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

对话溪与石(下)

凿子是画笔

侯加福创作石雕时都是用凿子直接在石头上打底稿,他强调手工雕刻的作品给人的感受不一样。在工作室里,他拿出一大一小的凿子摆在桌上说:“这就是我的画笔,我用这支凿子去构思,凿子打到哪里我就画到哪里,我很少拿笔在石头上画。石头拿起来,我从猴子的脸开始打,除非这件作品要凿很深,我才会动机器。”

他对小件的作品下了很深的工夫,让人看起来很可爱,“就是面部只有十块钱或是五块钱硬币那么大的,我还是刻到石猴会笑,叫石猴有感情。

我要它笑的时候,我用小凿子挖它的嘴,用这个刀去修,用青石去磨,磨到它的嘴角会笑。”

他又抱了一座大型的、取名“吃喝嫖赌”系列的石雕放在桌上,说:“这一件我把它叫作《赌》,我在工作室外一面走、一面构思,酝酿了将近半个月,就是要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再赌下去就完蛋了。”这是一只黑色石头雕成的猴子,它一只手握掌在前,一只手藏在身后,还被雕成一脚长一脚短的,圆突的眼睛呈现一脸的茫然,侯加福劝人戒赌的苦心隐然若现。

带一条绳把牛牵回去

台南县后壁乡土沟社区公园的大水牛石雕,帮村民找回旧时的回忆。


夏天的风从田野吹向小水塘,穿过窗户吹进侯加福的工作室。这里摆了大大小小的石雕作品,侯加福谈起充满艰辛的创作路程,他仍然觉得创作是快乐的。

去年他雕了一头小牛,牛角只有一小段,摆动的身体就像小孩爱玩的样子。当他说起这头仔牛被买走的故事时,朴拙而坚毅的脸上充满了兴奋:“在这个工作室里我发现很多,为什么我的作品会跟人对话,那只牛摆在那里,冯医师站起来看很多次,又回来坐下,又站起来摸一摸,他说要带一条绳子把它牵回去,我就去做了一个彩球挂在牛角上,看到他抱起小牛时那么高兴,我叮咛他,将来不要忘了给这只牛娶亲,就是希望他再回来买一只母牛,其实母牛还不知道在哪里。我虽然喜欢自己的作品,但是被肯定了,不卖也不行,那才是快乐。”

母亲用心血抚育孩子

侯加福凿出母猴的心情。


有时候作品完成时,会不相信自己能雕得这么好,作品被抱回去了,也会担心以后是否还能雕得出来。“我希望作品一件比一件好,这只牛稍微笑一下,下一只牛笑的幅度会更大,那就是在进步,进步中你可能不知道。”

2002年在“屏东半岛艺术季”一个月的时间里,让他有了跟各国艺术家交流的机会。在那里他偶然看见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孩子已经非常困了,就是不睡觉,“看到这个景象,我想到要做一件母亲抱着孩子,孩子踢着脚不肯睡的作品,表现深邃的母爱。”作品在艺术季里完成时,游客都说作者观察得很细腻。侯加福把它叫作《阿乐赶紧睡》,现在也已经被人收藏了。

侯加福对自己要求很高,一只牛雕粗胚放在那里已经一个月了,他还是在看它,“我不会有赶工的心理,简单的一个面部表情,生命都写在里面。”最近有人收藏了他的作品《心血》,那是一块像桃子形状的岩石,他照着桃形剥了一层皮下来,打造出一只初生的幼猴在吸母猴的奶,“幼猴吸得很用劲,两颗眼睛都凸出来了,母猴看着孩子,嘴角有了一丝满足的微笑,母子对望着,就是把生命雕在眼睛和表情上,母亲一辈子就是用心血在抚育孩子。

驻校创作与孩子们一起敲石头

侯加福在大同国小驻校创作的作品,一只猴子拉着一只猴子代表传承。


从2003年至2007年间,侯加福接受了嘉义市大同国小、兴安国小及嘉北国小邀请驻校创作。他不愿孩子重复他孤寂的童年,盼望与孩子们一起敲石头的愿望终于实现。

2003年的夏天,他在赤兰溪找到了一块二吨重的沙积石。大同国小全体师生,参与了创作的过程,侯加福把跟学童互动中得到的灵感,融入作品中,有个学童说石头像大沙发,侯加福就将石头雕成一座大沙发,可以躺、可以坐、可以攀爬。孩子更爱亲近他了。

三个月后完成的作品是一只母猴抱着七只小猴子,表情、体态各不相同,代表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竖起大姆指的石猴,有舒服的仰躺着,也有石猴作着请坐的动作,代表知书达礼。

而在兴安国小驻校创作结束时,一位女学生偷偷的向他要一件小作品,他告诉那位女学生说,他的作品送人须要建立友情,才能构思创作。他觉得小小心灵有这样的胆识,让他满心欢喜,能够得到孩子的回应,感觉心血没有白费。

猴子抱着大大的稻谷,感谢土地的恩泽。


他有一个作品,小石猴整个身体怀抱着一粒大大的稻谷,谷壳显露深深的刀痕,看得出来,侯加福深爱着这块孕育万物的土地。田野里,红砖砌成的工作室特别醒目,一阵风吹进来,翻动打稿的笔记簿,桌上仍然摆着那两支凿子,他望着窗外的水塘说:“我创作的过程是快乐的,因为我有方向。”

本文转自第192期【新纪元周刊】“人物特写”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88/11065.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