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世事关心】

朱温两宰相 是非怎评说?

人气 23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1月19日讯】(新唐人电视节目)近20年间,中共两位总理给中国带来了什么?MP4下载观看

2011年9月, 《朱镕基讲话实录》在大陆各大书店上柜发行。这本新书收录了中共前领导人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的348篇讲话、文章、信件等资料,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首次公开发表。朱镕基,这位被一些人称为“经济沙皇”、又被另一些人称作“铁面宰相”的中共前领导人,在2003年卸任后再度以高调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在这本新书正式发行前的几个月,4月23日,朱镕基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校庆前夕到访清华,罕见地打破了卸任8年以来的低调沉默。尽管官方对这一消息的报导十分简单,但是通过非正式的渠道流传,朱在清华对师生的讲话中对中国的现状颇有微辞。

朱镕基向清华经管学院图书馆赠送了当时还是试印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并说“对比一下,看看我的是不是真话、实话”。还对中央电视台表达了揶揄嘲讽之辞。而且有评论称,朱在清华大学的讲话暗指现任总理温家宝不懂经济。根据中共的传统,卸任的前领导人如要出版著作、或公开表达意见,需要得到现任领导层的同意,因此朱镕基的高调现身引起了众多猜测。

BBC的报导援引政治评论人士的话说:“此书在中共明年即将召开的18大前出版,有明显的批评温家宝的意味,同时也是朱镕基对现行政策不满的一种间接的表达”。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朱镕基进入中共的核心领导层到今天,过去了将近20年。在这2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从半计划半市场模式转变成了权力主导的市场经济,中共所掌握的财富迅速膨胀,使其在国内外贯彻其意图的能力大增,从而让中共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兴强权。在GDP数字增长的同时,中国社会阶层空前分化、贫富对立悬殊、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深化。

朱镕基和温家宝,作为这20年间主政中南海的两任宰相,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制造者和责任人。今天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两人不可避免地要被放在历史的天平上接受世人的评价与裁量。他们在这二十年间削弱了什么、又强化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能改变什么;事实和他们的初衷是否一致?

朱镕基和温家宝,两人在公众印象中的最直观的差异就是前者的风格强硬果敢,常有惊人之论;而后者则是低调温情,常常在媒体前表现出亲民、甚至有些感情化。当朱镕基在清华大学发表暗讽时政的讲话后大约半年,10月25日,温家宝也回到了母校南开中学。

朱镕基从2001年辞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之后,这是第一次重回母校;而温家宝更是阔别51年后首度故地重游。温家宝声情并茂地向师生们回忆了他童年的成长经历,但也向中学生们讲出一些似乎超出了听众的年龄能够理解的高深问题。他说:“一个政府如果忽视民众和民生,就是忽视了根本。而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的顶梁柱,失去了它,社会这个大厦就会倒塌”;还说:“一个政府、一个社会应该更多地关爱穷人,穷人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

无独有偶,在朱镕基的新书出版之际《南方周末》登出朱镕基的一篇讲话《如果不去关心人民的疾苦,我当什么总理》,BBC的报导指不少网友认为文章在暗批胡温。

朱温两任宰相都强调自己心系民生疾苦。可是在两位的任期内都是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朱温是否真的如他们所宣称的那样,在关心百姓疾苦呢。我们请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究员程晓农博士分析一下。

主持人:“《南方周末》9月刊发了朱镕基的文章,朱说他是关心人民疾苦的总理。可是在朱的主政期间恰恰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改制、大批城镇职工下岗的时期;而且是医疗和教育产业化推行的时期,直接加重了民生负担,催生了中国的城市贫民阶层。而温家宝也不断说他关心穷人,可是他主政期间正是中国历史上贫富悬殊最严重时期。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朱温的实际行政,是否真的是把民生放在首位的?”

