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36)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秦始皇虽然继承封建社会的一些形式,但他把最具封建形式“五等”废了。班固在《汉书.异姓诸侯王表第一》说“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于是削去五等,堕城销刃,箝语烧书,内锄雄俊,外攘胡粤,用壹威权,为万世安。”1可以看出,秦始皇是破坏封建制度的始作俑者,他把分封的“五等”废了,没有了诸侯建国,取而代之是“郡县”制。他的“郡县”,是派官员去治理,而不是分封建国。汉高祖取得政权后,亦作了许多恢复封建制措施。不过他吸取了东周灭亡的经验,他封的诸侯国更小了。《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说:“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2与周王朝不同的是,汉的“大国不过十余城”,比起周四百里的公、侯国更小了;而且还间杂着秦朝发明的“郡”行政机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市)。这个“郡”的行政机构,是秦灭诸侯国而设置的行政机构。汉初为了奖励有功人员,安抚人心,虽也回潮采用一些周王朝的封建制做法,但其也多采用秦始皇设置的郡制度,这说明汉以后就开始慢慢放弃封建制度了。而且汉代君主权力过大,宫廷斗争非常激烈,经常废封,分封不久的诸侯很快就被废掉。吕后掌权后,又封她的外戚,打破刘邦非刘姓不封的规矩,几经折腾,极大地破坏了封建制度的稳定性。到了唐代,柳宗元已完全看好秦始皇创立的这个君主制,他在〈封建论〉里为君主制辩护,说周王朝不是不想改变这个封建制度,而是形势使然,使他们不得不采取封建制的形式维持统治。其言下之意,就是封建制在唐朝这个时代已完全过时了,皇帝没有必要采取这种制度,设置郡县制度更适合君主专政。皇帝直接发号施令,没有诸侯国坐大的后顾之忧。

如依柳宗元的说法来看中国的历史,夏、商、周就是封建制;秦汉至清,就是君主制(当然中间亦间杂有封建制形式)。

封建制度的主要形式,就是将土地的所有权,封给某人去建立一个国家。他完全拥有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和设置他的行政机构。我们从春秋战国的各国情况来看,诸侯国还拥有自己的军队。与现代定义的国家所拥有的权力没有什么两样。天朝与诸侯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天子很少,也很难直接干涉他的内政。有人分析商纣王荒淫无度,是当时的物质文明很发达,而作为天子又无事可做。久而久之,就物足思淫欲了。这从侧面说明封建社会的封建,是将生产资料真正落实到个人身上,封这块土地给他建国,这国就是他的了,他拥有治理这个国的一切权力。

秦汉以后的王朝就不同了。皇帝的权力很大,秦始皇设置的郡县,是派官员去治理,而不是封建。一切疆土都是皇帝的。秦始皇灭六国后,实行的君主专制,国就是一国——秦国;国王就是秦始皇。诸侯世袭的王国就没有了。后来的中国历史,也有许多“诸侯并起”,如“三国”、“五代十国”之类,但这些诸侯国,并非周朝时代的、真正意义的“封建”国,是他们自立为王的诸侯国。又如历史所谓的“藩王”,如唐朝的史思明、安禄山,明朝的宁王朱寰濠等,他们虽然割据一方,拥有一个地方政权,但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封建国。现代中国大陆的教科书说北洋军阀“封建割据”是错误的,没有那个皇帝封他们为王,是他们自己割据一方,根本谈不上“封建割据”。当今大陆还将封建与迷信连系在一起,叫做“封建迷信”,这就有点不伦不类了。封建是一种制度,而迷信是一种信仰程度,这完全是两回事。执政当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划分中国的历史,说秦朝至清朝是封建社会,而把“夏、商、周”定为奴隶社会,极大地错置了中国的历史面貌。我们为什么要把秦汉以前,有明显封建制度形式的“夏、商、周”定为“奴隶制”?如果说中国有奴隶社会,只有秦始皇的暴政短暂出现过。典型的欧洲奴隶制,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很难找得到。(待续)@

1《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64页。
2《史记》,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681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我们从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说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别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
  • (shown)孔孟辩“知言”(“知人”),是要提高你做人的境界,使你往上提升,做个品德高尚、智勇双全的君子、大人的人物。不要做那品德低下、无能无才的小人。
  • (shown)孔子说“知人”,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其知人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最终目的是为了“知天命”。
  • (shown)从孟子与告子论性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所说这个“性”,不仅说人有动物界(禽兽)那种性欲,而是更强调人有比动物更高一级的人性。
  • (shown)圣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极天道。
  • (shown)我们从《易》和《中庸》两书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说,前面我们已分析过,他要在极虚静、无思、无为的境况下才能有所悟觉。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天命摊开来说?实则是不可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为最高理念,以礼作为实践行为,以知人之辩作知识论来巩固礼的实践行为。
  • (shown)《论语》记载孔子说“仁”很多,据统计,仁字出现109次。其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试举几个例子......
  • (shown)孔子这个“仁”,确是有些含糊其辞,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则与道德伦理相联结,其上,则与天命相连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