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科学国王新衣 地质大师许靖华

黄采文/摄影 丹尼尔
font print 人气: 137
【字号】    
   标签: tags:

发现地中海原是一片荒漠、指出达尔进化论的错误,有人形容他是科学界里揭穿国王新衣谎言的小孩,忠于真相、忠于自己。拥有当代地质学最高荣誉,许靖华心中信仰的却是中国老天爷,讲求中国传统的良心……


知名地质学大师许靖华,一生成就无数,曾获有地质界诺贝尔之称的世界地学界最高荣誉Twenhofel乌拉斯坦勋章。

5月中旬,地质学大师许靖华受邀从英国飞抵台湾,在十所顶尖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演讲,演讲题目从洁净水和癌症治疗关系、“气”的意义、科学与教育革新、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如何清除污染、沙漠化、全球暖化等,十所大学、十个不同题目,演讲内容涉及的广博与深度,让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生命科学系教授王震哲非常折服:“这是让我非常、非常、非常佩服的地方。”

“学地质或地球科学的人,往往是各方面都需精通的,他必须了解物理、化学的原理,必须了解生物,甚至于数学。许院士学识渊博,学贯古今。”王震哲为许靖华在师大的演讲做了如此的开场白,也为许靖华为何能在地质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学等科学领域卓有建树,做了最好的注释。

就是讲真话

沉默时,许靖华脸带浅浅的自信微笑,书卷气颇浓,悠悠如一介儒家学者。讲话时,从丹田里发出的声音中气十足,一头白发时而飞散,似乎标志主人的潇洒与不羁。演讲时不拘小节,真诚、率真、幽默,时而尖锐、一针见血的独见,出乎听讲者对科学界的认识与想像,激发的多半是台下开怀地大笑,甚觉痛快之意,讲台上的许靖华,个人魅力十足。

1970年,许靖华担任地中海深海钻探研究第十三支远征队首席科学家,他发现地中海原是一片荒漠,许靖华将惊人的发现撰下第一本科普图书《古海荒漠》。1986年,许靖华从地质学观点研究恐龙物种灭绝的推演过程,写成了《大灭绝》(The Great Dying)一书,提出地球演进史的“灾变说”,反驳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此书一出,在中外学界造成大极大震撼与争议。为此,许靖华曾多次在剑桥、芝加哥、苏黎世等地和生物学家进行辩论。

“生物学家啊,反击得要跟我打架了,他们真正的生气了。”虽然在国际上,拥有极高学识地位与成就,许靖华仍平易得像一位邻家老者。问他何来勇气与胆识,挑战与以往科学都不同的见解与定论?他不加思索、略带激昂地回答:“哪里需要勇气嘛!我讲这事情是非常、非常简单的容易了解。”

“我本来对达尔文也很敬佩,但是后来我看到的结果是跟达尔文讲的不同,他认为没有灾变,但我们发现有灾变。”除了科学论点不同,许靖华更为感慨,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学说,助长了人类“以大欺小,以恶欺善”的恶行。“达尔文主义造成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就因为强者必胜啊,弱者必败啊,说要淘汰……整个学说当初给这个世界那么多的痛苦,那么多的大错误,现在还讲达尔文主义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废话!”许靖华的普通话带有浓浓的扬州腔,听来虽然吃力,不过与他略带顽固、率性的真性情,确让人感受一股恰到好处的协调感。

这就是许靖华,拥有渊博的科研知识与无数的荣耀,但他仍毕其一生不断探求真相。他忠于真相、忠于自己。

“他就是讲真话嘛,所以面对争议,他不怕!”台湾大学地质系教授卢佳遇如此形容相识超过廿年、关系亦师亦友的许靖华。卢佳遇以揭穿国王新衣的小孩比喻许靖华超过半世纪的科学生涯,“他像一个很真的小孩,不管外界眼光,看见人没穿衣服,他就说你没穿衣服,但是大人就说他乱讲话,呵呵……”卢佳遇讲得生动,形容更是贴切。

“真正是一个好的科学家,真的是处处要讲真话。”卢佳遇对许靖华无论是学术成就上抑或处世态度上都十分佩服,他娓娓道来:“许靖华的一位老师反对板块构造理论,因此他非常相信他的老师,但是,他参加深海钻井后,每钻一个井,他就发现,老师讲的是错的,到了最后,他发现所有的证据都说明老师是错的,所以他就开始写论文,人家就说是‘叛徒’啊……”