程晓农:“恐怕正好相反,中国政府的高层官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做不到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的时候经常他们会把这做不到的这件事情反复的说成是自己的政绩。关于朱镕基很多人都只看到他作风似乎比较强势,没有看到朱镕基的政策当中最重要的这一项,就是所谓的国企改制。

“朱镕基的所谓国企改制从来没有讲清楚过他要把企业的制度改造成什么东西?往哪个方向改?但是他的潜台词和他的实际做法是私有化,也就是说把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中小型国有企业全部私有化。而且最恶劣的是他不允许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相反,他把这些企业最后都转移成了国有企业经理、厂长们的私人财产。

“这个私有化过程导致了大批国有企业职工失去工作,所以工人是从两个方面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一方面是他们的生活状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另外一方面他们原来是被称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而现在这个主人翁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而剥夺他们的正好是过去他们的同事,所谓的领导。朱镕基在推行国企改制的过程中,同时还推行的了国企职工的住宅私有化、医疗改革、养老金等等改革。

“所有这些改革的目标都是一个,都是尽量减轻政府负担。换句话讲,就是把国企经营失败的这种制度性后果尽量地卸到工人头上去。由于这个结果,全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国企集中的城市出现了大批的贫困家庭,导致整个中国出现了一个城市的贫民阶层。”

主持人:“那么温家宝呢?”

程晓农:“温家宝执政期间,中国政府一个主要的推动经济的方针,就是推动房地产和公共建设。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两个方面的老百姓的权利受到侵害。一个是为了发展房地产和开发公共设施大批地征用农村的土地和城市居民的私宅,其结果造成了上千万的失地农民和失去了住宅的城市居民,而政府之所以这样做,唯一的目的就是低价把地从农民和城市居民手中夺过来,然后高价卖给房地产商,政府从中取得大量的收入。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压低建筑工程的成本,雇佣了几千万农民工,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批的农民工进城,他们长期地被包工头以及被房地产公司、政府层层盘剥,生活极为艰辛。他们的子女也没有办法在城市里定居或者享受城市居民所应有的,比方讲入学、医疗等等方面的权利,所以等于造就了新的一代的流动到城市里的贫民。”

主持人:“有分析认为朱镕基在清华大学的讲话和出版的新书都暗含批评胡温的意味,您认为现在如果是朱镕基在任的话,是不是朱镕基会比现任的朱温做的好呢?”

程晓农:“不会。因为从方针上来讲,他们俩是一脉相承的,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工作重点不同而已。所以如果朱镕基再做两任总理,那么今天温家宝所有的政策措施的严重后果就都是朱镕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了。

“朱镕基之所以会出书以及发表一些言论,暗含着对现在温家宝的抨击,那就是现在国内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对朱镕基时代的政策提出了种种批评,朱镕基把大家的眼光转移到温家宝施政的问题上去,从而能够希望大家避免触及他施政期间造成的一些问题。”

1992年秋,朱镕基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式步入权力核心;1993年开始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1994年他一口气推出财税制度、金融体制、投资体制、企业制度、住房制度、物价制度六个方面的改革,急风骤雨式地使中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型。由于强力推行经济改革措施,为他赢得了“经济沙皇”的绰号。

1998年担任总理后,朱镕基延续了他一贯大刀阔斧的措施,力图大幅削减政府的规模、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率;教育和医疗的产业化也着手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朱镕基政策的反思也渐渐浮现。

由于分税制实施,大部分税收归中央财政,地方只分得小部分,使得出售土地的收入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政府利益的涉入为房价不断攀昇埋下祸根。医疗和教育产业化制造了严重、深远的社会问题,直接波及人民的健康福祉和社会就业。缺少监督的国有企业改制则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和大批职工失业。

温家宝2003年继任国务院总理后,在主要领域延续了前任的路线,力图在具体问题上做出修补,缓和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2006年在全国范围免除了农业税;从2003年开始若干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在2008年的雪灾、汶川地震期间,温家宝也积极展示亲民形象,为他个人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在温家宝主政期间,北京当局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上升,但也出现了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速的2倍以上、更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党和政府成了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人。能源、电信等七大垄断行业占全国8%的从业者占有了全国工资福利的50%以上,不公平的分配体制受到广泛诟病。经过温家宝的第一个任期,全国大中城市的房价普遍暴涨了5到10倍;司法和政治腐败继续蔓延,巨额贪污案件不断曝光,激起了广泛的民怨。

我们接下来继续请程晓农博士分析朱、温两届政府的施政与当今中国的现状。

主持人:“经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国企改制带来的失业潮、高房价、国进民退、贫富分化。你觉得哪些是这两位宰相事先就能预料得到,但也要去做的;哪些是事与愿违,动机未必如此却出现了这样的后果?”

