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广州民俗:“水神”崇拜(中)

李亮
font print 人气: 75
【字号】    
   标签: tags:

二、天后(妈祖)崇拜与广州天后宫

天后,又称妈祖、天妃、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神话传说中的天后,又叫天后圣母,是天王的母后,盘古的长女。夫为三清之一(元始天尊、玉帝、天公),继承之帝位让于第二代天帝,弟玄武大帝,有十女:观音、大势至(雅典娜)、文殊(大日)、西王母、珠娘、白娘、青娘、碧霞元君、仙女圣母及九天玄女。

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从宋朝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三十六次册封。

天后的另一传说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惜,这胎又是女婴,父母大失所望。

在女婴将要出生前的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

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林默幼年聪明颖悟,读书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意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她精研医理,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史书上,有不少“天后”护佑化险为夷的神迹,和皇帝加封的记载。“天后”美名远扬,女神的功力被说得神乎其神。于是沿海地方、江河码头,几乎随处可见天后庙。如今天后庙虽已不复存在,广州以“天后”命名的街巷有六条:一德路有天后巷,西华路有天后里,带河路有天后直、天后横,光复北路有天后庙前,芳村有天后庙前街。

广州南沙塘坑村天后庙,在南沙区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坑村里,该天后庙是目前发现的广州现存最早的天后庙,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该庙坐西北向东南,深二进,总进深16﹒80米,总面阔11.60米,建筑占地194﹒88平方米。

在庙内从未动过的青砖墙上,还立有两面重修碑,记录了两次重修时间,最早一次为嘉庆三年(1798)。古老的天后庙已被当地照旧修缮一新。

其为“人”字封火山墙,瓦脊已拆平,花岗岩石脚,青砖墙,黄色琉璃瓦当,滴水剪边。但其门额的左款写着“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仲秋吉旦重建”,后墙为古老的手工艺人做成讲究的蚝壳墙,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正中安放“天后宫”神位。

广州南沙天后宫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被誉为“天下天后第一宫”,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

南沙天后宫始建于明朝,前身是天妃庙,清朝乾隆年间复修后定名为“元君古庙”,膜拜天后娘娘。公元1940年日本侵华时曾遭破坏。公元1995年重建,于公元1996年黄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广州市南沙大角山东南麓,面对烟波浩淼的伶仃洋。整个天后宫可分为天后宫广场、宫殿建筑群两部分。1.5公顷的天后宫广场上,矗立着美丽善良的巨型天后圣像。

其建筑特点则集北京故宫风格,与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宫殿建筑群按照清式倚山营造,对称的布局中高低错落地排列着,牌坊、山门、钏鼓楼、碑亭、献殿、灵惠楼、嘉应阁、正殿、寝殿等建筑,后山上还高耸着一座宝塔--南岭塔。

三、水官崇拜与广州三元宫

“三官大帝”又名“三元大帝”,即上元、中元、下元三元也,为道教中仅次于“玉皇上帝”之神祗。
三官大帝全名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乃“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之总称,分别治理天、地、水三界。

水官即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黄帝轩辕氏第九玄孙。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用“障水法”堵截整治洪水,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立即与益“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治水居外十几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各地、人们听了都深受感动,更增强治水信心。

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禹治水十八年,终于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之灾。大禹因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夏禹王五十三岁在位十五年,禹六十八岁时,其子启继位,禹终年一百岁。黄历十月十五日为禹即“水官大帝”寿诞日。

以后,“水官”又称“洞阴大帝”,为旸谷洞元三品,居青华宫中,部四十二曹。主管江河淮海水域万灵,掌死魂鬼神之籍,录众生功过之条。号曰:“下元五气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旸谷帝君”,隶属玉清境。

“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黄历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广州三元宫位于越秀山南麓应元路,始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初名“越岗院”, 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修道行医之所,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北庙”。

明代崇祯十六年明钦天监(掌管天象历法之官)来到广州巡视时建议,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岗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三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即募化扩建北庙集,并塑三元神像于正殿供奉,鲍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时任主持杜阳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资助下,先后扩建山门灵官殿、三元殿、钟鼓楼、吕祖殿、鲍姑殿、老君殿、玉皇殿等。清顺治十三年,广东巡抚李栖凤和总镇金弘振等捐资重修三元殿。

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抗日战争期间,该宫惨遭破坏,后不久又得住持何诚瑞募化重修。“文革”中,此宫再遭破坏。公元1982年,广州道教界开始对其进行全面地修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筝曲古朴雅致。
  • 一张八仙桌,或四边摆四张长凳、或两侧放两把椅子,吃饭饮酒、喝茶待客,显得稳定平和。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