外人看来,讲真话需要勇气与胆识,因为那可能让你失去地位、前途甚至是“众叛亲离”,但在许靖华自身而言,是再自然不过而理所当然的了,因为在他丰硕的科学成就与荣耀的背后,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曾让他尝尽孤独、失去希望、失去至爱,然后再怀抱希望,直至无悔……

深宅里的小王爷


四岁时的许靖华于扬州家中(许靖华提供)


八岁时的许靖华(许靖华提供)

许靖华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扬州仪征,高祖父许一清是清末扬州著名的盐商,父亲许心武曾是国民政府高官,并任河南大学校长。许家环境优渥,八岁前的许靖华犹如深宅里的“小王爷”,但内心孤寂的枷锁却也如影随形至他成年,他形容那是一种“敌视与否定”。

首先,“小王爷”的出生就充满戏剧张力!继三个姊姊出生后,许靖华的母亲面临被“休妻”的命运,千钧一发之际母亲怀孕了,于是父亲与祖母协议暂缓休妻计划,让腹中胎儿的性别决定妻子的命运。1929年7月1日,小男婴许靖华在许家诞生,父亲与情妇分手,回归家庭。

“我跑来把他的好梦打掉了……”尽管成为许家唯一男孩,许靖华在成长过程中尝尽独生子的孤寂。父亲长期在外,母亲忙于家庭,唯一的男孩是姊姊们孤立的对象,再加上五岁入学,同学年长自己二、三岁,所以,八岁前“小王爷”的生活里没有朋友,没有玩伴。

七十多年后的5月21日,坐在台大的校园里,许靖华目视远方,眼神里快速闪过一股顽皮的灵动……“我现在想啊,那八年到底做了什么事,也没有朋友,也没有人可以讲话,一天到晚一定坐那里啊,就磨我这个脑筋啊,呵呵……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啊,以后要用脑筋非常快。”

而犹如贵族的“小王爷”也会失控,“人家欺负我,我打不过人,也不会骂人,所以我小时候喜欢咬人,所以我的姊姊叫我‘疯狗’。”1937年中日战争渐渐激烈,许靖华与母亲姊妹们从扬州搭船至重庆避难,但“疯狗”在逃难时咬了人,同行的父亲友人以此借口将他们“撇下”。5月下旬,台北的气候已渐炎热,陷入回忆儿时的许靖华,不禁笑了起来。

孤寂相伴诺奖梦

眼中温婉、慈爱、宽容的母亲,因自己而遭受屈辱与委屈,许靖华发誓长大要有一番大作为,为母亲出口气,“那时候我想一定要做点事情。我现在的成就,跟那时候有很大的关系,从那以后,我只知道得诺贝尔奖金是了不起的。”

为了实现得诺贝尔奖这唯一目标,许靖华形容那真是“寒窗苦读”。小学便提早入学,成绩优异的许靖华不断跳级,十三岁读高中,十五岁就读中央大学地质系,十九岁至美国深造。尽管在他人眼中求学路顺遂,卢佳遇说:“他相对是比较孤独的,他年龄那么小,同年龄的人都不会想跟他在一起,他就一个人看书啊,小时候一直到大学他都没有什么朋友。”甚至连对爱情的憧憬,许靖华也摆脱不了失恋与暗恋的命运,那份儿时伴来的孤寂感无所不在。

在美求学,中国也陷入激烈的“国共战争”,这时的许靖华生活困顿情感孤寂,再加上因奖学金之故,必须继续攻读地质学系,无法转系攻读物理,与自幼的梦想无缘(诺贝尔无地质奖),许靖华甚至绝望得想自杀。“后来我父亲要我学地质。学不成物理,我一辈子就完了是吧?”幽默、总是揶揄自己,谈起这段少年往事,许靖华莞尔一笑。

后来在大学教授施以激将法下,好胜、不服输的许靖华继续学业。廿四岁即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质学博士学位。“我的教授说:‘我看你没出息,根本连一个博士学位也拿不到。’我说:‘三年之内一定拿到的!’后来我两年半就拿到。”而这时许靖华也领悟,长久以来狭隘的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我为什么不快乐?我才发现啊,就是因为我太自私,我执着我的诺贝尔奖,我不关心人,根本一点不管。于是,那一年我就改变了!”