程晓农:“我认为在国企下岗问题上朱镕基是一清二楚地知道后果是什么,但是他是执意推行。比方讲下岗这个政策是在国企改制之前推动的,是先下岗再改制。换句话讲,朱镕基很清楚地知道,必须要让几千万工人失业下岗,他才可能把国企私有化。另外,朱镕基在推行国企私有化过程中,让大部分的厂长、经理把国企塞到了自己的腰包里,这个过程也是应该讲有所预谋的。

“一个证据就是朱镕基在1998年以改革中央机关行政编制为由,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取消。等到把大部分中小企业私有化完成了,2003年朱镕基又恢复了国有资产委员会,目的是用这个新设立的国资委来控制大型国,企避免大型国企的资产流失。所以从这点来看,他心里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要撤销政府对国企经理的监控,让他们任意地私有化;什么时候要加强对国企经理的监控,让私有化有所约束。

“至于温家宝的拆迁土地政策,还有允许地方政府把土地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允许地方政府利用征地来大量增加收入,这些做法也都是明面上的事情,并不是事先不能预料的。所以我不认为朱镕基和温家宝这两个人施政当中有多少是属于他事先无法预料的。比方讲目前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然后房地产泡沫,应该是温家宝在2008年以后推动刺激经济政策的后果,这样的后果其实当初在他自己刺激经济的时候就完全可以预料得到,用经济的常识就能判断的。我不相信温家宝没有这个判断力,如果没有的话那他作为一个总理其实是不合格的。”

主持人:“一个常见的观点认为,中国人毕竟摆脱了毛时代绝对匮乏的状态,就是说有一定的进步,所以以上说的诸多问题应当可以被容忍,你怎么看?”

程晓农:“首先,这个问题有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就是和历史比,是不是只要比历史上的经济状况稍好一点,人们就应该心满意足?事实上在整个人类社会,任何一个国家和几十年前比经济状况都是改善的。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国家改善得够不够,应该是用国际的横向标准去比。就是说你和同类型的国家或者同等经济基础条件的国家相比,你的经济状况改善得够不够。

“当然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比,是不是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同步提高,或者是相反,政府越来越富,少数权贵越来越富,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始终停步不前。世界银行公布的2007年全世界范围内的贫困线标准是每人每天1.15美元,在中国以外的国家,这种现象,就是处于全球范围内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大部分集中在非洲和南亚少数的贫困国家;

“但是在自称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2007年的时候,中国全国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当时的贫困线。这个恰恰证明了一点,就是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增长并没有让中国的农村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多大的好处,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得非常地慢,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朱镕基上任总理伊始,给公众带来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他经济改革的铁腕手段;而是在反腐败问题上的果敢言论。他强调反腐败要先打虎、后打狼,从大案要案抓起,并且誓言“我这里准备了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自己”。

可是放出如此狠话仅仅两年之后,朱镕基在答记者问时就无奈地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 ”2003年朱镕基离任,并没有留下他所承诺的99口棺材,却留下一个未曾了结的厦门远华案……

温家宝的“出位”言论主要不在反腐败上,而是在政治体制改革上。从2010年8月温家宝在深圳特区30周年前夕发表政改言论开始,到2011年4月出访马来西亚,温家宝在各种会议、论坛、外交场合公开主张政治体制改革就有11次之多。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位总理的言论在国内就受到封杀,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喉舌媒体予以消音,大陆民众多数只能过海外媒体和互联网了解这位总理的改革观点。

而在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人权方面,根据美国国务院发表的《年度国别人权报告》,中国的人权状况近年来不断恶化,在宗教信仰自由方面更是来重倒退。1999年4月25日,发生了万名法轮功学员中南海上访事件,抗议地方公安部门对炼功群众的骚扰和打压。据现场多位证人表示,朱镕基接见了请愿民众代表。随后上访的炼功群众和平散去。正当人们为中共领导人表现出的开明感到欣喜的时候。7月全国性的镇压法轮功的行动开始,并且延续至今。

这期间为外界所确知的有三千多名法轮功修炼者被虐杀、六千多人被判刑、超过10万人被劳教。并且从2006年开始传出有法轮功学员的器官被摘取,在市场上出售牟利的消息。而在这十几年期间并无迹象表示,被称为“亲民”的总理温家宝和“心系百姓疾苦”的朱镕基采取了积极行动制止这场进行中的人权灾难。

在经济领域改革之外,关于朱温两位宰相在政治领域的作为和建树,我们请本台资深评论员文昭分析一下。

主持人:“这个朱镕基他是誓言铲除腐败,但是后来却不了了之,温家宝呢他是不断地高喊政治改革,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共产党它离政治改革应该是越来越没有希望。有人说朱、温是有心无力,另外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作秀多于实际,你的观点呢?”

