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19)

二、何谓“儒学”?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天道无声无臭,我们人要如何体悟、感应到天道的存在呢?《易经.系辞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个天命,要在没有任何思为、寂然不动的情况下,让那心与天地自然感应,才能悟出来。用现代的话说,你用知性、理性去寻求,是找不到的。既然用知性、理性无法求得,那么这个天道用语言就很难表达了。“天命”之不可说,难就难在这里。无论孔子如何说,子贡是不能理解的,故其有此“不可得而闻之”的感叹。其实,若我们沿着不可说而说之的悟道方法及圣人得道的迹象来看,这个天命虽难于说明,但靠吾人的悟性,是可以悟出来的。

《中庸》开篇有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这就是说,天命与我们人的“性”是有很大关系的。只要我们理解什么叫“性”?循“性”而索求“天命”,大体这个道就不离其中了。然,什么叫“性”?孔孟他们说这个“性”,可不是现代人单指男女欢爱的那个“性”,它的意涵广泛得多。从孟子与告子论性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所说这个“性”,不仅说人有动物界(禽兽)那种性欲,而是更强调人有比动物更高一级的人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2就是说知道人与动物有不同的性的人是很少的,芸芸众生往往堕落为禽兽而不自知,把美好的人性丢掉了。人要彻底把这个“人性”发挥出来是很难的,只有君子才能保存这个“性”。而这个“性”是什么呢?以我看,孟子说的就是人的“德性”。“德性”是什么?德性就是善。“人之初,性本善”,善,就是性的本体。故《大学》开篇就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3 “明德”,就是了解人的本性(德性);“止于至善”,就是得天命了。《中庸》说的“率性之谓道”,就是我们把人这个“善”发挥到至极,就得天道了。

这个天道就是“至善”,而这个“至善”要如何实践,才能得到?因孔孟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人生下来就有的,天道本来就如此,是天给予人这个本性的。那么要得到这个“至善”,这就要求我们人回归天道本身——“天人合一”。即人的性和天的性是一样的。所以儒的方法论就是“诚”。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4《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5诚,可以尽人性、物性及天地之性,最后达到与天地参。这就是诚的作用。宋儒周敦颐说得更明白:“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通书.诚上第一》)看来“诚”就是发挥人的本性,得到至善的功夫了。孔子对诚的功夫也多有论述,只是对性与天道没有太多的说明。以我看来,孔子不是不言性与天命,而是以“仁”说之。仁已包含至善的理念,得仁,也就得天道矣。对于仁,我将另分出一章特说,此处暂不表。(待续)@

1《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中庸.天命章》第3页。
2《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220页。
3《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第3页。
4《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191页。
5《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69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德国新天鹅堡有家中餐馆“聚宾楼”,很多人曾在此用餐,却少有人知道,这家的父子俩以不同的方式均曾获奖…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距今已两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过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竟让华夏民族传承至今,成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标签。
  • (shown)想当年,那个将华夏文明定于一尊的孔老夫子,说仁、说克己、说复礼,还有礼义廉耻、诚心及天下都说了。就是没有说爱国主义......
  • (shown)我们再来看《易》经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阴阳”作卦,阴爻代表符号为“--”,阳爻代表符号为“-”,经三易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实质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视天下苍生万物由天道而来,吾人对天下万物,特别是人类要有“恻隐之心”,即孔子讲的仁礼道德,仁人之心。
  •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后,都是继承这个“天道”文化传统的。翻开历史记载那些鸿儒俊杰,没有哪一个不谈天下文化的。
  • (shown)亡国,只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个国家兴亡的责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兴亡就不同了,它关系到文化礼教能否传承的事,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这个责任,要由知识分子(士大夫)来担当。
  • (shown)“国家是永久的”,即近似于古人的“天下”;政府、政党皆可更换,说明此不是儒终极服务的目标。其言可说是一针见血,此仅供爱政府、爱党专业户参考。爱党、爱政府与爱国是不容混淆的。
  • (shown)中国历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说明儒学,他不是属于那一朝代,那一个皇帝,那一个政党,那一个国家的;而是天下人类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财富。
  • (shown)有人说,孔孟的学问,叫“成德之学”,即培养你的道德如何圆满的学问。而以我看,孔孟的学说,也可说是教你如何成就自己,也即成己之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