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事件以来美国对华政策

人气 6

【大纪元7月16日讯】(美国之音记者莉雅7月15日报导) 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事件不仅是中国国内政治中的一个分水岭,而且也是中国对外政策中的一件大事。它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天安门事件之后的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美国的政治生态与实际中得以实施的对华政策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正是中国问题专家苏葆利在刚出版的一本书中所探讨的重点。

*天安门事件:中美关系转折点*

目前在私营部门担任顾问的中国问题专家苏保利是华盛顿著名智囊机构布鲁金斯研究所的非常驻资深研究员。苏保利在美国情报部门工作长达25年之久,曾经担任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分析员、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情报官员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的主任。苏葆利星期二在布鲁金斯研究所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一个午餐会上介绍了他的新书《天安门之外:美中关系中的政治1989-2000年》。苏保利说:“这本书是一个故事集。它始自在我看来是中美关系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就是1989年6月4号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悲剧。 当时人民解放军的士兵对被示威者占据了7个星期的广场进行了清场,其结果不仅震惊了中国,而且也震撼了带着痛苦和愤怒的心情间接看到发生在那里的一切的美国人的心灵。”

*勾勒决策者如何制订政策*

苏葆利认为,虽然目前的中美关系是自从89年以来最好的,但是中美关系并没有从89事件中恢复过来,它对两国关系造成的某种永久性的损害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弥补。苏葆利说,他试图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例和观察,使大家对复杂而且经常是混乱的决策过程有更多的了解。苏保利说:“这是一本有关政策是如何制订的书。它不是关于策略的书。只有我身处决策过程之中的时候,我才发现。在涉及中美关系的时候,人们经常看到的是其结果,然后试图直观的去了解这一政策的制订过程。很多情况下,他们认为政策的制订是在决策者对情况有很多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假定决策者在制订政策的时候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根据我的经验,这并不是一个一贯的事实。人们还经常认为决策者在制订政策的时候带有智慧和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事实也并非总是如此。”

*解析中美关系非常时期*

苏葆利说,这本书是对中美关系中非常动荡的一个时期进行解析的努力。他在书中除了解析美国方面的看法以外,也试图介绍中国方面对事情的看法。他认为,中美之间存在巨大的合作和改善关系的机会,但是他警告说,由于两国之间对各自的目标和政策经常存在的误解可能导致敌意的增加,从而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中国项目的共同主席史文对这本书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史文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书。我认为,它对天安门事件以来中美关系中的一个特别方面进行了卓越的评估。它在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期间美国的中国政策的制订以及演变最具有价值。这本书的一些章节对中国方面也做出了精采的分析。它的真正价值在于钩画出政府内部是如何在理性和混乱中制订政策的。”不过,史文对书中描述的中国军方的影响力、制裁的有效性以及国家安全策略在政策制订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与作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王丹:天安门事件迄今中国政治改革原地踏步
香港支持民运人士将举办活动纪念天安门事件
中国约500名民运人士仍被关押
“六四”以后中国民主是否有进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