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博览

孔孟之道判释(55)

孔孟高深的人生学问

由“知人”之辩,再上升到“知天命”,这个生命更神奇了。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也”1。前面我们已引用《中庸》的话说过,到了知天命的境界,就连鬼神也难不倒他了(“质诸鬼神而无疑”)。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那么,做到知天命,也就可以做君子了。而君子是何等境界呢?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2。所经过的都化掉了,存下来的都很神奇,与天地宇宙一起运转,畅达无阻,毫无淤塞。你说这个人生,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伟大,何等的美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人生,走过那么多路,遇到过那么多事,你能没有一点恨,一点怨,一点遗憾,一点想不通的事情吗?你真的一点心结都没有?可孟子说所经过的都化掉了,在心中存下来的都是很神的东西。能做到这点,没有高超的人生智慧,是办不到的,更不用说再进一步,“上下与天地同流”了。写到这里,我倒想起一个名人——李敖,他在香港凤凰卫视做节目,吹牛说他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九流三教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如依孟子所说者,李敖顶多只是做到“知人”而已,他到处攻击别人说明他有心结不能化解。他并没有做到“知天命”的地步。所以他常老来疯,说三道四,让人惋惜。“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没有很高的人生悟性功力,是办不到的。正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3这种境界,只有孔孟那套人生哲学能做到,因为孔孟的哲学是往内翻的。“反诸求己”,他不断往自己内心深处反省,抽象又抽象,把外界的物累和意累都去掉了。最后,他的内心就可包罗万物,不为万物骚扰所动,心安理得,快快乐乐,无所顾虑。这就是最幸福的人生了。为什么说只有孔孟往内翻的哲学才能做到这个境界,而往外翻的哲学则不可能?你往外翻,只能是见物即物。外面有一物,你心中必然也有一物。你的“否定之否定”必然是往这件物转,不可能转到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的那个心性上。西方的现象学,它的“显现——显现”,也就是对事物追根溯源的方法论,它不可能是孔孟的心性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法国哲学家萨特强调的存在都是外在的表现。萨特是“存在先于本质”。即你的本质是什么?要由你的存在显现来决定的。如果用通俗的道理来说的话,存在主义者处处要表现自己,有什么就表现出什么;而孔孟则是城府很深,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如《论语.子张》记述叔孙武叔贬低孔子说的一段对话:“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4叔孙武叔那样只看外表的人,是无法窥见到孔子城府里面有什么好东西的。孔孟那套往内翻的修心养性哲学,他最高可以做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前面我们引出孔子的人生自述,来说孔子人生哲理的高深学问。下面我们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看孟子的人生与孔子的人生相益得辉: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5(待续)@

1《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87页。

2《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357页。

3《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350页。

4《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89页。

5《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4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