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35)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7
【字号】    
   标签: tags:

柳宗元在此文说的封建制度,是周朝的制度,柳文论述周朝如何实行封建制度。他肯定周朝是实行封建制的,而没有说秦以后实行的是封建制。柳宗元很明显地将周朝的封建制度与他所处的唐朝的制度区隔开来。他说当年周王朝不是不想改变这个制度,是时势使然,他无法改变。其反意也就是说,现在他这个朝代改了,也是时势使然。中国的历史学家也多以秦朝作为一个历史分界线,认为先秦的“夏、商、周”是一个历史线索,秦汉以后又是另一个历史线索。很明显,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其已废除了三皇五帝的封建制,以君临天下的“郡县”制统治中国。柳宗元虽然没有说明他所处的唐朝是什么制,但他肯定所实行的不是封建制。因为他认定封建制度在他那个时代已是过时的产物。

那么,什么是封建制呢?柳宗元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柳宗元〈封建论〉)所谓的“封建”,即天朝的天子将其拥有的土地“裂土田瓜而分之”,使所有的皇亲国戚和有功人员都得到一份奖赏的土地。它是按照与天子亲属关系的远近以及功劳的大小来进行封建的。封建设有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公的等级最大,分封的疆土最多,侯次之,依次分封,男最小,所得的土地也最小。这里顺便说几句,我们现在所说的亲属关系:公、伯、叔、子等称谓,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周公、伯禽、康叔”等名,是包含封建等级制度在里面的。公是属于祖父辈;伯、叔是属于父字辈;子是与你同辈;男则属于孙字辈。据史书记载,在周成王时代,封建制度已经很成熟,其所分封给“公、侯、伯、子、男”所建的国,都有严格的规定,即使是最大的“公”国,其国的疆土也不能超过天子的天朝中央国。太史公说:“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1可以看出,当年周王朝的封建,一是表“亲亲之义”,对皇亲国戚有所眷顾;二是分封诸侯建国,以辅卫周王朝。故其疆土大小是有等级的,大的不过四百里(有史书说三百里),小的只有三十里。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年周王朝这个做法是很聪明的,他封建的土地有限,使诸侯国不能过强过大,“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他天朝就好发号施令,“轮运而辐集”了。到了春秋时代,诸侯列强兴起,天子微弱,天朝不能话事,诸侯乱来的事发生很多,鲁国季氏在其王室举行天朝的音乐会(八佾音乐,只有天朝才能演奏),气得孔子大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季氏是在破坏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又有孔子的学生冉有为季氏做事,被孔子骂为“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为什么孔子那么生气呢?原因是季氏是个诸侯国的一个国王,他的财产竟超过周天朝的周公,这在孔子看来,季氏是在破坏原有的封建制度,是不可原宥的大罪。其实封建制度不仅对分封土地有严格的要求,而对政治建设也有严格的制度。《尚书.武成》说“列爵惟五(即上说的五等),分土惟三(三个等级),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五常是也),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诸侯国与天朝的关系,它是有一套规则来维系的:《国语.周语》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2就是说,在周朝邦内分封的诸侯国,要每月在祖庙举行祭典礼,不忘先祖,向天子表示孝忠;而邦外的侯服者每年举行一次祀典礼就可以了;而宾服者可以享受天朝给予的种种优惠政策;至于要服者则是要向天朝进贡;而荒服者的好处,就是得到天子的认可,名正言顺地作为王者。《国语》这段话,太史公在《史记.周本纪第四》中也有引用。他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3天朝与诸侯的远近关系,有“祭、祀、享、贡、王”来维持,若有违反这些规则,则检讨天朝有那些做得不妥,然后用“刑、伐、征、让、告”等不同程度的惩罚来警告诸侯。天子三年内要去巡狩(即视察)一次诸侯国,到泰山去敬拜上帝(封禅)。史书有记载黄帝、舜帝巡狩诸侯并登泰山封禅之说,后来的秦始皇也学着先王(五帝)的做法,出巡登泰山封禅。(待续)@

1《史记》,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681页。
2《国语》,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7月第一版,第5页。
3《史记》,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99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从先秦古圣贤对礼的记述来看,礼应该是人的最基本行为生活方式。即一种做人的生活准则。以通俗的话说,叫做“对得起天地良心”。
  • (shown)我们从人性的,非常人性的角度去看孔子,他所说的“知人”,即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辨别人的言行,提高你的人生境界而已。
  • (shown)孔孟辩“知言”(“知人”),是要提高你做人的境界,使你往上提升,做个品德高尚、智勇双全的君子、大人的人物。不要做那品德低下、无能无才的小人。
  • (shown)孔子说“知人”,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其知人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最终目的是为了“知天命”。
  • (shown)从孟子与告子论性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所说这个“性”,不仅说人有动物界(禽兽)那种性欲,而是更强调人有比动物更高一级的人性。
  • (shown)圣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极天道。
  • (shown)我们从《易》和《中庸》两书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说,前面我们已分析过,他要在极虚静、无思、无为的境况下才能有所悟觉。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天命摊开来说?实则是不可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为最高理念,以礼作为实践行为,以知人之辩作知识论来巩固礼的实践行为。
  • (shown)《论语》记载孔子说“仁”很多,据统计,仁字出现109次。其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试举几个例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