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郑州地铁淹水 比比两岸预警 台曾水淹没16车站

中国郑州近期的受灾情形。(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人气: 74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1年07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张原彰台湾台北报导)郑州洪灾给当地带来严重灾情,特别是大水淹入捷运站(地铁站)、车厢里,使民众仓皇逃生、求助,据中共官方公布的资料,地铁淹水造成16人丧生。

学者提到,台湾的北捷在纳莉台风时,曾出现16个车站灭顶,无人伤亡。而至今,台湾中央与捷运公司对处理这类洪水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另外,有学者提到,大陆的城市有先进的硬体与技术,却因为中共的统治而失灵。

郑州上周末的暴雨,被当地官方形容“千年一遇”,实际上是,在17日20时到20日20时间,当地气象站测得累计降雨量达到617.1毫米,突破自1951年郑州气象站建站以来的60年历史纪录。

大雨对当地酿成严重灾情,外界最为聚焦的是郑州地铁遭大水灌入的情景,尽管中共官方并未公布实际情况,但据多家媒体引述微博博主Pork Belly的说法,指出初估有91列地铁泡水,保险赔偿金额高达40亿人民币。另外,乘客在地铁隧道仓皇逃生、淹水车厢内用手机求救等画面也流出。

而在台湾,捷运淹水对台湾人而言并非首见,2001年的纳莉台风曾让大量雨水由南港机厂涌入南港线,当时北捷在围堵失效后,决定停止所有列车营运,并将所有高运量列车撤到淡水线高架段。据了解,北捷当时有16个车站灭顶,并无人伤亡。

地下隧道防灾 不能等淹水才做决策

“只要轨道系统碰到郑州那样的情况,如果停止营运的决定做得太慢,那带来的灾难就会很大。”淡江大学运输管理学系副教授陶治中接受《大纪元》采访时提到,地下隧道逃生不易,须通过建立早期封闭、停止营运等SOP来因应,如果等到淹水才决定,“就来不及了”。

台湾长年受到台风侵袭,因此已有防范洪水灌入捷运的对策,陶治中说,台湾的经验是,当气象局监测到雨量超过警戒值时,就会启动预警系统,甚至成立联合指挥中心发布讯息,捷运系统都会配合办理。

陶治中说,北捷经历纳莉台风后,已强化建置防水闸门,同时近年持续完善轨道物联网,在轨道上装设感测设备,可感应轨道状况、气候异常等,假设发现异常,可迅速通报给行控中心,洪水来临前就可先启动防水闸门,疏散旅客,并把在低洼地区的列车,先行移往地势较高的车站停放。

“台湾确实比较有警觉。”陶治中说,或许是郑州当地较少出现暴雨,因此他们没有这类研究,显得救灾与防护慢半拍,并失去应有的警觉。同时,郑州的地铁也没有设置如北捷的轨道物联网,使决策单位无法即时取得淹水状况,“否则乘客不会受困在车里,还要靠拍影像往外传,这显示它们内部无法监测到。”

中共体制得层层上报 难应对紧急危机

中共当局无法即时因应灾害,突显当地行政效率不佳的现况,战略学者苏紫云说,全世界面对极端气候,都已建置相应的SOP,可迅速回应中央的紧急决策。但是中共并非民主国家,即使有SOP,却体制较为僵化,得通过层层上报做决策,这反而会错失最佳的黄金救援时间。

他举例,在正常的管理系统里,第一线单位可针对紧急事件做第一时间的处理,但在中国,时常得交由最高职位、党中央的决策者做决定,由于受党的控制,使许多系统出现失灵。

苏紫云举例,中国的城市有先进的技术与硬体,并导入西方国家的概念,如郑州的海绵城市,就是取自于生态工法,但实际遇到危机时,却因中共的管理状况而无法得到解决,“郑州只是中国的缩影,有很棒的硬体,却有很落后的管理概念。”

可思考列车淹水的救援机制

陶治中说,从这次郑州事件里,出现水渐渐进入车厢的状况,当局可进一步思考当列车淹水时的救援防护机制,包括:参与救援的方式、救援工具,以及如何对车内乘客做疏散指挥。

他说,轨道的第三轨是会导电的,这牵涉到救援技术的问题,同时台湾近年会针对地震、豪雨等状况,向民众的手机发送国家级细胞警讯,这或许可应用在救援上。

消基会交通委员会召集人李克聪说,近年许多轨道建设改走地下化,确实得思考如何因应极端气候。他说,任何地下化的路线,在建设时都应评估极端气候带来的淹水风险,而在决定路线时,也得把防范淹水的概念纳入设计里,甚至把这类规划纳入可行性评估中。◇

责任编辑:郑桦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