生命波折中 老天启悟

好似拨开心灵枷锁,许靖华说:“从此以后我对事业没有野心,事业是一场游戏是吧?我能做科学,我就做科学。我一直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并不是了不起的事情。”此时洒脱的口气与当初执著而孤僻的小男孩相去甚远。

然而摆在许靖华面前的,仍旧是一连串起伏、不断的挫折。原本计划毕业后回到中国,但此时中国已遭共产党赤化。回不了中国,又身份未决,受到种族歧视的他,尽管成绩优异,但求职信总是石沉大海。工作、生活都陷入胶着,孤寂感再次袭击而来。“还是很苦,也不给我们绿卡,于是更找不到工作。”经历九个月失业之苦,绝望之际,经同学帮助,许靖华进入谷牌石油公司上班。稳定的收入,许靖华的生活渐入佳境,此时,他寻获人生的挚爱——瑞士籍妻子露芙。


1948年,就读中央大学地质系四年级的许靖华,摄于学校宿舍前。(许靖华提供)


1958年4月15日,许靖华与第一任瑞士籍妻子露芙结婚。(许靖华提供)

但命运之神的安排总是让人出乎意外,对许靖华来说更是如此。1964年,许靖华离开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教职,前往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副教授之任聘,途中发生严重车祸,妻子露芙当场死亡。“我第一个妻子去世,我很伤心啊!”许靖华的语气转为感性,声量突然变小。妻子留下三个稚龄小孩,分别是四岁、两岁和一岁。

四岁起如影随行的孤寂,在妻子身上得到慰藉,随着六年的婚姻生活突然划上句号,也等同再将许靖华从天堂推入地狱。许靖华谈起那段岁月,脸上一改开怀神情,淡淡的愁容难掩对妻子的爱意与思念。“后来一个基督教牧师说,你去看看《圣经》吧。”藉由《圣经》获得心里的舒缓,他领悟,妻子的去世是老天的试炼,幸福的婚姻或许令他自满地在大学教职里终老,便无今日的成就与发现。尽管他的信仰是中国的“老天”。

许靖华心里的老天指引着他:“所以我想了,老天、我的老佛爷觉得我有这样的能力、天赋,是祂给我培养的,所以现在我有这个挫折,我并不失望。我信我们中国的老天,中国一个老天讲‘良心’是吧!我一生,我没有做过真正没有良心的事情!”

生命的风霜在许靖华身上刻划一种难言的智慧,恰似一种曾失去所有,也就不惧再有何失去了的胸怀与气度,于是,面对真理,他敢言、敢挑战。

尽管在外人眼里,许靖华一生多波折,但从他口里讲出的故事,总是带着一点幽默的嘲讽。回顾自己的一生,许靖华对自己的遭遇多的是释怀,对事情的剖析又是极其尖锐,似一刀见血。“我是听天由命。不但听天由命,我不怪!”“每次有挫折我就想是老天叫我做更伟大的事情。”

跨多领域科学 天才型专家

目前居住在英国的许靖华,1967年离开居住了十九年的美国,至以爱因斯坦毕业闻名的瑞士联邦理工大学任教,其间曾担任地球科学部主任及地质研究所所长,1994年退休。此外,还先后被七家世界级权威学术刊物聘为主编或编辑。退休后的他,在多个国家当任客座教授,从没中断地质考察与研究。

对于许靖华广博的研究领域,卢佳遇的观察是,许靖华每换一份新工作、新教职,就被要求投入新的领域,“他的博士论文是有关‘变质岩’的论文,但后来到石油公司工作是做沉积岩,就变成沉积岩的专家了,后来又变成海沟沉积物的专家。到了瑞士,他又变成力学的专家。然后他又变成深海钻井的专家,然后他又变成……反正每做一样他就变成那一样的专家。他知识很渊博,相对于一个专家钻进一门学问就容易跳不出来而变成‘走火入魔’,他会有创新。”

一位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地球天文物理研究所的谢女士聆听许靖华来台的多场演讲,她赞佩地说:“许教授是天才型的人,他的领悟力非常好,非常聪明!”

直言科学家是贵族阶级

与生俱来的聪慧与求真,让他拥有诸多肯定与荣耀,但他却说那是“虚荣”:“可以讲虚荣,因为我做了每一项都很顺利,马上有名。”

提出惊人的发现与研究结果,在全球地质学领域里拥有最高荣耀,许靖华更语出惊人:“我心里想,我是一个大骗子!”他大胆直言不讳:“科学家成为贵族的特权阶级。他们写论文和著书是为了少数理解讲同一语言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知识带进自己坟墓。”

因为直言,他得罪过很多人,“技术是将知识转化成金钱,以造福社会。不幸的是,工程师们被日常生活的知识所困。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有很多问题: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健康危机、经济危机等。”谈到现今科学教育与对科学界的期许,许老略显烦躁与愤慨,“所以科学家变成笨蛋了!”

