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人

台湾好味 焦桐热恋美食

【大纪元5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伟婷台北18日电)热呼呼的米粉汤,用料单纯的炒饭,或是一盒铁路便当,看似寻常的台湾好味,在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焦桐的眼里,都成了美丽可爱的恋人,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焦桐除了为人师表,也是诗人、美食家、出版社老板,角色不同却都与食物有关。1999年,他出版实验性很强的诗集“完全壮阳食谱”,挑战将料理与诗作结合。为了创作,远庖厨的焦桐,才走入厨房,以锅铲琢磨出诗集中的24道料理。

诗集食谱出版,诱出焦桐的玩心,一头栽进饮食文化,不计代价探寻各地美食。“我的早餐行动半径是15公里,我的午餐是75公里,最高的纪录是一天吃15餐。”

他有时在南机场鱼摊吃鱼肠汤当早餐、去中坜嗑牛肉面、到万峦尝猪脚,为难得的好料理,再远再累的奔波,都不成阻碍。

“一代会住,三代会穿,五代会吃。”焦桐认为,懂得品尝食物,了解吃食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日常生活中最难得的部分。欣赏画作、音乐等活动,多半停留在心理层面,饮食兼具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不仅提供好心情,更有通体舒爽,深刻的生理快感。

“我是一个饮食文化的学徒,也是一个很认真的学徒。”对饮食的迷恋,催促焦桐四处考察美食,不断创作饮食散文集、开设饮食文化课程,筹办饮食文学的国际研讨会,甚至赔钱出版饮食杂志,只为揭开饮食文化瑰丽的宝盒,让人得以一探究竟。

“虽然我年纪大了,但童心未泯。”遥想中国文人有诗文会友的宴会,如白居易的“洛滨宴”、欧阳修的“醉翁亭宴”等,焦桐兴起办主题餐宴的玩兴。

1999年时,焦桐借举办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之便,在3天议程中按排2场主题餐宴,一场根据画家莫内的食谱,设计“印象主义晚宴”;另一场则依着清代文人袁枚的食谱,安排“隋园晚宴”。

十多年过去,当时2 场主题餐宴的杯觥交错、道道佳肴,仍令人难忘。随后焦桐又举办以古代文人为名的“文学宴”、以客家文化为经纬的“客家宴”等,都是众人回味再三的美食记忆。

谈到台湾的饮食文化,焦桐认为,最大的特性来自混血的血缘。1949年,100 多万的外省族群随着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他们的饮食习惯和原本的台湾口味交会融合。

本来不吃牛肉的台湾人,开始大啖牛肉面,更发明台式“川味牛肉面”;带着浓厚思乡情绪的“客饭”,在外省人渡台的背景下,尝起来有漂泊的滋味,在中国大陆已难得一见,却在台湾发展出独特的味道。

曾受日本殖民及美国文化的影响,也让台湾饮食出现有趣的变化。

台式日本料理中的龙船生鱼片,一整艘龙船做容器,摆满各类鱼生,还用干冰营造气势。“这是台湾‘电子花车’生鱼片,日本客人还专程来吃,只有台湾生猛有力的文化才能孕育。”焦桐说。

众多的台湾本土料理,也体现台湾早期贫困、物资缺乏的特性,焦桐说,“穷也要吃东西,也想吃滋味好一点的。”客家妇女利用拜拜后的丰盛料理,杂烩出“客家小炒”;或半夜去市场取来新鲜猪血加上糯米,就是能温饱的猪血糕。

当政治人物嚷嚷着台湾主体性,焦桐认为在台湾发明、产出,杂揉混血与本土特色的食物,最能体现台湾的历史文化脉络,是真正的台湾味道。

焦桐认为,饮食文化需要长期的深耕与教育,2005年,他创办饮食杂志,赔了新台币2000万元。但为了让人慢慢懂得如何吃,如何欣赏食物,他坚持不停办杂志,而是改为季刊,成为饮食评鉴的重要指南。

翻开焦桐的饮食散文“暴食江湖”、“台湾味道”等书,字句蕴藏着对食物的情感,细腻感受犹如恋爱,吃到好吃的食物,“每一口都像热情的吻”;遇到难以入咽的料理,“感情受骗般,顿生感伤,胸中升起一种何必当初的懊悔。”

尽管哀叹着“吃一餐就胖一餐”,徜徉在温柔食物之恋中的焦桐,继续考察美食,将出版“台湾味道”续集,让更多读者体会小吃的魅力,和美食恋爱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