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39)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知道,孔孟之道,强调以德治人。德行是君子的风范,君子这个德风一吹,草民尽偃了,从而就达到天下大治。儒家如此强调君子的德行,这个德行是如何得到的呢?“修身”。靠自己修行来完善道德规范。但自我修行这个道德行为要有一个形式的保证,即制度上的保证。就如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做好人的都吃亏,做坏人的都吃香”,做好人没有一点好处,谁愿意去做好人?这就要寻求一个制度上的保证。当年周文王、周武王消灭纣的暴政,其德如日中天,其对社会进行重新封建,建七十二国,姬姓五十二,基本上保证封建社会“亲亲杀、尊尊等”的合理性:有德之人得到褒扬,无德之人得到惩罚。武王杀纣后,还封他的后代禄父建国,你可以猜度是周武王为了拉拢殷民的手法,但你也可以体验到当年封建社会君子的德性。帝王(君子)要以德服天下,这正是孔孟之道所强调的。封建制度的形式,主要是保证上层建筑权力平衡,即荀子说的“分均”。上层建筑的权力分配合理后,下面建构和谐社会就容易了。

但是,到了孔子春秋时代,封建社会就开始土崩瓦解了,即进入“礼崩乐坏”的时代。封建形式已名存实亡,“五等”没有了,天朝天子不能话事,诸侯没大没小彼此争夺;而“亲亲之义”等同儿戏,父子互相残杀屡见不鲜。孔子着《春秋》,就是记这些礼崩乐坏的事,他的目的,是要恢复周文王那套封建典礼制度。他念念不忘要“克己复礼”,他以为恢复周的“典礼制度”就可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没有想到要创造一个新的制度来保证这个“尊尊等”和“亲亲杀”的实行。周天朝已名存实亡,不能主导形势;而诸侯各自为政,争权夺利。就是说,做好人吃亏,做坏人得利,在这种局面下,孔子没有什么新的措施和方法,他只是游说各诸侯回复到过去,回复以前的封建制度。可是,谁来做天子主持公正?谁来做“公、侯、伯、子、男”遵守“尊尊等、亲亲杀”的道义?季氏富过周公,无视封建等级的制度,在自己的宫殿里举行天朝的八佾音乐会。谁来惩罚季氏呢?周公不可能惩罚他,其他诸侯也不能惩罚他。孔子对这种现象忍无可忍也没有用。他要想恢复周礼,只有再来一次革命,出一个像黄帝、汤武、周武王这样的强人,扫荡诸侯,重新组合,再来一次新的封建。后来的孟子,隐若中有看到这点,有人问他周武王杀纣,是不是犯上作乱的杀君行为?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1。孟子已有“无德之人可取而代之”的一定民主思想,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也是此思想的反映。可惜孔孟未能从中发展出现代的民主思想来——用民选的方法来去掉“无德之人”。秦始皇虽灭掉了诸侯国,其走的路不是重新分封建国,恢复封建制度,而是听从李斯的建议,搞出一个“郡县”的君主专制制度来。秦嬴政这个“郡县”制度,从其社会架构及其对人民管制打压的程度来看,与欧洲定义的罗马帝国奴隶制不相上下:人民为黔首,没有行动自由,有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任用酷吏打压剥削人民,政府随时可以调动他们从事徭役、打仗等,秦嬴政实际上是把中国从封建制拉入奴隶制的罪恶祸首。如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分界来说,秦始皇把中国的历史拉向倒退:从封建制倒退到奴隶制。孔子自称他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可是他还有很大的人身自由:周游列国;秦嬴政的时代就不同了,陈胜、吴广他们戍渔阳遇大水误期就要遭杀头,可见秦的制度严厉多了。秦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初期还作些封建分封制形式,但其政体基本上是继承秦制。到了汉武帝这个强人执政,可以说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了。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宣扬的主流文化虽有些不同(如两晋兴老庄玄学,唐朝宣扬佛教,宋明讲儒学)但都是延续秦汉的君主制度。就是说,内容是有变化的,但其形式没有变。(待续)@

1《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51页。
2《孟子》,台湾智扬出版社,民国83年版,396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从孟子与告子论性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所说这个“性”,不仅说人有动物界(禽兽)那种性欲,而是更强调人有比动物更高一级的人性。
  • (shown)圣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极天道。
  • (shown)我们从《易》和《中庸》两书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说,前面我们已分析过,他要在极虚静、无思、无为的境况下才能有所悟觉。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天命摊开来说?实则是不可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为最高理念,以礼作为实践行为,以知人之辩作知识论来巩固礼的实践行为。
  • (shown)《论语》记载孔子说“仁”很多,据统计,仁字出现109次。其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试举几个例子......
  • (shown)孔子这个“仁”,确是有些含糊其辞,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则与道德伦理相联结,其上,则与天命相连系。
  • (shown)如果我们将孟子“自得”之道与牟宗三先生说圣人无体,不可言且无可训来看,孟子这个“仁”,还是“有执的存有论”。如依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来看,这三者孟子都未能达到。
  • (shown)后儒把孔子的仁说成是“恻隐之心”,又说“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于“爱人”、“博爱”等等,都是一种意为的构造,这对孔子的仁,只能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 (shown)《易.系辞传下》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就是这个意思。圣人与仁人是划等号的:能做到圣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圣人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