他观察,现今的多数学者在意的是,能否拿到研究项目,能不能发表SCI(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科学引文索引》文章。SCI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文章,能否升职教授,能否选院士,研究至终容易进入死胡同,而不知活用与变通。也不能真正为人类解决问题,缔造幸福。

他认为:“大学教授不能把知识技术带到他的坟墓里去,他应该在五十岁以后,怎么样把知识变成钱,而且对社会好对本人都好。”不仅提出批评,许老心中早已定下计划,“为了我的知识转化为金钱的发展前景。我计划捐钱成立舒兰艺术、科学、文化和教育基金会。”

为实现理想不惜“家破人亡”

试问自己为人类做了些什么贡献?许靖华眼里那顽皮的精灵再次舞动,“我现在觉悟了,我不是一个大骗子。”因为毕身的研究,终究为最后的发明作准备,“这几年,我能做出来新的发明,是完全靠我以前的基础,没有以前的基础我做不出来,所以,以前讲做出来没有多大意思,现在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

六十五岁退休后,优渥的退休金足够他安享晚年,但老天似乎认为许靖华的人生任务尚未完成。退休后的他在律师儿子的鼓励下,将研究化为实际行动,申请专利,那是一项突破性的发明,可以突破技术,开采出以往未能在油田里开采出来的石油。“譬如讲,发现一块油田,但有一半以上的石油现在还在油田底下,开采不出来。我在2000年伟大的新发明,我可以将以往开采不到的油都开采出来。现在开采出来的油,大概是一万亿桶,就是一兆桶,现在拿不出来的油可能有一万五千亿桶,用我的方法拿得出来,至少是一万亿桶。”对于自己开创性的发明,可以减缓人类能源危机,许老十分得意。

然而,因为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与财团利益关系,尽管技术已实验成功,许靖华付出多年庞大的专利金,却未能实践。十多年来,让他承受极大的经济负担,第二任妻子甚至不谅解而求去,他自嘲自己为了此项发明而“家破人亡。”“我做人有一种脾气是吧,我做一件事情,我一定要做成功,不成功,我就不放手。”

细数着,许靖华的发明包括:如何解决缺水、水污染甚至是癌症预防、能源短缺问题……尽管年事已高,有些无奈但也认命,许靖华不改幽默口吻,“我现在快要放手了,八十二岁了,做不动了。但就是我得不到任何回馈,我也不失望,因为我写的东西会留下来,以后会出版,可能五十年以后,都有实践的可能是吧。假如人生中没有‘争名夺利’的想法,什么时候有成果也就无所谓。”

愉快地接受命运

5月13日,许靖华在师大的演讲开场说道:“我十九岁的时候,看了一本德国诗人赫塞(Hermann Hesse)的书,他讲一个人生哲学——应该接受你的命运,你命运不好、命运好,都不要去发牢骚,而是去接受它,而且是愉快地接受它。”这是他对莘莘学子满怀的殷盼与期许,也是自己波折一生的写照。

尽管原本计划为期一个月的演讲行程,最终因预算之故缩减为两个星期,许老仍真情相挺千里而来,马不停蹄一场又一场接连的演讲,卢佳遇有些心疼:“他希望在他余年的时间,给台湾社会一个回馈,把他一生作的研究,用这十个题目来表现出来,让年轻人能够变成有赤子之心,能够看出来这些科学家、科学界伪装的东西。”

“我觉得我对世界、社会的看法,我希望藉由演讲,能成为种子,这些种子可能在你们心中发芽,以后可能影响社会。这样看起来好像野心很大的,但是这是我心里面的想法。”演讲最后,许靖华对台下的后辈真情期待。

搭机离开台湾前夕,许靖华仍旧满怀希望地说,期望9月的台湾行,能让毕生研究、发明诉诸实现。踽踽独行的背影,坚毅不屈,映照他探究科学真相的勇气与胆识,让人由衷敬佩,又觉心疼……◇

许靖华简介

许靖华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地中海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许靖华也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高级研究员,曾任国际沉积学会主席、国际海洋地质学委员会主席、欧洲地球物理协会(EGS,2002年EGS和EUG合并为欧洲地球科学联盟)首任会长。

