力,而是公司的例行公事之一。」

各位若要成為綠色長,就得了解環境議題。愈來愈多學校堆出有關於永續發展的課程,所培訓出來的畢業生將成為引導這波行動的骨幹。擁有高等學歷或許有所幫助,但更重要的是具備學習的渴望和開放的態度,充分運用各領域的專家。

除此之外,晉用對於降低環境風險、遵守法規,以及掌握綠色商機有經驗的人士,都會協助公司達成這些目標。

相關機會包括:

在大型企業擔任永續長

在規模較小的公司擔任員工,負責環境相關議題

成立獨立的顧問公司,以外部顧問的身分綠化各層面的工作(參見契機61)。

綠化工作未必容易,卻是可以辦得到的。公司面臨的抉擇愈困難,成立綠色長這個職位、確實推動改革就愈重要。綠色長最重要的特質是具備決心、衝勁,以及向前邁進的熱情。未來還有許多挑戰和契機,足夠讓綠色長忙的了。

契機13:綠色慈善活動管理

慈善活動非常熱門。比爾與梅蘭達.蓋茲(Bill and Melinda Gates)為他們的基金會捐了三百多億美元,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更追加三百一十億美元。這樣備受矚目的慈善事業或許意味著新時代的來臨,即使是洛克斐勒(Rockefeller)、卡內基(Carnegie),以及梅隆(Mellon)的時代也為之遜色。

蓋茲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在2005年捐助的款項價值十四億美元,但這並非唯一的資金來源。美國人捐了兩千六百億美元給慈善活動(根據2005年美國奉獻基金會〔Giving USA〕的估計值)。現在慈善事業最熱門的焦點是環境議題,綠色慈善家日益希望看到捐款獲得妥善運用。

綠色領導者

由好萊塢製片家羅瑞.大衛(Laurie David)贊助成立的防止全球暖化組織(StopGlobalWarming.org),即為一致力於對抗氣候變遷的非營利組織。另外還有無數的人士致力於倡導各式各樣有關環境保護的議題。

理察.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捐款三十億美元對抗氣候變遷,柯林頓氣候計畫(Clinton Climate Initiative)也捐了好幾十億美元。Google更成立基金會,推廣新世代的汽車,譬如使用生質燃料的油電混用車,並且投資數億美元讓再生能源的價格降到煤炭的成本水準。

2005年綠色慈善活動總值為八十九億美元(美國奉獻基金會),隨著各界日益擔心氣候變遷以及其他環保議題,這個金額正穩定成長。有些捐款金額十分驚人,而且是由知名人士捐助,但主要還是來自數百萬人的小額捐款。

捐款人怎樣才知道他們的捐款確實造成改變?綠色環保慈善人士可不想丟了錢便走人,而是希望看到最理想的成果。他們希望充分運用財富的力量,讓數以百萬,甚至數十億人民的生命持續獲得改善,但由於金額龐大而且目標宏大,慈善事業家必須確保捐款獲得妥善使用。

沒有人希望看到捐款遭到浪費或濫用。慈善捐款牽涉的金額愈高,濫用的風險就愈大,尤其這類機構不像企業界那般,得面對不斷強調經濟效率的壓力。

哈佛商學院的麥克.波特(Michael Porter)表示:「慈善事業因為缺乏效率而浪費數十億美元。在認真思考如何使用資金方面,慈善事業落後企業界好幾十年的時間。」(《經濟學人》,2006年2月3日)。

新時代的慈善事業家往往被稱為「社會創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s),憑著在企業界的熱情與活力,致力克服社會與環境保護的問題。非營利事業的薪水或許沒有那麼高,卻能為數百萬人的生命帶來改變,在許多層面來說,收穫更為豐富。綠色慈善事業家憑著企業界的經驗,可為他們投資的每一分錢對環境創造最大的影響力。

基金會以及社會創業家得衡量成果、追蹤表現,所以需要突破傳統的會計系統。在這樣的體系之中,價值的衡量並非以獲利為標準,而是以他們對社會的價值而定。

非營利投資組合經理人、慈善創投業者或創投慈善事業家會追蹤非營利事業的投資績效,而其他產業的專業人士,像是管理顧問、創投業者,以及銀行家等,也紛紛投入非營利事業活動之中。

資訊資源

英國倫敦的新慈善基金會(New Philanthropy Capital)屬於慈善創投事業,這個非營利組織為捐款者提供建言,協助他們充分發揮捐款的影響力。該組織以「綠色慈善事業報告」,說明非營利事業對於環境議題的努力。

有一套模式可讓企業判斷資金該投入哪個效益最高的非營利環保組織之中。一開始,他們會衡量非營利組織的績效,進行交叉比較。各組織每一塊錢捐款可以減少幾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多少人的生活獲得改善、改善的程度如何?

