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创始人赛吉-布林的故事

font print 人气: 141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19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晓宇澳洲珀斯综合编译)1973年赛吉-布林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犹太家庭。赛吉的父亲迈克尔-布林(Michael Brin)是一位数学家,曾经在前苏联的计划委员会就职,迈克尔说:“在苏联工作期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数据证明苏联人的生活水平比美国人高的多,可事实是怎样的呢?”

由于前苏联对犹太人的歧视政策,以及考虑到了赛吉的前途,6岁那年(1979年)他们全家移民美国。迈克尔说:“我离开前苏联除了自身原因再有就是考虑到了赛吉的前途。当时我并没有考虑过赛吉会成为一名产业钜子,我只是希望他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最终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最好是像我一样成为一名教授。”

赛吉有非常突出的数学天赋,早在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就向老师提交了一份有关计算机打印输出的设计方案,这让老师大为吃惊。要知道,当时计算机还刚刚开始在美国普通家庭出现。

来到美国之后,赛吉的父亲迈克尔在马里兰大学任数学教授,他的母亲恩古尼亚在NASA工作。他还有一位哥哥名叫塞缪尔。

赛吉中学毕业后,进入马里兰大学攻读数学专业,父亲迈克尔希望他能沿着自己的足迹成长,在数学的道路上一走到底。由于成绩杰出,布林在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获得了一个奖学金,随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在斯坦福大学,这位天才学生再次得到命运的青睐,校方允许他免读硕士学位而直接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

与佩奇相遇

也许就是运气使他们走到了一起。1995年夏天,佩奇从密歇根大学毕业了,他从事学术研究的父亲希望他可以继续深造完成博士学位。为了决定深造的大学研究院,佩奇来到了斯坦福大学参观,当时他遇到的向导就是布林。初次见面,两个人几乎无所不谈,但是几乎每一个话题都观点相左。两人都有很强的个性和自己的观点。佩奇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我跟布林初次相遇时似乎并不投缘,相互之间都没有留下什么好感。”

很快,佩奇决定了进入斯坦福大学,入学后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是链接结构。布林当时的研究方向是数据挖掘。布林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正是佩奇的算法研究所需要的,于是他们共同开发了佩奇位阶技术。

在创建公司之前,他们行了三年的研究,因此在创建Google之前,他们已经拥有一个基础运营平台。

1998年8月底的一天,佩奇和布林当着Sun联合创始人安迪.贝克托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的面点击了几下鼠标,就获得了后者10万美元的投资。他们当时向贝克托斯海姆演示了一项新型互联网搜索技术。在硅谷打拼多年的贝克托斯海姆立即意识到,这项技术有着巨大市场增长潜力,便毫不犹豫地给佩奇和布什签署了一张价值10万美元的支票。这张支票的编号为4642。

1998 年9月7日,佩奇和布林美国加州郊区的一个车库内正式创建了Google。

他们的搜索引擎Google脱胎于1996年1月诞生的 BackRub,后者最初只是佩奇和布林的一个课题实验。有一天,他们惊异地发现: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使用原本只有数位导师知道的BackRub系统。由于佩奇位阶是依靠网页链接来作为数据进行统计,所以网页的数量越多就会有越准确的搜索,这点与其他的搜索引擎完全相反。两人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售BackRub的技术,但当时各大门户网站如Yahoo 、Infoseek、Excite等对这项技术非常冷漠,佩奇和布林决定自己干。于是,1998年9月,Google就在一个车库中诞生了。

用户体验至上和不作恶

Google的商业模型起源于“佩奇位阶”(Page Rank)算法。这一算法颠覆了传统的搜索理论,过去,业界对互联网搜索功能的理解是:某个关键词在一个文档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该文档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列位置就越显着。佩奇位阶则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民主的做法,一个网页的重要性取决于它被其他网页链接的数量,特别是一些已经被认定是“重要”的网页链接数量。每一个链接都是一张价值不等的“选票”,所获选票的总价值将决定谁将被安置在最重要、最显赫的位置上。这一技术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避免任何人为的感情因素,搜索结果的公正性不容妥协。虽然Google在搜索结果旁也刊登相关广告,但在 Google上刊登的广告总是明确地标记为“赞助商链接”,而且任何人都无法用钱换取更高的排名。

Google对搜索结果的客观性的重视,有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2004年4月,Google接到了关于在其网站上搜索“Jew”(犹太人)时产生的结果的抱怨。当用户打进“Jew” (犹太人)搜索时,一个激进的反犹太仇恨网站“Jew Watch”(犹太观察)就出现在搜索结果的显着位置上,因此引来强大的抗议声潮。 Google不愿以人工操作程序,把那个结果拿掉,赛吉说:“作为犹太人,我当然也感到被羞辱,但是搜索结果排列的客观性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原则。”后来Google在存在争议的网页上面显示一个警告“有争议的搜索结果”(Offensive Search Results),并给出一个链接,可连接Google的政策解释:“我们搜索结果的产生完全是客观的,不受Google工作人员的信仰和喜好所影响。”

