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一大乐事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7月15日讯】 曾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很美,美在秦砖汉瓦之间的韵律,浓郁的秦声秦韵陶醉了秦人,在古老的城墙下,听秦腔、吼秦腔成了今天许多西安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中国新闻社消息﹐西安城里有一座门面堂皇的易俗剧院,专唱秦腔的,名角大腕云集。但市民并不常去光顾,他们更喜欢顺着城墙根着去听“自乐班”。

  “自乐班”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票友”下海,几个人,不需舞台灯光,伴着铿锵锣鼓几件简单的乐器便可演绎人间悲欢,在西安沿着城墙根走一圈,随处可见。

  秦腔是西北地方戏种,主要流行于陕、甘一带,形成于中国明代中期。曾受昆腔、弋腔、县城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明末清初流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秦腔是三秦大地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地人个个都会唱几句,村村都有“自乐班”,逢年过节,便是村民过戏瘾的最好时光。

  在秦人眼中,秦腔是大戏,板胡响处,锣鼓起时,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那种气势豪情,与软语呢喃的剧种绝对是两重天。

  在城墙根下听“自乐班”,天作幕布地为台,无拘无束。唱戏的投入,听戏的也投入。唱者多为关中汉子,方面阔口,状极威武。提袍抖袖,大吼大唱,一条嗓音破空飞去,撞在城墙上,踅回来,声犹震耳。

  据一位来自蓝田县的小伙子称:他身体单薄,难以胜任体力活。因会唱十几出秦腔折子戏,所以跑到西安来唱“自乐班”,每天也能挣个二、三十块钱。

  票友郭先生则表示,不论苦懮,只要在这里吐一口长气,来几声叫板,立马通体舒泰,神采飞扬。

  在采访中,笔者结识了北大方正公司西北区高级主管穆先生,他高大英挺,出手大方。据知情者透露,他每日来两次,每次给的钱数最多。

  他告诉笔者,他今年三十岁,自幼爱唱秦腔。他的母亲曾得到过秦腔名角李爱琴的指点,能唱《生死牌》。他说,作为一个年轻的戏迷,他一直对秦腔的未来情有隐懮,因为每次参加“自乐班”,鲜见黑发人。

  从穆先生口中,笔者得知有不少外国人对秦腔艺术非常痴迷,经常在双休日来听“自乐班”。靠着一位热心老汉的引路,笔者在含光门一个僻静处找到了来自的两个秦腔爱好者。

  这两个美国人都是西安某大学的外教,能说一点汉语,金发碧眼,人高马大,站在那里恰像羊群中的骆驼一般。不经意间成了城墙根下特殊的一景。

  一个满脸络腮胡的乔治告诉笔者,他喜欢中国,更喜欢中国的戏曲。另一个麦克先生则表示,秦腔艺术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总结。虽然他们不会唱,但都非常爱听。(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新闻大家谈】清洗火箭军不够 中共再下狠手?
一架载3人直升机在江西凰岗镇坠落起火 有伤亡
大陆“榴莲价格再降”上热搜 网民说法不一
甘肃前副省长杨子兴落马 曾因生态问题被警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