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赏析:〈日月〉

作者:明珠

诗经赏析(小玉/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3804
【字号】    
   标签: tags: , ,

 

《诗经.国风.邶风.日月》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注释:

1.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月”是一个词组,用“居”和“诸”的语气助词隔开,这是邶风这一卷诗篇中的特点。“下土”即“大地”。这两句的大意是:太阳和月亮,光辉照耀大地。

用日月光辉照耀大地来形容人,那个人要么是古代的圣王,要么是在世的圣人。因为《尚书.周书.泰誓》中记载了周武王赞文王曰:“呜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文考”是周武王在伐纣之前对已故父亲周文王的尊称。“西土”是指原来周这个诸侯国在整个华夏的西部地区(陕西省)。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啊!只有我文考文王如日月照临一样,光辉遍及四方,声名昭显于西部地区。

2.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逝,行走(于世间);《说文》:“逝,往也。”《尔雅》:“逝,行也。”古,音义通“故”;《说文》:“古,故也。”本诗指“固定的”。处,《说文》:“处,止也。” 本诗指停留或居住的地方。这两句的大意:就好像那位圣人,他传播德音于世间却没有固定的居处。言外之意:那位圣人,他如太阳和月亮那般把光明带给人间,却风尘仆仆、四海为家、居无定处。

这两句是承接“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因为太阳和月亮,它们东升西沉,即使在照耀大地时,它们在不同的时辰,会在不同的方位,不固定在一个地方。也就是用日月运行的特征来赞美圣人的辛劳。

3.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胡,何、何时。定,安定(下来);《说文》:“定,安也。”宁,岂、难道。顾,看顾、见面;《说文》:“顾,环视也。”这两句的大意是:什么时候他(指那位圣人)才能安定下来?难道不能让我再见他一次吗?

4.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冒,覆盖、遍及;《毛传》:“冒,覆也。”《郑笺》:“覆犹照临也。”这两句的大意是:太阳和月亮,光辉覆盖了大地(或者说光辉遍及天下)。

5.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相好,本义是指相互交往的好友,本诗指“示好”或“问好”。在古代文人正式的文章中,“相好”一词只能用于形容同性之间的相交友好,而不能形容异性[1]。

这两句的大意是:(太阳和月亮,光辉覆盖了大地。)就如同那位圣人啊,他孜孜不倦地行走于世间(传播德音),我连向他示好或问好的机会都没有。

6.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报,报答、报恩。《康熙字典》:“酬也,答也。【诗.郑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两句的大意是:什么时候他才能安定下来,难道不能给我报答的机会吗?言外之意:太阳和月亮把光明带给人间,世人却无法跟它们交往,也无法回报太阳和月亮的光明普照。以此来赞美那位圣人,做好事却不计较报酬或别人的报答。

7.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德音,指善言、教化礼义的语言、音乐等。《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礼记.文王世子》:“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

无良,指无良之人、坏人或道德败坏的行为。《左传.桓公二十年》:“毋从诡随,以谨无良。”《诗经.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这两句的大意是:(太阳和月亮,都是从东方升起。)就像那位圣人啊(也来自东方),孜孜不倦地传播德音却受到无良之人的毁谤。

8.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俾,使、把。这两句的大意是:(圣人)何时才能安定下来?让我怎么可以忘怀?(言外之意是,太阳与月亮,每天都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它们总是带给人光明,却从来没有安定的时候。而那位圣人也是如此,他四海为家传播德音,没有安定的时候,因此我对他总是不能忘怀。之所以不能忘怀,又是因为我从圣人那里听到了德音,得到了教导,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所以圣人虽然已经不在东方了,我仍然关注他的消息。)

9.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畜,音绪;养育、培养、教导。《孟子.梁惠王章句》:“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周易.大畜》:“以畜其德。”卒,音足;终止,停止。《礼记.玉藻》:“卒食,玄端而居。”

这四句的大意:太阳和月亮,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它们给世间带来光明,从来没有停止。)就如同我的父母亲那样,养育及教导我,从来没有停止过。言外之意:圣人的德音也是这样,一直教导或勉励着我去做好,没有停止过。

10.胡能有定?报我不述:“报我”即“我报”。述,循、依循。《说文》:“述,循也。”不述,即不依循(礼仪)。古代的礼仪讲“礼尚往来”,如今我聆听了圣人的德音,却无法回报于圣人。这两句的大意是:您(圣人)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让我能有所回报才不至于失礼呢?言外之意:圣人一直四海为家传播德音,我想回报的机会都没有。

