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华表

华表是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传统建筑形式,起源于上古的尧舜时期。在古代的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不单是古代帝王宫殿外的装饰品,也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华表的始源和发展

华表作为道路标识和供路人留言之用的巨大柱状建筑物,迄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早期的华表是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的一根木柱,并“以木贯穿,柱头四出”,名为“桓”,用于识别和标志道路,这是华表的雏形。

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被称做“桓木”。据史书记载,尧时即出现以横木交于柱头的“桓木”,用于指示大路的方向。

华表在上古时又名“表木”、 “谤木”。《吕氏春秋》曰:“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原来诽、谤二字的古义相同,均指“言其过失”,或者说“直言批评”,与谏言属同一含义,并无后世“无中生有,恶意中伤”的贬义。

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因为古时的“桓”与“华”音相近,“桓木”、“表木”的称谓就慢慢演变成了“华表”。

后来,华表的“谤木”作用渐渐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和装饰性的附属部分。流传至今最富盛名的当属北京明清故宫天安门前后的两对汉白玉华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也可以见到类似的华表,但造型略有差异,瑞兽有所不同。

皇家建筑特殊标志和装饰

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底座是须弥座或莲花座,底方盘圆,象征天圆地方。

北京明清故宫“承天门”(即今“天安门”)前后的汉白玉华表,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每根汉白玉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承露盘和蹲态的瑞兽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釐米,重约20多吨。

华表柱头上是圆型承露盘,盘上蹲一瑞兽,名字叫“犼”。“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性好望,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华表笔直挺拔的柱身呈八角型,在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石柱上,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鳞角峥嵘,臂爪劲健,龙身外布满云纹,雕饰得绰约生动,跃然飞舞,给人以玉龙翱游云天之感。在雕龙巨柱顶端,横插着一块白石云翅,呈朵状,上面雕满祥云。远远看上去,华表好像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古朴的感觉。

华表的基座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犼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古朴精美的华表与中华民族,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