單純衡量非營利組織花在經常性支出項目上的比例,不足以判斷投資效益,經常性支出金額也看不出組織的效率。

其實,老是強調降低非營利組織的行政成本,長期而言說不定會打擊其工作效能,結果管理階層的立意雖好,卻受限於資金而捉襟見絀。如果衡量的標準是組織以其支出金額達成多少成果,則能夠塑造最理想的組織和策略。

綠色領導者

麻省波士頓效率慈善事業中心(The Center for Effective Philanthropy),正積極協助各基金會衡量其工作的成效,以及如何發揮更大的效能(官網:effectivephilanthrophy.org)。

非營利組織的績效數據一出爐,慈善事業家(不論規模大小)便可據此將錢捐給績效最好、成效最高的地方,讓捐款發揮最大影響力。當投資人一旦投入資金之後,便可年復一年追蹤捐款以及非營利組織的績效。由於非營利事業的工作有了衡量價值的標準,便會在追求表現的壓力之下,盡量發揮捐款的最大效益。

我們得對非營利組織績效評估的方式進行研究之後,才能著手對綠色事業的成果提供建言和改善的工作。非營利組織對於資金的使用方式,或專案進行的成果未必保持透明度。

效益較高的非營利組織或許會配合,由獨立稽核機構驗證其工作品質。另外一大挑戰,在於判斷要以非營利的型態還是營利結構,來分析非營利事業以及引導捐款的走向。非營利組織會進行分析與捐款,而營利結構的企業可能提供付費研究或購買研究報告的服務。

如果你們是採取小型獨立公司的型態,和一家或多家財務服務提供者合作,不妨將你們的服務融合投資、稅務以及地產規劃,以迎合現有顧客的需求。

GiveWell這家非營利組織是在2006年,由兩位曾擔任避險基金經理人的霍登.卡諾夫斯基(Holden Karnofsky)以及伊萊.海森菲爾德(Elie Hassenfeld)所成立。

他們當初和一群朋友想要尋找可以捐款的慈善事業,卻因為缺乏透明資訊,無從了解這些慈善捐款確實的效益如何而備感挫折,因此決定成立這個組織。GiveWell從事的每一項使命,都會深度評估捐款申請者的資料,深入分析他們使用資金的效益,然後據此決定資金的分配。

雖然GiveWell目前並非以環境議題為目標,但霍登.卡諾夫斯基表示:「我們根據捐款者要求分析的項目、本身的興趣和熱情來決定要投入的使命。」環境議題或許未來也會成為他們追求的宗旨之一。

有些人對這種方法抱持質疑的態度,但根據霍登.卡諾夫斯基所說:「許多從事非營利事業的人士都認同我們這種原則。」他們計畫未來「還是要有話直說,如果有人認為我們做得不對,也要請他們跟我們直接對話」。我認為這番話聽起來很有道理。

儘管大多數人認為營利組織以及非營利組織是兩個涇渭分明的世界,但許多人卻認為企業界,以及追求環境保護使命的組織之間界線其實很模糊。Google.org屬於營利的慈善事業,他們投資新興事業,而非提供補助金。

由於他們的營運方式屬於營利結構,表示必須繳稅,卻能夠從事更廣泛的活動。如果投資成功的話,他們會進而成立事業,確保這些投資能夠實現他們對於環境、社會以及財務上的價值。

知名的創投業者文諾.考斯拉(Vinod Khosla)曾經大力批評慈善事業的概念,他堅持營利結構的企業才是唯一能夠有效成就改革的路徑。社會創業家所採取的模式各異,在效果最好的模式脫穎而出之後,其他人便會紛紛跟進。

綠色領導者

請參考GiveWell的網站:givewell.net,以了解這個組織更多的事蹟、運作方式及最新計畫。

相關契機包括:

成立非營利組織,根據綠色非營利事業的績效進行評估,並根據這些評估的排行提供捐款

成立公司,對環境非營利組織的效率進行研究,並收費出售相關資訊

擔任環境非營利組織的顧問,協助他們採取企業界以及環境領域的最佳實踐

擔任稽核人員,針對環境非營利組織的報告進行檢核,檢驗報告裡對環境的影響力是否屬實

將非營利組織的績效分析和其他財務服務進行整合,作為地產以及稅務規劃的一部分

環境問題的規模看起來似乎勢不可擋,但我們還是大有機會可以改善這個世界。到最後,對抗環境挑戰的成效愈好,捐款者就愈有信心,愈會慷慨解囊。確實達到這樣的境界,對每個人都有好處。@待續…

摘 自 《75個綠色商機》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加州綠色產業全美之冠 大幅提升就業率
此時不綠,更待何時!(1)
此時不綠,更待何時!(2)
寫電子郵件犯這些錯誤 你就太不專業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