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罗慧夫奉献台湾40年 救人也救心

罗慧夫颅颜基金会创办人罗慧夫(图)获第九届总统文化奖,他在台40年,开唇颚裂治疗先河,用巧手缝补病人的脸和心,为后进树立典范。(罗慧夫提供/中央社)

人气: 444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7年11月12日讯】罗慧夫颅颜基金会创办人罗慧夫获第九届总统文化奖,他奉献台湾40年,不只开唇颚裂治疗先河,也创台湾医疗史上许多“第一”,用巧手缝补病人的脸和心,为后进树立典范。

高龄90岁的罗慧夫(Dr. Samuel Noordhoff)在公元1959年以宣教士身份来台,来台隔天就学“台语”,一开口就让病人惊喜“这个阿兜仔会讲台湾话”。他先后担任马偕纪念医院、长庚纪念医院院长,帮台湾医疗“打地基”。

人在美国的罗慧夫接受中央社记者电子邮件访问,他说,他来台湾前常和太太一起向上帝祈祷,不确定是不是要来台湾,“我们发现没有理由说不,我们就来了”。

放弃在美国开业的选项,罗慧夫全家搭上航行20多天的慢船来台。迎接他的是当时“百废待举”的马偕医院,不仅濒临破产,医护拿不到薪水,医院设备破旧。

但罗慧夫凭借着坚定的信仰,遇到挫折、困难就祈祷,相信上帝的指示和爱,加上找到合适人才,不仅重新壮大马偕,奠下医学中心基础,也开创许多台湾医疗史上的“第一”。

罗慧夫不舍台湾很多孩子因小儿麻痹,必须拖着双脚在地上爬,当时国外已有小儿麻痹沙克疫苗,他历经艰辛率先从美国引进;此外,也创设小儿麻痹重建中心,并在1966年成立台湾第一个唇颚裂治疗中心。

有感重症医疗需求,罗慧夫设立台湾第一个加护病房;因台湾当时很多房子是木造,一失火总是伤亡惨重,1971年成立全台第一个烫伤中心,给予伤患最大的支持。

在长庚时期,罗慧夫成立颅颜中心、送很多医师出国研习,厚植台湾医疗实力;尽管积蓄不多,仍捐出新台币300万元成立罗慧夫颅颜基金会,给唇颚裂家庭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慰藉:常率团到医疗资源落后国家义诊,帮台湾赢得医疗外交美名。

罗慧夫的子弟兵、现任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陈国鼎受访时表示,罗慧夫最令后辈景仰的特质之一是视病犹亲。有些病人家境贫穷,不敢来看病,罗慧夫会请人打电话给家长:“尽管带来看,钱的事情不用担心。”遇到需要手术的双胞胎,也只收1个病人的费用,且常自掏腰包帮忙付医药费。

病人是罗慧夫最重要的事,陈国鼎回忆,有一次,他早上为了赶一台美容手术,让门诊的病人等;罗慧夫气急败坏地到手术房骂:“你知道有多少病人是坐了4、5小时的车来吗?你这样让病人等,你有为病人想过吗?”

陈国鼎表示,有一次手术,他主刀缝合,罗慧夫不满意他的手法,并说“差太多了,拆掉重缝”;他问“差很多是差多少?”结果只差0.5毫米。

罗慧夫“练兵”甚严,他坚信,如果每个步骤都能多做1分,10个步骤就是10分。对医师来说可能“没差”的0.5毫米,关乎着病人的一生。

罗慧夫把公义、仁爱之心拓展到医院外的民众,他在1969年创立东南亚第一处自杀防治中心,后来发展成生命线,提供迷失者一个咨询的管道;在1970年前后,发动山地巡回医疗服务,范围遍及宜兰、桃园、乌来、花莲和屏东。

“爱,补人间残缺─罗慧夫台湾行医40年”书中也提到,罗慧夫在临床见到太多因车祸脸部重伤、需要重建的患者,认为机车没有强制戴安全帽实在太危险,建议政府应强制执行。

法官林蕙芳因唇颚裂,5个月大时遇到罗慧夫。她接受中央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认识罗慧夫,改变她的一生,不只是缝补她脸上的缺口,也修补她的人生,鼓励她多体会生活,“他的爱很深很广,就像海洋”。罗慧夫无私的爱也激励她,要把爱继续传下去。

罗慧夫坚信“爱能弥补”,唇颚裂并不是“缺陷”,只要经过精细缝补,孩子也可以完美,这在林蕙芳身上得验证。

林蕙芳说,有些家长产检时发现孩子疑有唇颚裂,可能就不想生了;她努力学习、当上法官的初心,希望让大家知道“唇颚裂的孩子不会比较差”,唇颚裂的孩子不该被放弃。

“爱,补人间残缺─罗慧夫台湾行医40年”书中还有一段纪录,曾有人赞叹:“罗慧夫真是了不起,放弃在美国开业、赚大钱的机会,到台湾来牺牲!”但罗慧夫说:“我们爱台湾,爱台湾人。更重要的是,这是上帝的旨意,和上帝的爱比起来,钱算的了什么?我们要累积的财富在天上。”

1999年,罗慧夫告别长庚医院退休回美;陈国鼎说,罗慧夫在“最后一刀”的手术前,低着头、紧握着护理师的手祷告,感谢上帝赐给他机会,能在台湾行医40年,在场的医护无一不受感动。

罗慧夫一生历经很多挑战,身体也出过几次状况。他曾遭遇腿肌肉萎缩,被宣告仅剩几年可活,也罹患摄护腺癌,晚年更受巴金森氏症所苦,行动较不便、手也颤抖得厉害,回复中央社记者的信件仰赖女儿代笔。

身为一个来自美国小乡镇的医师,罗慧夫说,上帝给予他从未梦想过的经验,“台湾人给了我美好回忆和温暖的心。我的家人也喜欢在台湾的日子及台湾人,我从来没有后悔来台湾这么长的岁月”。

谈到“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罗慧夫说,“我会做同样的事情,并且试着做得更好”。

怀抱着培育后进的热情,罗慧夫的回信中特别写道:“如果要给年轻的医生建议,我会告诉他们,择你所爱,并尽力做到最好。不要忘记,你正在做的事能造福病患。”(转自中央社)

高龄90岁的美籍医师罗慧夫(右)和夫人白如雪(左)在公元1959年举家来台,并在1966年成立台湾第一个唇颚裂治疗中心,奉献台湾医疗40年。(罗慧夫提供/中央社)
高龄90岁的美籍医师罗慧夫(右)和夫人白如雪(左)在公元1959年举家来台,并在1966年成立台湾第一个唇颚裂治疗中心,奉献台湾医疗40年。(罗慧夫提供/中央社)
美籍医师罗慧夫(左)获第九届总统文化奖的人道奉献奖。图为罗慧夫和曾为患者的法官林蕙芳(右)合影。(林蕙芳提供/中央社)
美籍医师罗慧夫(左)获第九届总统文化奖的人道奉献奖。图为罗慧夫和曾为患者的法官林蕙芳(右)合影。(林蕙芳提供/中央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