一生成就无数,曾参与“深海钻探计划”扬名国际科学界,曾获有地质界诺贝尔之称的世界地学界最高荣誉Twenhofel乌拉斯坦勋章。1984年获世界地学界最高荣誉Twenhofel乌拉斯坦勋章。并曾获国际地质学界的另外两个荣誉:英国地质学会授予的最高荣誉Wollaston沃拉斯顿奖章(1984年)和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的Penrose彭罗斯奖章(2001年)。2002年获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

他所着《古海荒漠》与《大灭绝》曾高居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直至今日,是台湾地质相关学系大学生的必读之书。而他行过的科研足迹上达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高峰,下探大西洋、地中海深邃海底。

曾任世界许多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柏林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东京大学等大学的客座教授。

--转载自新纪元周刊232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曾在14个月写完14本书,九把刀提到那段母亲罹患血癌、白血症又怕并发肺结核的黑暗时期,是为了赚取母亲医药费,以及让妈妈写序的约定,才有写书的动力,现在能看到妈妈健康,还举办母子签书会,他感到很幸运。
  • 西澳奥数中心主任格雷格‧盖博博士是一个勤奋又谦卑的数学家,他带着学生缔造了西澳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历史性的佳绩,而且不居功,“我能看到的这些结果来自于其他人的影响,我只是带他们再往前走了一点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家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说:耐心、毅力、勤奋和自信的美德,是一个好的数学家的真正定义。这四种素质不仅仅是学好数学的保证,也是自我发展的终身技巧,这是格雷格‧盖博博士最珍视的,他也将此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们。他的无私、谦卑和重视学生的态度,就像点燃热焰的火花,很可能正是西澳能够如此快速进步,并超越东部大省的真正原因所在。
  • 在美国成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倪海叶是在1991年于纽约林肯中心爱丽丝塔莉厅(Lincoln Center's Alice Tully Hall)的处女秀上崭露头角。她是著名的瑙姆堡国际大提琴比赛(Naumburg International Cello Competition)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等奖获得者。她协奏曲生涯的一个巅峰是在美国十四个城市的巡回演出,并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星期日早晨》(CBS Sunday Morning)电视节目跟踪报导。4岁开始随着音乐家母亲学习小提琴迄今,热爱古典音乐的倪海叶从未放松每天的练习。音乐让她每天24小时,一周7天都保持振奋;音乐让她整年忙碌,每周演奏4场音乐会,每年有一百多场,另有欧洲巡演和个人演出。“演出很多,但我很享受!”
  • 尽管金穗奖首奖的光环加身,王承洋仿佛仍是当年那个拿漫画给同学看、爱说故事的男孩,历经许多峰回路转的历练及一连串对梦想的苦苦追寻,他说故事的渴望丝毫未减。
  • 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比利时神父雷震远回忆抗战时期的中国写下《内在的敌人》这本书。美国前任总统胡佛推荐:雷震远神父用他个人的经验和观察,写出这篇悲惨动人的故事。在这本书里揭露出共产主义在行动上及赤裸裸的恐怖的真相。我愿向那些希望切实明了弥漫在全世界上的这个魔鬼势力的全国人士们,推荐这本书。魏德迈将军推荐词:这本书写得最动人,是我看到关于写中国的书籍中最有启迪性的一本。
  • 来自比利时的天主教神父雷镇远,就在中国对日抗战的漫天烽火中,坚持留在中国,留在信徒与中国的百姓中。整整八年的岁月,他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同步,他的回忆录以当时底层百姓的眼光,忠实地纪录了那个时代真实的中国。
  • 张仰文县长的信差黑夜里到来,我晓得他在深夜时分送信给我一定是有些重大事件发生。信差的面部没有什么表情。但我却极感不安,赶快撕开书信,在朦胧的光线下阅读下去。 …安国县,一个五万人的县城在没有警察、没有任何行政当局下是多么地危险,尤其是日本军队离得这么近,还有大批生人夹杂在难民群里继续涌来。
  • 当她的双眼聚焦在天空时,对飞行的热爱陡然萌芽。张瑞芬不但是一位天生的飞行员,也天性大胆并充满冒险精神。她学习了特技飞行,并在加州海岸线社区活动中征服了大量观众……通过飞行,张瑞芬藐视了万有引力及文化和性别的偏见。
  • 6月4日,在法国罗兰加洛斯球场的红土地上,中国网坛女将李娜捧起了第一座大满贯单打冠军奖杯,成为亚洲网坛第一人。在奖杯的背后,有众所周知的霸气及一般人不知的柔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