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相传源自于瑟,是秦地的乐器。
秦国有一个名叫婉无义的人,将一张瑟传给两个女儿,两个女儿为了争抢这张瑟而把它扯破了,从此成为两张乐器,所以称之为“筝”(争)。
另有一说,筝其实是秦国大将蒙恬制成的,他将原来瑟的二十五弦破开,改良成较为轻巧的十二弦,于是成了今天的筝。
筝的声音清亮高急,如同秦人刚直的性格;也有人以为,因其音“铮铮然”故名之为“筝”。
相传,三国时代的东吴大将周瑜,年少英俊,他不仅擅长兵法,且精通音律,人称他为“周郎”。每当别人奏曲有误,他都会立刻察觉,回头一看,时人曰:“曲有误,周郎顾。”
唐朝诗人李端,便以此典故写了首诗〈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弹奏那金粟弦轴的古筝,
她端坐在玉制的筝枕前,
用纤细洁白的手拨弄着;
只为换取周郎回头一看,
她时常都故意拨错了弦。
描写一名女子为引起所爱之人的注意,故意将弦拨错。那不谐调的旋律,惊动了正沉醉于乐声中的“周郎”;只见他下意识地朝弹奏者一看,女子非但不羞赧,反因此计奏效而更加时时“误拂弦”了。弹筝女婉曲的心思与可爱的模样跃然纸上。@
选自《独钓寒江雪──经典名作中的秘密》/文津出版
大纪元读者购书优惠 https://goo.gl/27qA1k
责任编辑: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