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生食海鲜“忘了我是谁”? 贝类中毒酿失忆

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贝类存在危险。(Fotolia)
人气: 172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3年09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怡欣台湾台北报导)中秋节最应景的活动就是烤肉,除了肉类,海鲜也是烤肉趴人气食材,许多人喜欢生食或半熟食鱼贝类,汁多味美,却潜藏食物中毒风险。在国外曾发生民众误食不洁贝类,引发严重集体中毒事件,造成4人死亡,而且有10余人出现“记忆丧失”症状,后续在贝类检测出“失忆性贝毒”。

根据食药署官网指出,1987年,加拿大民众食用大西洋沿海养殖淡菜后,引起肠胃不适和神经障碍中毒,患者107人,其中4人死亡,12人有记忆丧失的后遗症,后续在其海域观察到藻类有藻华现象,并在藻类及贝类检测出失忆性贝毒。

贝类中毒分为“微生物污染”及“贝类毒素”2大类,微生物污染如诺罗病毒、肠炎弧菌等,近年来我国贝类食品中毒案例,都是此类细菌或病毒所引起。

至于贝类毒素,由于贝类摄食藻类(如涡鞭毛藻、硅藻等)过程,将“藻类毒素”累积在贝类组织中。贝类毒素即使高温加热,也不易被破坏。其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肌肉刺痛、口部及四肢麻痹,甚至吞咽困难、呼吸中止或致命。其中,失忆性贝类毒素则会造成短暂性记忆力丧失。不过,贝类毒素中毒案例较为少见。

“失忆性贝毒为”是神经毒素的一种,主要为赤藻产生藻华时产生软骨藻酸(Domoic acid),贝类(如竹蛏、蚌、贻贝等)、沙丁鱼或蟹类,滤食藻类后,易蓄积于生物体,经食物链进入人体。人类若大量吃下,会出现癫痫、丧失记忆,甚至死亡。

失忆性贝毒会出现在二枚贝(文蛤、牡蛎、淡菜、竹蛏等)或蟹类中。失忆性贝毒破坏控制记忆的大脑内海马体及邻近部位,故会造成记忆力丧失。研究记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的海狮及海鸟食用贝类后检出失忆性贝毒症状。目前没有特效解药。

台湾尚未出现失忆性贝类中毒案件,不过,民国75年台湾曾发生民众误食西施舌、河豚,导致“麻痹性贝毒”中毒,患者嘴唇出现麻痹、运动失调、身体飘浮感、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症状。

避免贝类中毒两点注意

食药署指出,直接生食野生贝类水产品,像是生蚵、生蚝、扇贝、鲍鱼、蛤蜊及淡菜等,若处理不慎,很可能引发食品中毒。最好避免生食或半熟,在处理过程中,生、熟食用的菜刀、砧板及食具,也都要分开,以免交叉污染。

1.彻底煮熟:贝类水产品应彻底加热后再食用,而且调理食品前后需洗净双手,料理过程使用的生熟食刀具、砧板应分开,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2.慎选来源:选购或食用贝类时,应慎选供应商,避免购买或食用来路不明的贝类水产品;特别是天然野生贝类,切勿自行采摘食用。

食药署提醒,烤肉食材要新鲜、更要煮熟,避免吃到不洁食物导致中毒,处理海鲜食品,要牢记上述原则,守护您的健康,也让佳节团聚更尽兴。◇

责任编辑:王愉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