赏析:在赏析这首诗之前,笔者想先澄清一件事,因为它涉及到《诗经》这部儒家经典的声誉。或许对《诗经》有研究的读者都看到了,从〈邶风〉这一卷的诗篇开始,笔者对每一首诗的赏析几乎与古代的学者都不一样。笔者认为,“邶风”是指用邶这个地方民俗音乐风格配乐的诗篇,至于“邶风”这一卷诗篇中所叙述的故事不一定发生在当地。而《毛传》、《郑笺》、《毛诗正义》则认为“邶风”这一卷的所有诗篇中叙述的故事都发生在卫国,因为“邶”在卫国的境内。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笔者举一个例子,现今流行的美声唱法,其起源于欧洲。那么用美声唱法的作曲规则写出中文歌曲,用中国话来演唱可以吗?当然可以!如果有人把用美声唱法所演唱的中文歌曲的歌词选编成一本诗集。几百年以后,如果美声唱法已经失传了,甚至是全世界只剩下中文还流传下来,而这本诗集也因此流传下来。如果这时也有学者认为:“据史书记载,美声唱法起源于当时的欧洲,所以这本诗集中所讲述的故事一定发生在欧洲,我们必须从欧洲的史料中去找与之对应的故事,才能明白这本诗集在讲什么。”请问各位读者,您会有何感想?

同样道理,周公旦就不能用“邶风”的音乐形式创作〈绿衣〉来讲述自己的夫人是如何教导子女的?齐庄公就不能用“邶风”的音乐形式创作〈燕燕〉来讲述自己的姑姑姜后出嫁的故事吗?当然可以!如果非要从卫国的历史资料中去找相关的事件来套“邶风”中的诗篇,不发生误解才怪呢[2]。

〈日月〉是一首预言诗,它预言了在某个时期将有圣人出世传播德音,而圣人来自这个世界的东方。因为“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中的“下土”是指全世界,太阳和月亮不仅仅是照临中土(中国)。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太阳和月亮,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它们照耀着大地(不同时辰在天上的不同位置)。就像那位圣人啊!(他孜孜不倦地传播德音,如日月之光明给这个世界带来福音;)他四海为家,没有固定的居处。什么时候他才能安定下来(不再如此辛劳)?难道不能让我再见他一次吗?

言外之意:我曾经见过圣人,听到了他传播的德音,并因此而受益。我渴望再见到圣人一次。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太阳和月亮,光辉遍及大地。就像那位圣人啊!(他孜孜不倦地传播德音,如日月之光明给这个世界带来福音;)我无法向他示好或问好。什么时候他才能安定下来(不再如此辛劳)?难道不能让我有所回报吗?

言外之意:太阳和月亮,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它们从来不求世人的回报,世人也无法回报。那位传播德音的圣人亦如此。我在德音中受益,却无法回报,只能心存感恩。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太阳和月亮,出自东方。就如同那位圣人啊(亦出自这个世界的东方)!他孜孜不倦的在各地传播德音,却遭到无良之人的毁谤。什么时候圣人才能安定下来(不再如此辛劳)?怎能让我忘怀?

言外之意:圣人出自东方,并首先在东方传播德音,而我也在东方,是最先在德音中受益的那些人,我因此而知道了做好人的道理。现在圣人不在东方了,所以我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圣人的消息。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太阳和月亮,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它们给世间带来光明,从来没有停止。)就如同我的父母亲那样,养育及教导我,从来没有停止过。什么时候圣人才能安定下来(不再如此辛劳)?让我能有所回报才不至于失礼呢?

言外之意:太阳和月亮,每天到时候它们就从东方升起,这是天意使然或者说是神造就的现象。以此借喻圣人从东方出世传播德音也是天意。而我把圣人当成自己的父母那样来对待,因为圣人传播的德音,让我明白了做好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而没有终止的时候。一个正常人,都应该以孝道来敬奉自己的父母亲,可是我在圣人的德音中受益,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回报圣人才不至于失礼。“胡能有定?报我不述?”表达了我的感恩之心。

 结语:〈日月〉这首诗篇是一首预言诗,作者在儒家法门中修炼开悟后,看到了将来世界上要发生的事情,他甚至看到了自己将来也要在圣人传播的德音中受益。他看到了自己将来所得到的是什么,明白了自己轮回转世的因由;因此怀着激动的心情,用“邶风”的音乐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胡能有定?报我不述?”表达了作者对圣人的感恩之心,也是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附注1] 这首诗如果将“相好”这一词组误解或故意曲解,那就理解不了此诗在讲什么。《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这是说晋献公与秦穆公俩人是好友。

北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文中的“君实”是司马光的字。《元史.卷二百》:“妾闻娣姒犹兄弟也,宜相好焉。”文中的“娣姒”为同夫诸妾互称,年长为“姒”。《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且数用计使两人(张居正及冯保)相疑,旋复相好。”因为《明史》是清朝时期官方编修的,所以“相好”一词至清朝,官方用语的词意仍然没有改变。

