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38)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荀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看得是非常清楚的。他对“礼制”十分重视,而他认为“礼”就是分。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勤学》)1又说:“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荀子.非相》)2荀子看得非常清楚,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如此混乱,就是没有“分”-职权不分,名不其实。他在〈王制〉一文说:“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封建制的初衷,是为了“分均”。当年周公、成王创立的封建制度以礼分立,各司其职,使社会井然有序,就是分封得很合理(“分均”),没有偏差。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封建制度的一个弊病:就是初封建时是合理的,封建后传承到几代以后,其问题就来了。到了其子孙后代,凭什么你就可以享受此国的所有资源呢?无非是靠以前你的祖父辈被封的爵禄。就是说,他是靠祖辈的庇荫而得的好处,这就呈现出不公了。再说诸侯国王有很多子女,为什么就由他继承王位而不是另一个的他?这在其内部也不公。内外都不公,国就由此而争乱。由周公、成王建立完整的封建制到春秋战国时代,封建国已传承好多代了,故说春秋战国时代已无封建的形式,只存在一个外壳而已。荀子是看到这点的。他说当年周公、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公、成王的姓)居五十三人,而天下没有说不公平的。(见《荀子.儒效》)3为什么呢?按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老子爱怎么分就怎么分,岂容你外人说三道四呢?但时间久了,后辈奋起,原来的封建就不合情理了。汉武帝以及历代的皇帝不理解儒家的“亲亲杀、尊尊等”是封建制度下的“分均”产物,而把它放在君主专政的制度下实行,就有些名不其实了。

我们对封建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后,对孔子的学说就有进一步的理解。原来孔子说他“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衷情的就是周朝的典礼制度,即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孔子唯“礼”是问,对一切不符合周礼的事深恶痛彻,要以“克己复礼为仁”作为其终身奋斗目标就不足为怪了。用当今的话来说,孔子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他对周文王那套封建典礼制度是情有独钟的。

我们从封建社会制度这个大角度去看孔孟之道,作一番历史上的反思,就会觉得,孔孟之道就其内容来说,并没有什么大过错,其讲的“亲亲杀”和“尊尊等”并没有错,哪个社会不讲亲情、不讲上下有别的等级关系呢?当今西方的民主社会也要讲的,没有“亲亲杀”,人类社会不可能延续发展?没有“尊尊等”,社会如何有序地运行?可以说人类社会没有这两点作为支撑不可能立起来。孔孟说的那些伦理道德我看并没有什么不对,现代儒学者把孔孟之道说成是“成德之学”,即教你如何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种学问有什么错呢?问题是此内容套错了形式:把封建制度的产物套在独裁的君主制度上。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术套入他的威权君主制上实行,实则是一大错误。其他的不说,就说汉武帝本人,迫使儿子自杀,立幼子为太子后,又将他的母亲杀死。这种残忍的行为,哪有孔孟之道的“仁义道德”?只不过是借儒术来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已。上面我们已分析其缘由,现代人不问缘由,对孔孟有好感的人大赞孔孟之道如何如何好,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文化;而恶之者则认为孔孟之道是阻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绊脚石,是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双方互相厮杀,不分胜负。其实,经过“五四运动”之后至今,对于儒学,好话说尽,坏话也说绝了。孔孟之道民主论有之,礼教吃人论有之,谁主沉浮?为什么我们不想一想,抛开这两分法,这有害的辩证思辩,从制度上对儒学进行检讨?(待续)@

1《荀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67页。
2《荀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54页。
3《荀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90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孔子说“知人”,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其知人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最终目的是为了“知天命”。
  • (shown)从孟子与告子论性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所说这个“性”,不仅说人有动物界(禽兽)那种性欲,而是更强调人有比动物更高一级的人性。
  • (shown)圣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极天道。
  • (shown)我们从《易》和《中庸》两书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说,前面我们已分析过,他要在极虚静、无思、无为的境况下才能有所悟觉。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开天窗说亮话”,将天命摊开来说?实则是不可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为最高理念,以礼作为实践行为,以知人之辩作知识论来巩固礼的实践行为。
  • (shown)《论语》记载孔子说“仁”很多,据统计,仁字出现109次。其对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试举几个例子......
  • (shown)孔子这个“仁”,确是有些含糊其辞,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则与道德伦理相联结,其上,则与天命相连系。
  • (shown)如果我们将孟子“自得”之道与牟宗三先生说圣人无体,不可言且无可训来看,孟子这个“仁”,还是“有执的存有论”。如依庄子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来看,这三者孟子都未能达到。
  • (shown)后儒把孔子的仁说成是“恻隐之心”,又说“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于“爱人”、“博爱”等等,都是一种意为的构造,这对孔子的仁,只能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