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丽‧流华-中国流行歌曲奠基到高峰

作者:曲典飞

1928年的上海外滩,图右下角建筑为欧战纪念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54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国流行音乐的滥觞:编织时代的歌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时代曲,每个时代的人们唱着他们时代的歌。那时代、这时代,一首又一首,一阙又一阙,一曲又一曲,人间所吟、所歌,唱出时代风貌的人心与情感;一代又一代留音于词的民歌,以时空的经纬织出风格独孕的时代纹样与质地。

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黎锦晖在1927年发表的〈毛毛雨〉,起源于中国传统民间曲艺,而非移植自西方。另一首黎锦晖在1930年代前创作的颇有盛名的〈桃花江〉也是取用了中国民间曲艺的元素创了早期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黎锦晖致力于推展国语运动,他从小就爱好民间曲艺,也努力研究收集,他运用了中国民间歌谣、民族曲艺的元素创作歌曲以推展国语运动、并且在国内外巡回展演,无心插柳成荫,也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开路先锋。

在黎锦晖发表〈毛毛雨〉之后,中国流行歌曲的号角从上海发声。上海是从黄浦岸边发展起来的国际都市,1930、1940年代,大都会夜上海人称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大都会的小巷中,小老百姓追求新奇时髦,亦步亦趋。随着上海的发展,大量生产、国际贸易改变了传统自给自足的农工社会;国际都市与外国的频繁往来与文化的激烈碰撞下,也带来了迥异于传统中国之文化杂呈现象。在时代剧变之下,加上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学的影响力,书写的语言表现和往昔的文言文学也大异其趣。

西风东渐,当时电影是时髦的代名词,而随着电影而创作的主题曲和插曲,赋予电影鲜活映像、深刻电影故事,也带给人温暖、愉悦的慰藉,普遍传入大街小巷,好像有宋一代柳永词的风靡,弄堂弯处,皆能歌电影曲词,有的甚至还让今人琅琅上口,却不知道那歌曲是从那时代流转至今。

歌曲为新兴电影代言

前端的国际都市、战时的特殊“孤岛”(注1)上海成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大歌坊和发声地。当时中国处在内忧外患、国难日深的三十年代,上海由于独特的历史背景,成了孤立一隅的战时“孤岛”,不幸的租界命运也使得上海在战时得到四年(1937年11月-1941年12年)“庇护”。孙蕤提到抗战爆发时流行音乐的样貌,说道:

1937年抗战开始后,许多人为躲避日寇纷纷逃到上海,因为这里有欧美各国的租界,日本人上不敢任意而为。这些人需要文化生活,于是后来在被日本人包围的孤岛上海,流行音乐和电影都出现了畸形的繁荣。加上从前一阶段出现的歌星、作曲家在艺术上均已成熟,所以在此时就形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中国,忧患;上海,繁华。中国人也藉由“孤岛”的特殊条件,透过文学、歌曲、电影、歌舞剧、话剧等等展开各种抗日活动。那时代时髦的电影事业也在上海火热兴起,歌曲也为电影代言。伴随着当时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谱写出二十世纪1930、1940年代的上海流行歌曲,成了时代新曲,民间音乐深入平民的生活,在遍地灾难的时代有如春雨润物,深得人心,这也展开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新章。

电影时代开幕,搭配电影剧情需要的电影歌曲也应运而生。1930年3月联华影业公司拍摄默片电影《野草闲花》,当时人物的对话是以银幕边上的字幕来表白,电影公司尝试给影片配上音乐和插曲,成为“无声对白配音歌唱片”,且作了插曲〈寻兄词〉,此歌一出,电影歌曲走到有声电影的最前线。

1930年代初期,很快地上海搭上新兴的电影工业列车,具备有声电影的制作能力。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明星影业出品,张石川导演,胡蝶、王献斋主演)在1931年3月推出,电影结合歌曲就成了共生的关系,相得益彰,声影披靡。电影运用了流行歌曲的吸引力,增强感染力,提高上座率,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商业手法。

