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矫饰主义(四)代表画家﹕柯列乔

柯列乔﹝Antonio Correggio,或译为柯雷吉欧,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乔镇﹝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为名。柯列乔的艺术学养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乡一些画家的启蒙,后来拜访曼都瓦时,受到其宫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响;而其成熟作品中,富于渐层变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达芬奇、吉奥乔尼和拉斐尔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体表现又令人想到米开兰基罗。他承袭并综合了文艺复兴盛期各家的娴熟技法,在空间和动感的表现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将之归类为矫饰主义画家,也有认为他是巴洛可艺术的先驱。

1519年起柯列乔在帕尔马定居,并绘制了第一件重要的作品。这是一套为San Paolo女修道院大厅设计的从壁炉延伸到穹顶,统称为《戴安娜狩猎归来(Diana Returning from the Chase)》的壁画(注1)。壁炉上部的烟囱绘制了头戴月牙、驾驭天车的戴安娜女神,上端连接着伞状结构的穹窿壁画。绿底的穹顶分割成辐射状的十六个区块,每个区对称的画上装饰的水果和叶蔓,和露天的小圆窗,每个圆窗内,画家以巧妙的前缩法(注2)绘制了顽皮嬉闹的小童,有的抓着弓箭,有的举着鹿头,有的吹响号角,有的搂着猎犬…一切元素都围绕着《狩猎》主题。圆窗的下方,画家以错视法(注3)画上了乱真的神话雕刻,整体壁画既华丽又生动。



《戴安娜狩猎归来》壁炉上端凸起连接烟囱的部分画的是戴安娜女神



《戴安娜狩猎归来(Diana Returning from the Chase)》1519年



戴安娜狩猎归来(Diana Returning from the Chase)天顶壁画局部

从1520到1524年间,柯列乔为帕尔马的圣乔凡尼福音教堂的穹顶绘制了《圣约翰的异象》(或称《基督升天图》)。在此画家结合了光影和仰角描绘出明亮深远的天空,并以前缩法表现了从天降临(或曰升腾在天)的基督,十二门徒环绕在周围,十分生动壮观。类似的构图在画家设计帕尔马大教堂穹顶时再次出现,甚至更为复杂。



《圣约翰的异象》(或称《基督升天图》

在1526至1530年间创作的《圣母升天图》可说是柯列乔最著名且具开创性的作品。它和《圣约翰的异象》同样采用仰角透视,一圈圈旋涡状的云层围绕着圆顶中央(注4),众多圣徒与天使层层涌现其中,创造出一个向无穷远处延伸的幻景。身穿红衣蓝袍的圣母在云层边上缓缓向中间昇起;画面中腾空、像从天上跃下迎接圣母的耶稣,在透亮的天界中央显得十分醒目。然而这种从脚底下仰视神的画法,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无法完整呈现神的庄严相貌,变形的姿态还有不敬之嫌。耶稣旁边裸体人物悬空开步的不雅姿态,也显出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的道德观已经下滑;画风逐渐大胆放浪。而画家对视觉奇幻效果的重视也超过对神的形象尊重,也使作品达不到应有的神圣。这件作品在面世之初,也因为过于大胆新奇,使得当时的教堂人员采取保留态度(注5)。然而这种夸张、令人惊奇的效果,却影响了后世许多巴洛克艺术家。



《圣母升天图》﹝Assumption of The Virgin﹞,1526 ~1530年,1093 x 1195公分,湿壁画,帕尔马教堂圆顶,意大利

1530,柯列乔因妻子病重返回家乡Correggio镇。1531年以后画家创作了曼杜瓦公爵菲德利哥二世(Federico II Gonzaga in Mantua)委制的几幅神话人物画(注6),其中有为送给法王查理五世而订制《黛娜伊》(Danaë,1530)、《加尼美德》(Ganymede)、《朱彼得与伊娥》(Jupiter and Io, 1531 – 1532),和为曼都瓦公爵伊莎贝拉.德斯特所作,后人难以理解的《美德的寓言》《罪恶的寓言》等作品,都以纯熟技巧然表现了煽情的官能美,也影响了十八世纪洛可可轻浮、享乐艺术风格。



