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诗经》赏析:〈无衣〉(一)

诗经赏析(小玉/大纪元制图)

一、《诗经‧国风‧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诗经》中有两篇〈无衣〉的诗篇,分别在“唐风”与“秦风”中,今天我们将这两首诗分开来赏析。周朝时期的唐国在今山西省冀城县一带,〈唐风无衣〉是指用当时唐国地区流传的曲调形式配乐写的诗,此诗所叙述的故事不一定发生在唐国;唐国是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地。

要读懂这首诗,我们先来了解“衣”这个字在先秦时期都有什么含义。《说文》:“上曰衣,下曰裳。”古代讲的“衣”是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我们现在的裤子。《礼记玉藻》规定周朝时期官员上朝时所穿的官服,颜色搭配:“衣正色,裳闲色。”正色指青、赤、黄、白、黑这五个色系的上衣;闲色是指五正色之外其它颜色的下裳,如绿色、蓝色等等。所以,本诗中的“衣”,其实是“衣裳”的意思。(有关中国古代服装搭配方面的介绍,请参看笔者的《诗经》赏析文章〈绿衣〉。)

那么“衣裳”一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易经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垂”指“垂范(传下范例)”;“衣裳”是指“完整的道德礼仪(礼乐制度)”让人们去遵守。所以《易经》的这段话大意是:上古的圣王黄帝、尧、舜依照宇宙的法,给中国人开创了道德礼仪,让人们去遵守施行,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我们都认同这样一个理,“人”必须穿衣服,还必须遵守传统的道德礼仪,那才能称之为人。而不讲道德,坏事做绝的“人”,被古人称之为“衣冠禽兽”。

西周的“成康之治”时期是礼乐完备的时代,那时候大多数的诸侯国君及官员都能按照《周礼》的要求去治理邦国。能遵照《周礼》的要求去施行治国方略,这样的诸侯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1]。春秋时期,礼乐已经开始崩坏,所以当时的孔子一直提倡要“克己复礼(大意:克制自己的欲望按周礼的要求去做)”[2],就是想让那时候的各个诸侯国重新回归“礼仪之邦”,这有什么好处呢?〈唐风无衣〉给出了答案。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大意:能说我没有衣服吗?我虽然有七套衣裳(借指很有钱)。可是不如您的衣裳,您穿的是礼仪之邦制式的衣裳,生活在礼仪之邦的老百姓安定且吉祥。

第一章释义:“七”又借指“七政”,《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也就是对应了《易经系辞下》说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按照道德礼义的要求去治理邦国,这样的诸侯国就称之为“礼仪之邦”。读过《周礼》、《礼记》、《仪礼》的读者应该知道,这三部著作不止是讲到了治国的方略,还有如何祭祀天地神明,各阶层官员在不同场合穿衣的说明、衣裳的材质及颜色,言行举止规范;城市建设;春耕秋收;等等,都有很详细的规定。

〈唐风无衣〉这首诗是两位来自不同诸侯国的官员之间的对白。来自诸侯国C的官员对诸侯国A的官员说:我虽然在诸侯国C当官,但我生活并不快乐;因为我们这个C国,从上到下都不讲道德礼仪,当官的都勾心斗角,普通百姓也好勇斗狠。我虽然很有钱,但我的钱也有些来历不明,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失去了官位而进监狱。您生活在A国好啊!您们这是礼仪之邦,老百姓普遍都富足、安定且吉祥。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大意:能说我没有衣服吗?我有六套名贵的衣裳(借指很有钱)。可是不如您的衣裳,您穿的是礼仪之邦制式的衣裳,生活在礼仪之邦的老百姓都平安且温暖。(“燠”音郁,温暖。)

第二章释义:“六”又借指“六艺”,指“礼仪之邦”的学生(将来的官员)必须学习及掌握的六种技能;《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因为“六艺”的学习及运用,在不同的场合对应的服装也有所不同;所以第二章的“不如子之衣”也可以理解为“不如您多才多艺”。言外之意是作为一名官员要学好“六艺”,不能不学无术。

“六兮”还有自嘲的意思,我六套名贵的衣裳跟您精通六艺能比吗?

小结: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大意: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讲道德,那样会有很多有才能的人甘心辅佐您(如众星环绕北极星)。孔子的这段话,用一个天文现象补充说明了这首诗第一章的内涵。

〈唐风无衣〉也是对一个国家官员的考问(此时“岂曰无衣?”可以理解为“岂不是没穿衣服?”):

1. 执政者(或官员)如果不讲道德,跟没穿衣服有区别吗?(岂曰无衣?)

2. 执政者(或官员)如果不学无术,跟没穿衣服有区别吗?(岂曰无衣?)

(未完待续)

[附注1]邦的本义指诸侯国。《说文》:“邦,国也”。清.段玉裁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从汉朝开始,分封建邦制消失,“邦”这个字就开始指整个国家了。

[附注2]出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