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广电总局发布新禁令的背后

人气 6
标签:

【大纪元2014年12月09日讯】说起“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中共对此可谓是讳莫如深。在毫无思想、言论自由可言的中国,官方对语言的管控丝毫不逊于对思想的钳制。就在今年,中共广电总局在发布了《关于规范广播电视节目用语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通知》之后,又于数日前再次发布了一则《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

读来拗口的禁令标题不过是在强调和诠释那个打着官腔的关键词——“规范”。对于中共官方来说,类似谐音、双关等一系列具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修辞方式,以及经由这些方式创造的广告新词、网络新语,只要不是出自官方语录,就会立即被打上“不规范”的标签,来进行打击、限制和封杀。它们越是一语中地、越是被老百姓认可、推崇,就越会遭到官方的扼杀。

事实上,那些以“规范”为名的禁令常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产自民间、流行于网络的用语和词汇有何忌讳,要如此三令五申的严格限制?对于这样的疑惑,官方的解释是“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甚至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宣称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因为肆意乱改乱用、造成文化断代和语言混乱”。

一些研究语言的专家也随声附和,他们认为“网络成语”“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打破语法常规”;“如果不了解其出处,则很难理解这些自创词汇的意思”。而“网络流行语”“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其娱乐功能强于实用功能,并不具备推广价值”。此外,从事语文教学的中小学老师也生出抱怨,称“这边刚教了正确的字词,那边就被网络、广告中的不规范用语毁掉了,导致现在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也频繁使用网语,让家长和老师们看不懂”。

官方的“道理”,专家的评论、分析,一线教师的现身说法,似乎都在异口同声的为那条对含有谐音、双关的成语、流行语进行限制的禁令提供着依据和理由。然而,无论他们的批判多么言辞凿凿,都无法抹杀人们用来自娱自乐、更或者是意在嘲讽、调侃某一现象的新词、新语所表现出的积极效应,更无法掩盖这些词汇背后所蕴藏的真实内涵以及折射出的深意。

需要指出的是,谐音、双关等修辞方式其实由来已久,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上的独特体现。不但在经典儒雅的古代诗词中随处可见,更是因其能产生幽默、诙谐的意味而被视为“文字游戏”,广泛运用于民间百姓的言谈与交流中。比如说,人们在祝愿男女新婚时,会送上红枣、桂圆、花生等吃食,然后向新人道一声“早生贵子”。类似“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等歇后语也是比比皆是。运用这类修辞不仅没有造成任何误导,反而彰显出古人的智慧与情趣。因此,若以“打破语法常规”的欲加之罪来对其严厉抨击,就不得不说是另有企图、别有用意了。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中共官方对此深恶痛疾,大肆禁用的企图和用意到底是什么呢?或许从人们在网络上偏爱使用谐音、双关的原因中就能找到答案。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的颠覆向来是表达政治异见的一种方式。中国的谐音文字妙不可言,既能玩出讽刺意味,又能同时让自己置身事外”。可见,中共治下的老百姓如此热衷于在网络用语中使用修辞,与其被认为是在重温传统文化,倒不如说是中国人在网络肃杀、言论禁锢的恶劣环境中,仍保留着想要表达真实心声的强烈夙愿。只是,这样的夙愿夹杂着太多无奈。若非传统的修辞方式深藏智慧,中国人恐怕很难逃过官方严密的网络审查。

如今,连这些尚能替代敏感字词、隐晦表达的谐音、双关语都要遭到限制,中国人表达自己的心声可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从中共官方毫无底线的不断强占民众的自由地以及剥夺其公开发声的权利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觉到,不得民心的政府对民众的真实见地有着多么强烈的恐惧。对于自知理亏却不思悔改的政府来说,只有运用强权、禁令来堵塞民众的言路,才能缓解他们内心的这种焦灼与不安。

异字谐音、一语双关,原本能够开发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文字游戏,原本能够给中国人的交流带来诙谐与妙趣的修辞方式,却在今时今日成为人们绕过网络审查的无奈之选。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由于丧失人权与自由才会遭遇的莫大悲哀。然而更令人嗟叹的是,在独裁体制中,这种悲哀其实是永无止尽、毫无余地的。即便绕着弯子说话是最后的无奈之选,这种方式也终将因官方的一道禁令而从此被封杀。换言之,中国人的悲哀虽来自一道禁令,却始于中共的独裁。

责任编辑:尚一

相关新闻
《炎黄春秋》再遭刘云山威胁 不排除停刊
陆广电局封杀一批学者 禁余英时九把刀书
传言图书遭陆下架 九把刀:暂不回应
陈思敏:余英时曾给香港最棒的一句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