《加尼美德》(Ganymede,1531-32,Oil on canvas, 163,5 x 70,5 cm,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柯列乔的创作中形像甜美的圣母子像也十分受欢迎。早年的《朝拜圣婴》中,圣母对孩子既有人母的慈爱怜惜,又有人对神的崇敬和赞叹。圣母的手势表现了情感,对后世巴洛克画家影响很大。1528-1530年的《平安夜》(《Holy Night》)以圣婴作为画中的主要光源,照亮了圣母和牧羊人等,圣母慈爱而满足的表情则是人性多于神性的。黑夜中光影的律动带着些许不安的神秘气氛,此作也被认为是最早成功描写夜晚的欧洲绘画。另一幅被大量制、广为流传的《哺乳的圣母》 (Madonna del Latte,年代不详),其圣母子则更具人性表现,可能正是作品大受欢迎的原因。



《朝拜圣婴》(The Adoration of the Child,1518-20,Oil on canvas, 81 x 67 cm, Galleria degli Uffizi, Florence)



《平安夜》(《Holy Night》又名《母爱》Nativity或《牧羊人的礼拜》1528-30,Oil on canvas, 256,5 x 188 cm,Gemäldegalerie, Dresden)



《哺乳的圣母》( Madonna del Latte或《圣母子与天使》Virgin and Child with an Angel,年代不详,Oil on wood, 68,5 x 56,8 cm,Museum of Fine Arts, Budapest)



《圣母子与圣乔治》 ,1530 ~1532年,画布、油画,285 × 190公分,德勒斯登(Dresden)艺术博物馆收藏,德国

1530-1532的祭坛画《圣母子与圣乔治》是比较趋近于矫饰风格的作品。圣母子坐在画中央,两人的视线分别投向左右;右侧圣彼得和脚踩恶龙头的圣乔治两人虽然紧邻,动作和视线却前后分歧;左边拿着摩德纳城市模型的圣吉米纳诺和施洗者圣约翰,二人身体和视线也向、背各异。前景两个小天使在手势和姿态上也相反。而背景覆有植物的室内圆顶(向上弧线),与下方拱窗又再次形成对比。这些刻意的对比安排使整体画面动势强烈而不宁静,连光源和明暗也显的矫揉不自然。



《不要碰我》(Noli Me Tangere,c. 1525,Oil on panel transferred to canvas, 130 x 103 cm,Museo del Prado, Madrid)

柯列乔其他著名的宗教作品如《圣凯瑟琳的神秘婚姻》(The Mystic Marriage of St Catherin, 1526-27)和描写耶稣复活后遇到抹大拉玛利亚的《不要碰我》,都有画家偏好的恬静优美;也显示出柯列乔综合文艺复兴各家特色后对技法的成熟运用,同时对后世有着一定的承先启后的作用。@*

注释

1.一说壁画所在的厅堂属于院长Giovanna Piacenza的私人寓所。由于那里的修女多来自贵族家庭,因此修道院内部设备豪华,不仅富于世俗的安逸享乐气氛,且不避讳异教题材。

2.前缩法(foreshortening),是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建立以来,为了描写人体的仰、俯角或特殊角度时,将人体缩短又使其符合自然效果的手法。由于人体轮廓并没有数学性质的直线,在绘画上画家可以根据美感需要将极端的透视效果加以修正。例如曼帖那(Andrea Mantegna, 1431 – 1506)于1490年绘制的蛋彩画《死去的基督》,就是著名的例证。

3.法文trompe – l’oeil字义上为‘欺骗眼睛’的写实技术,通常结合实际环境的光线、透视绘制成具有立体感、空间感且与周围环境溶合为一的画法。

4.旋涡的中心并非圆顶的正中心,而是外偏一段距离。这种不对称的构图使画面更有动感。

5.其中一人甚至批评这幅作品像一锅《菜炖青蛙》(un ragoût de grenoilles)。作品之所以保存至今,据说是因为受到提香赏识之故。

6.曼杜瓦的贡扎格(Gonzaga in Mantua)家族传说是宙斯的后裔,所以菲德利哥二世希望以一系列《宙斯的爱情》为题材的绘画装饰房间。

7.圣乔治是罗马士兵、早期基督教的殉教者,在殉教前经历过酷刑,后来被许多地方供为守护圣者,最为人知的是圣乔治用长枪刺恶龙、用公主的束腰将它绑住,将之带回城中斩首示众,全城的居民立刻改信为基督教的故事。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