卖广告,但是不卖搜索结果,这是Google做广告的原则。所有的广告都是按照客户购买的关键词,以纯文本的方式把广告安置在相关搜索页面的右侧空白处,把所有的文字广告单独列出来,并用特别的颜色标示“赞助商链接”。而搜索结果的正文则是一种自动排序,取决于100多个因素,其中包括 PageRank(网页排名)算法,即Google将网页划分成10个等级,与等级高的网页链接以及链接数量都会影响排名。

布林与佩奇的正直与敢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两人在公司股票上市前要求投资人不要买他们的股票,除非能认同他们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事风格。佩奇甚至说,你买谷歌股票就是在我俩身上下注。

在Google独树一帜的商业理念中,没有比“不作恶(Don‘t be evil)”的信条更引人注目的了。他们认为:“搜寻和整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任务,应该由值得信赖和热心公益的公司去执行。我们相信,运转顺畅的社会,应该有充裕、自由和公正的管道,取得高品质的信息。Google因此对这个世界负有责任。”

维基百科对“不作恶” 的解释中给出了这句话的原始出处,来自前Gmail工程师Paul Buchheit。这里面还有故事,由于当时Google 很多人都是来自 Microsoft、Apple 等大公司,为了强化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于是开会讨论公司的核心原则。但是大家都是提出一些类似“开会要准时”的空洞话。后来,Paul Buchheit 说:“All of these things can be covered by just saying,Don‘t Be Evil。(一言蔽之,就是不作恶。)”这句话于是很快流行起来,并成为 Google 的公司信条。佩奇评价说,这比说“行善事”或其他什么说法好得多,这会促使你在做任何决定前先思考下我是否在作恶了?

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说表示曾以为“不作恶”只是布林和佩奇讲给自己的一个笑话。直到有一天,他在办公室里参加一项新广告产品的战略讨论,一位工程师中途插话说:那是在作恶。这句话就像在屋子里扔下了一颗炸弹,大家将工作放在一边,开始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那个产品也最终被取消了。

在“不作恶”原则指导下,Google善于放弃。广告是公司的命脉,但Google主张极简主义,其首页简洁干净,相对它那些将广告、新闻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内容搬上首页的对手们来讲,淡化了商业气息,完全突出了搜索功能。Google不接受烈酒广告,枪械广告同样在禁止之列。

每当Google花了大价钱请来的工程师们有了主意,就需要向三巨头——施密特、布林和佩奇当面陈述,其中一次的场景是这样的。佩奇和布林身着白大褂坐在会议室里,旁边是施密特,还有一名工程师。他们只有20分钟:这名工程师说,他提议在搜索结果中增加赞助商链接的小图像,可以产生高达每年8000万美元的额外广告收入。 “我们赚的钱还不够吗?”佩奇反问道。每个人都笑了。布林接着说:“我看不出它如何提高我们的用户体验。”提议被拒绝了。他们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呢?用户体验至上和不作恶。

布林和佩奇用公司1%的股本和收益成立了Google基金会,发展可再生能源、预防疾病和促进政府提高治理透明度。

2006年1月,谷歌股价曾一天之内暴跌8.5%,创下公司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原因是Google拒绝向美国司法部交出用户搜寻记录的要求,被后者告上法庭。从2005年夏天起,美国司法部一直要求Google提供某一周内所有键入Google的搜索关键词,并且要求Google从其数据库中提供100万个随机选择的网址。理由是网络充斥色情内容,危害未成年人。美国其他搜索引擎,如雅虎、微软等都按要求向司法部提供了相关资料。但谷歌认为,用户的隐私应当受到保护,提供色情内容的搜索,并非出于本意。最后Google胜诉,法官判决Google只须交出它数据库中5万个搜索结果链接地址,司法部不得向谷歌索要任何用户搜索查询资料。

Google以搜索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Google Earth、Gmail、Google Library等等,帮助人们更好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使自己成为网络活动的中心,人们的每一次搜索、每一张图片、在网上浏览的网页、每一封 Email都被存贮在服务器当中,这使得Google成为全球最大也最有价值的数据库。

有人将Google喻为网络时代的“信息”银行,这是最恰当不过的比喻了。银行自身没有资本,吸收公众储户的资金后放贷经营,赚取其中的差价,一旦发生挤兑,毫无疑问会破产。Google也是如此,它自身不生产内容,靠引导用户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过程中收集到信息换成广告来获利。所以依靠的都是公众对其的信任。现代的银行系统产生在大概400年前,银行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Google也同样改变了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可是,不正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逐利冲动,导致了今天的经济危机吗?坐拥金矿,却能坚守“不作恶”的信条,佩奇和布林是值得敬佩的。