现代有学者根据《管子》书中用到的“相好”一词,认为本诗的“相好”是指男女恋人之间的相好。《管子.轻重丁》:“五衢之民,男女相好往来之市者,罢市相睹树下,谈语终日不归。”文中的“相好”指的是庶民中同性之间的相交好友,男与男,女与女相伴去集市。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之防依然很严谨。说那时就有男女恋人敢公开一起去集市,去完集市还一起在树下跟众人聊天,一整个白天不回家,那是不可能的。过去男女婚姻没有谈恋爱这一说,庶民的婚姻也是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

而古人却很看重同性朋友之间的友情,朋友携手而行的事情在古代反而很常见。比如,李白〈寄弄月溪吴山人〉:“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以上均选自《全唐诗》)

[附注2]比如〈燕燕〉这首诗,《毛传》释义为:“〈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笺: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孔颖达也支持上述意见。

可是这几位经学大师所说的情节与《史记》的记载完全不合。《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庄公五年,取齐女(齐国国君的女儿姜氏即卫庄姜)为夫人,好而无子。又取陈女为夫人,生子,蚤(早)死。陈女女弟亦幸于庄公,而生子完。完母死,庄公令夫人齐女子之(因为完的生母去世,所以庄公令夫人姜氏把姬完当自己的儿子来培养),立为太子。”

孔颖达驳司马迁的记载:“礼,诸侯不再娶,且庄姜仍在。”可是《左传.隐公三年》也记载了卫庄公再娶之事:“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很明显,卫庄公因庄姜夫人无子。又再娶了陈国的女子厉妫,并以夫人之礼待之。因为只有夫人才有陪嫁,也只有夫人无子或子夭折时,才会以陪嫁的媵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卫桓公)。所以,司马迁的记载与《左传》没有矛盾,孔颖达驳得没道理。

姬完(卫桓公)的生母即戴妫,司马迁记载她生完孩子不久就死了,怎么有可能发生“卫庄姜送归妾”的事情呢。这是第一个疑点。第二,周礼规定了,古代的已婚妇女,迎送都不准出大门。“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跨过门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即使戴妫没死,真的因为儿子被杀而“大归(回娘家再不回来)”,卫庄姜送她到郊外就是犯非礼。孔子怎么有可能收入这种诗篇而跟周礼唱对台戏呢?

第三,〈燕燕〉最后一句“以勖寡人”,《毛传》等认为“寡人”为“寡人,庄姜自谓也。”这个释义更不靠谱。因为古代的诸侯国君夫人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可能以“寡人”自称。如何自称,周礼有严格的规定:“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他国的)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礼记.曲礼下》)”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孔子《论语.季氏》)”

像卫庄姜这种情况的,因为卫庄公已经去世,所以她必须自称“未亡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左传.成公九年》:“穆姜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也!敢拜大夫之重勤。’”

综上所述,如果〈燕燕〉这首诗真是卫庄姜所作,那么她送归妾即为犯非礼(与宋伯姬守礼义逮乎火而死形成强烈对比),以“寡人”自称也是犯非礼。现今存留的先秦以前的典籍,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没有记载有哪位女子以“寡人”自称的。二十四史中也没见记载有哪一位古代的女子,从皇后到庶民女子以“寡人”自称的。《诗经》是儒家的经典,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大的纰漏?后代的女子看了这首诗如果也不守妇道,官宦之家及读书人之家的妇女都可以随便外出串门,那还了得?(古代庶民之家的妇女可以这样做,因为“礼不下[及于]庶人”,否则古代也没有保姆及媒婆这个行业了。)

所以,为了《诗经》及卫庄姜这位女子的声誉,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附注中予以说明和澄清(亦感谢编辑的建议及提醒)。@*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雎不乱偶而居且勤劳,用以教化人,要求倾慕中的男女和结婚后的夫妻必须感情专一、勤劳……
  • 通过学习《诗经》也能大致的了解一些中医的知识。因为过去读书人不是每个都能在朝为官,即使不能为朝廷出力的,在乡中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民众,行善积德。
  • 本诗用“比”来起“兴”,“采采卷耳”象征着天下百姓;而卷耳的嫩叶象征贤人或贤臣……
  • 古人常用螽斯比喻多子多福,或比喻此人因不妒嫉而多子多福。也可单用“螽斯”或“螽斯羽”来比喻宽容不妒嫉的品德。
  • 一位女子的妇德很好时,才能操持好家庭中的事情,才能庇荫一家人,这就是“宜其家人”…
  • 〈兔罝〉也是一首神奇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意思完全不一样,刚好一正一反。正的一面是讲太平盛世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反的一面是讲暴政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
  • 古人认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上天赐予的,所以古人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食物来祭祀天地神明。《诗经》中有很多这一类的诗篇…
  •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反复的诵唱着追求美好的事物要合乎道德和礼仪…
  • 这首诗虽然是以一位普通的妇女语气写的,但既然经过了圣人孔子的选择并将它编辑到《诗经》中去,那么它就有了内涵,它就有了想要让人领会的言外之意。
  •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