1930年代,新兴的电影媒体挟带声色俱全的优势以及电影明星的魅力,很快地风行于城市中。1933年当年《明星日报》主办了评选中国第一届电影皇后的活动,胡蝶当选了,营造了茶余饭后话题,电影成为大众娱乐的宠儿,时髦的风尚。当年电影推出的速度非常快,人间爱情故事是常见的主题,抗战背景常常寄寓爱国心,一部电影中主题曲加上插曲有好几首,甚至十几首歌,电影音乐也成为都市常民耳熟能详的流行乐音,时代的苦难、人心的忧惧也在歌舞的愉悦中找到抒发。当时电影中之主题歌或插曲,每每成为上海流行歌曲的强棒,从而,歌词成为街头巷尾小市民朗朗上口的词章。到了1940年代,中国流行歌曲大多配合电影影片推出,成就了第一个高峰。

注1:上海“孤岛”时期,指的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因上海市中心为公共租界中区、西区(时因公共租界北区、东区工部局已无力管辖,但不算做沦陷区)和法租界,日军尚未能进入,因而形成四周都为沦陷区所包围,故形似“孤岛”。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前。在此期间,由于公共租界中区、西区以及法租界进入大量资本和人口,所以形成了一段被史学家称为“畸形繁荣”的时期。

@*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国内地的流行音乐排行榜大大小小有数千个之多,当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地方电台闭门造车的产物,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音乐奖当在20个上下,以下是其中的代表:
  • 风靡中国大陆的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最近在马祖“狂烧”,不仅年轻人的手机答铃、MSN、网路游戏ID以“老鼠爱大米”做为主题,甚至当地卡拉OK都能点唱到这首歌。
  • 聆听周云蓬,不必要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只要让我们易感的心,跟着寂寞的他一起去流浪。这位自九岁就失明的盲人歌手,1995年于北京圆明园开始卖唱生涯,像古代的荷马、高渐离等盲艺术家一样游走他乡。他的歌声如此悲怆:“这时我们离家去流浪,长发宛若战旗在飘扬,俯瞰逝去的悲欢和沧桑,扛着自己的墓碑走遍四方。”(《山鬼》)
  • 透过老婆婆的讲古,郑欣对从前的上海有更深的了解,以前通过功能看到的片段过去、想不通的物事因果,原来是如此一回事,历史的来龙去脉在他心中逐渐清晰……
  • (大纪元记者苏臻编译) 美国《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6月17日刊登莫克斯利(Mitch Moxley) 的文章〈租一名白人〉,这位白人以忏悔的心情描述他在中国作假、假扮成企业家的故事。以下是文章摘译。
  • 在西方音乐界,很少有人不知道吴蛮的。她是第一位走进美国白宫、欧洲王室和西方古典音乐殿堂的中国器乐演奏家,被西方媒体公认为“将琵琶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最重要的艺术家”。在移居海外的20年里,吴蛮的琵琶让东西方文化牵手,让古今音乐对话,她是马友友“丝绸之路”上一根灿烂的丝带,也是与世界著名艺术家经纪公司ICM签约的唯一非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家。
  • 《华夏文明五千年》这个栏目,从独特的视角介绍、展现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同时试图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延续我们的传统,希望通过个栏目有助于架起一座跨时空的桥梁,在传统和现代人的心灵之间促进沟通。
  • 上海老电影渔家女的插曲是陈歌辛作曲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好歌,竟然在一九四九年就被打成黄色歌曲,而另一首由中共党员作词的渔光曲又被推崇。结果两曲的创作人员都惨死在毛时代。
  • (大纪元记者梁博加州硅谷报导)一件白色无袖旗袍,一头经典复古的手推波纹发,舞台灯光下的歌手梅楣仿佛站在巨大而古老的黑胶唱片上,随着一曲曲华语老歌的旋律流转,从美国科技重镇硅谷回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上海。
  • 是不是因为更接近天空,所以西藏民族有着特别虔敬的心灵呢?风中飞舞的祈祷经幡和藏民们纯朴的笑脸,是让许多朋友感动的人文风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