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公务车16年特权难破 年支出近2000亿

人气 6
标签: ,

【大纪元2010年12月04日讯】大陆公车治理16年来,越治越多,目前公务用车消费支出每年高达1500-2000亿元。民众期待改革的声音一浪高一浪。而已有的几种“改革”模式屡屡招怨,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去触碰特权。分析人士称,如果体制不改,公车改革不可能奢望有实质性的突破。

人民网4日报道,坊间流传,在京城的许多交警手里,有一个车牌号码清单需要牢牢记住,也许不经意间,就会错拦下一辆高级官员的车。同样在一个地方城市,重要人物的车牌号码也是当地交警们需要做的功课。

公务车开支有增无减

位列三公消费之一的“公车私用”,一直是公共行政治理的一大顽疾。公车需要改革,早已是达成社会共识、毋须细说的问题。可面对从公共财政中源源流出的公车消费支出,尽管治理手段花样百出,可公车治理之难,16年来仍旧寸步难行,结果却是愈演愈烈。

11月初,媒体披露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且主要集中在城区,极大占用了本就稀缺的道路资源。在北京挖空心思治堵的当口,这一信息耐人寻味。

近日又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调研工作,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并正在起草一份关于公务车改革的声明,近日将对外公布,但还并没有新的关于公车改革的文件出台。

公车耗资年递增27% 约GDP增速3.5倍

从1994年公车改革开始,已将近16个年头。然而迄今为止,这项改革仍然没有像样的头绪。据有关统计数字,早在“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约为GDP增长速度的3.5 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为3000亿元。

在社会强烈呼吁下,公车改革在2003年前后正式启动,各地纷纷采取了“卖公车、发补贴”的办法。然而,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公车花了600多亿元,2006年则将一举突破700亿元,占财政部预计实现的3000亿元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近1/4。

年公车消费1500-2000亿元 购置增长率20%以上

近十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约20%,约是GDP增速的两倍。大大增强了公车的消费能力。尤其是一些原先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在地价高涨的今天,土地收入的增长确保了公车消费能力的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据统计,社会上私家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党政机关单位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的部门和人员还采取虚开加油、维修发票等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是福利还是特权?

中国特色的公车问题,购买时超编超标配置,使用时公车私用,维修保养费用更是高得离奇,无论是从购买、使用还是事后的维修,公车都在吞噬着公众的利益,因此,民众期待改革公车的声音一浪高于一浪。

评论人士称,从“辽阳市弓长岭区书记区长一年享受8万车补待遇”这类公车改革之怪现状就可看出:一些地方的车改不是为了公共财政节约行政支出,而是将公车福利直接变现,车改变成了“赎买”。所谓的改革,本来备受质疑的公车使用,反倒利用货币补贴这一政策合法化了,公共资源已成了“唐僧肉”。动谁,也动不了特权者的奶酪。

国外:公车限于执行公务

据了解,在绝大多数国家,对公车的配备及使用都有非常严格的范围。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近一两年德国、法国都曾出现政府部长因公车私用,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辞职的事情。

在中国人均GDP排在世界百名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官员的公车消费水平却居世界前列,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特权泛滥。

与国外相比,尽管中国国内许多地方都有所谓的“条例”、“规章”、“措施”等等,却没有一套自上而下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国家有规定,部省长级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但这些规定早已名存实亡。现在许多地方就连科级干部都早已配有专车,更别说一个处长,美其名曰是“工作需要”,但其实质,就是享受特权。

“车改”变“车贴”

许多“车改”模式,不仅没有着力去“改”掉公车使用中的特权,相反,是在“车改”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将公车使用中的特权合法化,其弊端集中体现在“车贴”的发放上。

目前,“车改”变“车贴”,而“车贴”发放的主要依据就是官职,如杭州市的“车贴”根据公务员的级别分300元到2600元共9档,实行“车改”的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司局级公务员月补贴最高额为1200元,珠三角地区的县处级干部的月补贴额已达3500元,辽宁省辽阳市实行“车改”的两区区级干部则每月补贴6600元,而该区一般公务员最低只有100余元。

体制不改,难有突破

近年来公车采购的反弹,宣布了历次公车改革的失败。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曾总结,在近些年的改革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倾向,即凡是涉及减福利的,改革都非常神速,如国有企业改制带来的失业下岗和高收入者的收入申报制度,而凡是涉及削特权的,都进展得非常缓慢,如公车改革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公车制度改革的呼唤日趋强烈。在安邦分析人员的分析报告中,研究人员认为,公务车使用人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天然反对公车改革。在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公车使用改革的“雷”会不断地打下去,局部也会下些“阵雨”,但如果体制不改,公车改革不可能奢望有实质性的突破。

相关新闻
重庆欲立法设“袭警罪”引争议
何清涟:赵连海冤案  并非一个人的悲剧
甘肃一高校强迫学生献血引发关注
对国企首引用“王室豁免权” 港法律界表忧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