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2年05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唐文综合报导)由于50年代末发起的“大跃进”运动造成空前的大饥荒,
四清运动中 “四类分子” 陪斗“四不清”干部。(网络图片)
【历史今日】毛泽东发动四清运动预演文革
重提阶级斗争 毛泽东发动“四清运动”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并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2月11-2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在这次会上,毛泽东推荐和介绍了湖南省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河北省保定地区开展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简称“四清”)的经验,并称“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会议决定在城市开展“五反”(即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在农村进行“四清运动”。农村的“四清运动”与城市里的“五反运动”合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前十条》),并于20日下发。《前十条》实践一段时间后,同年9月,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邓小平、谭震林、田家英执笔起草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问题》文件(简称《后十条》)。10月31日,刘少奇主持工作,专门讨论研究对《后十条》的修改。11月14日,刘少奇主持会议,正式通过了修改后的《后十条》。这两个中共中央文件,是整个“四清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1964年8月5号,中共成立“四清”指挥部,刘少奇亲自挂帅,成为“四清运动”的第一线指挥。在“四清运动”前期,毛泽东和刘少奇几乎完全一致,彼此呼应烘托相当默契。1964年6月开始,刘少奇到全国许多地区视察“四清”运动开展情况后认定,国内阶级斗争形势比预想的更为严重,强调说,“四清运动”中,许多领导干部右倾,要反右倾。
《观察》杂志主编陈奎德说:“刘少奇搞‘四清’,实际上比毛还要左一些。刘少奇和王光美那个所谓的‘桃园经验’,他们把基层干部分类呀,实际上是人人自危,人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桃园经验”开
刘少奇“文革”中被批斗。(网络图片)
“四清运动”运动预演“文革”
1965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中,把“四清运动”定义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这时“四清运动”已经从经济清查转变为意识形态运动,这一转变持续不久就被“文化大革命运动”所替代。
“四清运动”主要覆盖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县的农村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运动中,共逼死干部群众七万七千五百六十人,在城乡共整了五百三十二万七千三百五十人。这些“四清”成绩,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查中被证明绝大多数是冤、错、假案。
大多数学者认为,“四清运动”为“文革”的发生作了思想上的动员、理论上的准备;“四清运动”最严重的是使毛泽东产生了对刘少奇的不信任,从而埋下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种子”;“四清运动”为“文革”树立了主要的斗争目标和手段; “四清运动”非但没有缓解“大跃进”运动以来累积的各种社会矛盾,反而使之复杂化和深刻化,并在实践上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
文革后不久,时任中共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打倒,被宣布为“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是一个埋藏在党内的叛徒、内奸、工贼,是罪恶累累的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走狗。”并于1969年被迫害致死。
有学者表示,事实表明,在毛泽东的发动的四清运动和文革初期,刘少奇一直是支持者和践行者,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矛盾并非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对立,其实质是刘少奇对毛泽东独裁地位的挑战与威胁和毛对这种挑战与威胁的回击。说到底,毛之所以要发动文化大革命打倒刘少奇,是由于他认定刘少奇与自己有二心,会像赫鲁晓夫那样在他死后否定他,故此方才要大动干戈地置刘少奇于死地。
(责任编辑: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