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8年无鱼可吃?邵广昭敲海洋警钟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1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唐筱恬台北16日电)鱼类即将在2048年灭绝,你能想像吗?纪录片“鱼线的尽头”敲响海洋资源警钟,学者邵广昭更进一步为此开设讲座,呼吁人类重视海洋版“不愿面对的真相”。

就在人们还在大口享受山珍“海味”的同时,科学研究大胆预言,鱼类2048年将从海洋消失。纪录片“鱼线的尽头”(The End of the Line)提醒,只要人类持续过度渔捞,鱼类终将灭绝。

“鱼线的尽头”改编自英国记者查尔斯.克劳福(Charles Clover)著作,由导演鲁伯特.莫瑞(RupertMurray)拍成纪录片,犹如海洋版的“不愿面对的真相”。“鱼线的尽头”纪录片中“鱼在船上死命挣扎,人们却大口把新鲜生鱼片往嘴里送”,饕客们浑然不知,下一代子孙可能再也无法享受同样的美味。

“鱼线的尽头”告诉我们,“延绳钓鱼线的总长,可以绕地球 550圈,全球最大的拖网开口能装得下13部747飞机”。随着渔捞技术进步,大型流网就能将整群的黑鲔鱼一网打尽。

3月18日,在华盛顿公约组织“禁止跨国交易大西洋黑鲔”的提案,多数会员国投下反对票,让日本等捕鲔国和爱吃黑鲔的饕客松一口气;却也让大西洋中的黑鲔再陷濒死困境。

不仅国际,台湾也有关注海洋生态的呼声。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执行长邵广昭,长期深耕海洋保护运动,带领实验室团队制作“台湾鱼类资料库”,吸引50多万人点阅;在学术研究之余,更不辞辛劳在台湾各地开设环境讲座,坚信从“教育扎根”推行环保意识。

全球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GBIF),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办气候变迁对海洋生态冲击的科学研讨会,邵广昭在会中看到“鱼线的尽头”中鲔鱼被大型流网捕捉的画面,深受震撼;有感于自己推广鱼类环保这么久,许多人总在台下睡着,“还不如给大家看影片比较快”。

邵广昭开始与英国制片公司洽谈播映权,翻译成中文,在中研院举办的生物研讨会首播;果然获得生物学术界的广大共鸣,纷纷要求出借纪录片。

面对各界回响,邵广昭站上推动环保意识的浪头,向英国制片公司争取台湾教育推广权。他以“台湾是渔业大国,更应该正视海洋生物濒临绝种的问题”为由,成功说服英国片商,让纪录片顺利飘洋过海来台湾。

起初,纪录片提供团体播放的资讯,只刊登在邵广昭实验室建立的“台湾鱼类资料库”网站上;经媒体报导之后,学校、保育团体等询问的讯息如雪花般飞来,邵广昭直说“比我出去演讲还有效”。

各界回响热烈,邵广昭开始为“鱼线的尽头”开设讲座,揭开海底世界的谜团。他认为,纪录片开启众人的海洋环保意识,但海洋保育要有成效,还是得靠政府、渔民、消费者三方的努力。

各地方政府不时打出鲔鱼季、曼波鱼季等活动旗帜,皆偏重海鲜文化的倡导。邵广昭建议应效法欧洲行之已久的“生态标章”认证,调查台湾养殖渔获、产量变化,列出那些鱼类不能吃,进化为推动“环保海鲜指南”。

邵广昭说,研究指出,全世界已有 75%的商业渔获族群濒临崩溃。为避免过度捕捞造成鱼类减产,应提倡“慢渔运动”,包括缩减渔船数量、减少捕鱼时间、淘汰三层流刺网、底拖网、炸鱼等渔法;或改用较大网目的渔网,让小鱼有机会成为漏网之鱼,在海洋继续成长。

“鱼线的尽头”纪录片在各界发酵,短短1个月内,就有1万多人上网搜寻“鱼线的尽头”关键字。来自各方的热烈回响,让站在海洋保育前线的邵广昭,更有启动环保续航的勇气与动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贾贾普尔县(Jajpur)位于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在过去75年来,该县一名男子一直在树下义务教导儿童读书和识字,而且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他致力于教学的热情与精神感动了人们。
  • 印度比哈尔邦一名男子花费30年的时间,独自以简单的工具挖出一条3公里长的河渠,以便将水引进村里的池塘,供村民和牲畜使用。此一利益众人的事迹与他不断坚持的恒心与毅力,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
  • 英国一名100岁的二次大战老兵,上个月在生日前发起一项为医护人员募款的活动,迄今募得4,000万美元。此举获得英国民众的广大回响,纷纷寄生日卡片向他祝贺,其中不乏名人雅士。他总共收到了超过15万张卡片。
  • 在当前中共肺炎(武汉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显得格外辛苦。他们不但要面对感染病毒的风险,而且必须长时间戴着口罩,这不光是会在脸上留下压痕或瘀青,也会导致耳朵疼痛。为此,加拿大一名男童制作了一个小装置,可以缓解他们耳朵疼痛的问题。他甚至还大量生产,并捐赠给各地的医院使用。
  • 俄罗斯一名9岁男童以替人们的宠物作画的方式,换取他们提供的物资来捐给动物收容所。他以行动证明,每个人都可以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动物保育尽一份心力。
  • 肯亚(或译肯尼亚)男子穆查米(Nicholas Muchami)藉由简单的工具,独自挖出一条穿越树林的泥土路,以方便其他村民前往购物中心,而且省去了行走更远距离的时间与体力。他因为这项无私的奉献被誉为英雄。
  • 经常听到人们抱怨说,这年头,除了薪水不涨之外,什么价格都涨。然而,在德国却有一个抗通货膨涨的住宅社区,其每户的年租金只要1美元,而且这个价格500年来都没上涨。
  • 英国13岁女孩史帕克斯(Nadia Sparkes)因为习惯在上学途中捡垃圾,被霸凌她的孩子称为“垃圾女孩”(Trash Girl),但她不以为忤,还是致力于环保工作。她以这方面的贡献在最近获得该国首相颁奖表扬。
  • 在任何大型国际机场里,过往旅客都是神色匆匆忙着赶路,就算坐在登机门前的候机室里等待,人们也多半闭目养神或低头划手机。不过,去年12月8日,在美国纳许维尔机场里出现一幕感人画面,让过往旅客驻足停下脚步,一起感受这个温馨片刻。
  • 一颗善心,挽救超过100个小生命,造就令人敬佩的传奇故事,但同时却也令人鼻酸。越南籍善心人Tong Phuoc Phuc先生,在偶然中亲眼目睹被弃胎儿的悲惨。接下来的15年里,他默默地埋葬了超过16,000名被弃胎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