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代

五百年的孤寂──捷克圣芭芭拉大教堂

观察圣芭芭拉大教堂天花板的肋拱,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分辨两位设计者风格的差异─照片左端由雷伊塞克所设计比较着重精致风格,另一边则由雷伊特建构出雄浑的架构。(《捷克经典》/柿子文化提供)

(接前文 挖掘宝物的山──波希米亚金融重镇库特纳霍拉

今日的库特纳霍拉虽然因为银矿的枯竭而不复当年的繁华,但是自从捷克于1990年大力摆脱共产社会的阴影迈向自由民主之后,观光事业又开始为此地带来繁荣。今天观光客们来到此地旅游一定会参观圣芭芭拉大教堂,这座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教堂是由著名的建筑师杨.帕列驲于1388年设计监工,他的父亲就是布拉格最著名的圣维特大教堂与卡尔大桥的建筑师彼得.帕列驲。但是圣芭芭拉大教堂的施工过程却因为战乱等因素而被迫多次中断,一直拖延到1482年才由雷伊塞克和雷伊特予以复工;未料从1588年到1884年工事再度陷入停摆,整座大教堂一直到1905年才全部竣工。

库特纳霍拉的圣芭芭拉大教堂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捷克经典》/柿子文化提供)

雷伊塞克的其他著名建筑作品还有布拉格火药塔,他为圣芭芭拉大教堂设计了主祭坛上方的穹顶,其他的三分之二则由继任者雷伊特所负责。当我们进入教堂仰头观赏,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两者风格的差异─雷伊塞克走的是精致路线,雷伊特则偏好雄浑的架构。雷伊特还有一件著名的作品,就是布拉格城堡区内旧皇宫的伏拉第斯拉夫大厅,凡是到过这座大厅的游客一定对这座长60公尺、宽16公尺、高12公尺的大厅印象十分深刻,因为雷伊特混合运用了晚期哥德式和早期文艺复兴式风格来架构妆点这座全欧洲最大单一构造厅体的穹顶。

观察圣芭芭拉大教堂天花板的肋拱,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分辨两位设计者风格的差异─照片左端由雷伊塞克所设计比较着重精致风格,另一边则由雷伊特建构出雄浑的架构。(《捷克经典》/柿子文化提供)
布拉格的火药塔。(《捷克经典》/柿子文化提供)

芭芭拉大教堂西侧大门入口附近的墙壁上还有十五世纪的壁画原迹,和一般教堂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主角是当年负责铸造钱币的工匠,而不是常见的《圣经》人物。大教堂内还有十八世纪所雕刻的银矿工塑像,细心的访客会问:为何身着灰白色工作服的银矿工腰际以下还披挂着一条棕黑色的布?其实那是皮革,因为当时的采矿技术全靠人和动物的劳动力,矿坑十分窄小,有些直立坑也仅能容一人通过,所以这些辛苦的矿工们几乎都是以“溜滑梯”的方式深入地下的矿场,采到银矿之后才又费力地爬回地面,矿工们披挂皮革是为了避免裤子在滑下矿坑的过程当中磨损。@#(未完,待续)

圣芭芭拉大教堂西侧大门入口附近的墙面上绘有十四世纪铸币工匠的原迹,是教堂壁画中十分罕见的特例。(《捷克经典》/柿子文化提供)

──节录自《捷克经典》连战皆捷的铁金国王──欧塔卡二世/柿子文化

(点阅【捷克经典】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