文昭:“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不是很准确。无力肯定是无力了,有心也要看他存的是什么心,朱(镕基)和温(家宝)作为共产党内的所谓开明派和改革派,他们是在进行体制内的改良,不管是反腐败还是政治改革,目的是为了延续党的政治生命。

“朱镕基和温家宝作为共产党内所谓的开明派,他是天生的在党内就居于弱势的地位,因为你不管改良还是反腐败都是为了保共产党的,只要这个顽固派和保守派,他们的政敌祭出‘亡党亡国’这面金牌,他们有再好的措施也要放弃,他们就必须妥协。因为你看这个反腐败他只要进入到基本制度层面就一定会涉及到分权监督和媒体开放,那么就会使党丧失对社会的绝对控制。

“你说政治改革,现在中国也不存在什么政治改革的问题,你要政治改革的结果肯定是共产党下台或解体,那只要是党丧失了对社会的绝对控制,人们就会要求共产党对他历史上的所作所为负责,就会要求他把财富还之于民,这都是他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只要是你在体制内改良,朱(镕基)温(家宝)就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

主持人:“朱温两位都表示中国应当走向文明和进步。可是对法轮功的镇压,以及其后对各种信仰、维权团体的镇压,现在已经有大量残酷的案例曝光,这些案例都表明中国离政治文明的准则其实越走越远。你认为作为这一时期的主政者,历史会怎么评价他们在这段时间内的表现。”

文昭:“我们要看到朱(镕基)和温(家宝)的开明是相对于其他的党内当权者,这并不表示他们有完整的公民权利意识、有法律至上不可逾越的意识、甚至是善恶有报和敬天礼神的生命意识。所以他们的开明是相对的,他们首先还是共产党人,我们要看到这一点,这就使得他们和别的社会的领导者有区别。

“也许他们对法轮功群众、维权团体呢都有一定的同情心,但是到最后可能还是很难避免受到在共产党内养成的、用敌我立场看问题的习惯的影响;最终可能还是会屈从于党性,也就是党的生存和利益是高于一切的,甚至高于普世的是非和善恶的原则。也许这两位当初加入共产党的动机认为这是一条报国的途径。问题是他们现在是否已经意识到党已经和群众的利益、党和民族的前途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他们是否能够接受这个现实,还很难说。

“因为这相当于要否定他们过去几十年来的人生选择,当然这个很难。我们看以前共产党领导人赵紫阳他最后是超越了自己,他是相当于否定了自己效忠了大半生的共产党。那戈尔巴乔夫也是做到了这一点, 这确实很难,所以最后历史怎么评价是在于这个人最后的抉择。”

文昭:“一个官员要经过层层提拔最终走到最高层,在过程中要得到各层官僚利益集团的认可,一个特立独行、和体制格格不入的人很早就会被淘汰,也很难升上去。现在整个体制已经腐败至此,指望这块土壤上能长出不属于这块土壤的果实实在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政治人物确实有选择,就是不再维护这块土壤和它上面所结出的恶果,就是否定、脱离这个体制,当然这很难,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历史上有很多君主勤政节俭、宵衣旰食,最终却难逃亡国之祸。例如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铲除阉党、远离声色、废寝忘食地治理国家,最后却自缢在煤山。自杀前他留下一封信给李自成说“我的尸体,你们可以宰割,但是不要伤害一个百姓”,爱民之心似乎溢于言表。 《明史》总结他的一生,说他“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言下之意大明吏治腐败、积重难返,即使他身为皇帝也无能为力了。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了不可逆转的车辙,作为当事人要顺应时势很难,要能跳出自己的利益和观念立场做出判断更难。崇祯皇帝的悲剧给每一位历史的当事人敲响了警钟。

相关新闻
【秦鹏直播】大S和汪小菲离婚 网友为何吵翻?
【热点互动】疑云罩三峡 大坝安全吗?
中共出白皮书 美方反击 到底谁“出尔反尔”
美中女主播电视辩论 谁能更胜一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