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流亡独裁总统返国 大选生变

人气 7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1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万平综合报导)流亡海外近25年,有“娃娃医生”(Baby Doc)之称的海地前独裁强人杰恩—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16日意外返国。59岁的他对外表示,回来不为政治,是要“回来帮助”海地人民。

这位令人闻名丧胆的独裁者,在海地早已混乱不堪的政局,砸下重磅炸弹,令了解其家族背景的人,心存疑念。

原定在今日(17日)召开的记者会被取消,他的联络人称旅馆无法应付蜂涌而至的人群,暂时也无其它适合场地。

海地在2010年1月12日遭到7.0强震侵袭,罹难人数超过31.6万人。杜瓦利埃在海地强震后曾宣布将捐款赈灾,但诺言至今尚未实现。

海地去年11月28日举行总统大选,12月初宣布必须进行第二轮决选,许多民众认为初选过程弊端丛生而发生大规模抗议;决选原定16日举行,15日却突然喊卡。

政界盛传杜瓦利埃在普雷瓦尔(Rene Preval)总统的同意下现身太子港,与报复“美洲国家组织”排除执政党背书的总统候选人进入二轮决选有关。

杜瓦利埃17日傍晚飞抵故乡,并接受当年政府官员和亲信欢迎。海地半数以上选民为年轻人,许多人不了解其背景。

海地现况

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高达75%的失业率,三分之二的工人没有固定的工作;76%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民以“泥饼”充饥;全国只有20%的居民有自来水用。

海地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占全国生产总值28%,但大部分农民只能自给自足;不获利的小农场占全国耕地总数的70%。海地一半的人口依靠政府救济粮度日,几乎所有粮食都依赖进口,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入“经济脆弱”国家行列。

海地仍是个黑枪遍地、腐败横行的国家,赤贫、高失业率、高犯罪率、落后的基础设施、令人绝望的国民经济,一切都没有实质性改变。令外商怯步,不敢投资设厂,持续恶化的社会治安,导致已投资者也纷纷撤厂。

另外,地震后爆发的霍乱,截至1月7日止,共有18.1万人感染霍乱,3,759人死亡,该国公共卫生部长亚历克斯‧拉森表示疫情已趋缓。当地至今仍有81万人居住在临时帐篷内。

前独裁家族的“政绩”

1985年7月22日,小杜瓦利勒试图追随其父脚步,以“99.98%的赞成票”被确认为“终身总统”。1986年1月29日,海地角近3万人举行大型示威游行,继而爆发太子港总罢工,杜瓦利勒带着十余家眷乘美国运输机逃出了海地,流亡法国。

几年前,国际反腐组织透明国际发布的一份“全球腐败报告”中,杜瓦利埃以8亿美元的贪腐所得位居这个腐败排行榜的第6位。据传,他的家人和亲信被控从这个西半球最贫穷国家的国库污走数千万美元。

在杜氏家族统治的28年间有10多万人被枪杀、拷打、拘押或流放。

杜瓦利埃军医出身的父亲做了14年海地总统,人称“爸爸医生”(Papa Doc),于1971年去世,由当时年仅19岁的杜瓦利埃续任,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总统。

老杜瓦利埃靠着军队支持,当上总统后,建立特务机构,逮捕和迫害学生领袖和工会领袖,在政界、军界、商业界、教育界和宗教界打击反对派,由杜瓦利埃家族成员取而代之,以巩固其独裁统治。1964年修改宪法,取得终身总统头衔,宣布禁止反对派活动。

老杜瓦利埃不但以政治谋杀来压制对手;还大力推广巫毒教政治化,估计死亡者高达30,000人。

在小杜瓦利勒执政期间,海地是西半球最黑暗的国家和拉美最穷的国家,但是其家族占据了全国财富的90%,为拉美地区的首富。

当时,小杜瓦利勒政府的正规军、防暴反游击特种部队、宪兵“通顿马库特(Tonton Macoute)”(杜氏特务机关——专擅肢解人体,抛尸于街头。)、巫毒教民兵和总统卫队,每年维持费用占国家预算的一半。他整肃异已、贪污更甚其父。

报导称在1962年“通顿马库特”极盛时,编制有8,000人,多于海地正规军队的5,000人。

2007年,海地总统普雷瓦尔曾说,杜瓦利埃一旦回国,将为涉嫌在任期内造成数千名海地人失踪和贪污巨额公款而面临审判。

海地位于西印度群岛海地岛西部,全境四分之三为山地,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全国人口892万,黑人约占 95%。首都太子港人口约200万,是全国最大城市,但饱经地震、飓风和战火破坏,发展缓慢。

1804年元旦海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但上任的独裁者不断被推翻。据统计,从海地独立到1915年这一百多年间,共有近90位统治者相继上台。 @

相关新闻
海地霍乱逾900死  1万4千多人治疗
海地疫情恶化 1344人死
海地霍乱比预期还严重 恐有65万人染疫
组图:不满大选结果 海地数千人抗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