口碑营销

Google是凭借市场口碑取胜的典型公司之一。Google公司市场部副总裁辛迪‧麦卡菲说:“我们没有做过一次电视广告,没有粘贴过一张海报,没有做过任何网络广告链接。”Google是凭借人们口碑相传而做大的。

而这种口碑营销正是建立在“不作恶也可赚钱” (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的价值观基础上。这是Google十大信条的第六条。在一定程度上,Google是家反商业的公司,这似乎违背了商业哲学。但由此却赢得了无数用户。技术实力使得Google有足够的底气作出自己的决定:坚定不移的拒绝在主页上做广告或链接到其他网页上。在网络泡沫时期,他们蔑视营销。他们通过口碑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Google(谷歌)两位创始人布林和佩奇在给股东们写的信中谈到:“成立谷歌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能够为世界提供一个很重要的服务——在几乎任何问题上瞬息给人们提供相关的信息。为我们的最终用户服务始终在我们心里的最深处而且永远是我们第一重要的事。” “我们的目的是要开发服务来大幅度改善尽可能多的人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会做一些对世界有积极影响的事情,尽管有些事情的短期经济利益不那么明显。”

这种“不作恶”的理念使Google品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光晕效应,让用户在使用其产品时感觉Google比其竞争对手更注重社会责任,注重自身形象,追求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口碑相传的内在动力。

在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时代,口碑营销这一历史悠久的传播手段,重新受到了企业的关注。口碑(推荐)营销并不是传统认为的 Push(推动、驱策),而是一种建立在品牌美誉度和过硬产品质量保证下的 Pull(赢得、吸引)。Google致力于提供良好的服务和高品质的产品去创造口碑,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不作恶”原则在对社会产生良好的道德影响的同时,也为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谷歌(Google)对房地产垂直式搜寻引擎(vertical search engine)意图愈趋明显。据了解,谷歌企业对企业(B2B)电子商务负责人塞巴斯丁(Sam Sebastian)本周于纽约Inman地产联系会议(Inman Real Estate Connect)表示,谷歌积极期盼每个月皆能并购1到2间小型房地产搜寻引擎公司。
  • 近几日,Google公司官方博客透露的如果其无法获得“在中国境内提供一个不经审查的搜索引擎”,就拟退出中国市场的新闻成为世界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其所带来的震荡和影响恐怕不是现在就可以完全说得清的。不过,据报,Google的这一决策,一个关键人物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他就是Google两位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
  • GOOGLE(google.com)打算退出中国,谷歌(google.cn)可能将消失。尽管结果尚未确定,但事件却令更多人觉醒了。自从二战以来,这个蓝色星球六十年没有大型的战火了,然而敏感的人却说,这里硝烟比以前更浓了。他们说的就是心灵之战,价值观之战。
  • 〔自由时报记者黄以敬、胡清晖、黄文锽/台北报导〕中国骇客“侵门踏户”入侵教育部网站?教育部透过国家教育研究院连结的品德教育网站,昨天深夜疑似遭中国骇客入侵,不仅呛声:“‘台湾省’还搞‘国家教育研究院’?”还将网页涂黑、呛声要让网站“Gameover”,更大剌剌表示:“我此举目的是在防止官方网站教坏孩子。”中国骇客此种挑衅作法随即引发台湾网友反弹,质疑“这是骇完Google,再来换台湾”,甚至有网友号召台湾网军也该出动回骇。
  • 〔自由时报编译陈柏诚/综合报导〕《纽约时报》周日报导,Google因为在中国遭骇客攻击,扬言撤出当地市场,让中国网民忧心忡忡,尤其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对于Google提供的地图、翻译服务、素描软体、学术文章及其他搜寻服务,都将随之消失感到很苦恼;部分大学生甚至调侃,最好现在就把需要的网路资讯全部下载,以免Google真的从中国消失。
  • 世界最大搜索引擎公司谷歌(google)在芬兰的数据中心将于今年下半年投入运营,届时成千上万个服务器将放入这间投资2亿欧元的设施中。
  • (大纪元记者李晓宇澳洲珀斯综合编译)著名网络杂志《Slate》近日刊载文章《不作恶2.0版》(Don't Be Evil 2.0)指出:事实看来,与中共合作并无助于谷歌改变世界,而不与中共合作却很有可能改变世界。
  • Google威胁退出中国的惊人之举,真是令人想翘起大拇指。1月13日,Google突然在官方Blog发布消息指出,将重新评估在中国业务的可行性,并且不再对中国政府妥协以审查其Google.cn(中国版)的内容。Google表示,在未来数周将与中国政府协商以推出一个在中国法律框架下的不过滤内容的版本;但如果该计划失败,则会关闭Google.cn并可能关闭其在中国的办事处。
  • (中央社北京18日美联电)派驻在中国的外国记者今天表示,他们的谷歌(Google)电子邮件账户遭到骇客入侵,跟人权活跃人士所遭遇的情况一样。谷歌因为出现这些网路攻击行动,已经表示考虑撤出中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